|
|||
【作者】刘居上 李文光 路华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18 【点击率】2052次 | |||
当新中国为解决人民生活温饱而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后,中山开始了第一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1959年冬,石岐全民动员,在当时的城郊员峰大队和基边大队征用了四百多亩土地,开挖人工湖,规划建设公园。 [愚公移山式的舒心劳动] 解放前,石岐曾有迎阳、西山、月山和中山等四座公园。解放后,曾修建了一座西郊公园,于1958年在内修建起华侨旅行社,随后不断兴建建筑物,如今那里已变成了富华酒店一带的商旅区。 在“大跃进”的亢奋氛围下,为创造美好生活,1959年冬,中山县与石岐镇领导号召在当时已属城区北郊的员峰和基边村开挖人工湖。那是一个大干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的年代,一声号召,八方和应,干部、职工、居民、学生云集,投入劳动力3万多人次,在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的条件下,用人海战术,旷日持久,硬是用锄头、铁铲、泥锹、手推车等简陋的工具,把近两百亩的人工湖给开挖了出来。 当年物质相当匮乏,所有参与人工湖工程的人们均是义务劳动,每天中午只获得两件粗粮制成的包点或一碟无油的白猪肠粉作午餐,但是人们的劳动热情仍然很高涨。这在今天或许已难以理解,当时却视作寻常事。老同志刘居上告诉我们:“尽管那时的劳动很辛苦,但相对于后来文革的种种劳动仍是十分畅快的,因为无精神压力,大家都看到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开挖人工湖,可以算得是建国以后中山市民第一件“愚公移山”式的壮举。看到今天逸仙湖公园满目苍翠,依然发挥着城市不可缺少的“市肺”功能,老一辈的内心,保留的是一份充满成就感的舒心。 [多变的名字] 60年代初人工湖正式放水,既做公园的湖面又用来养鱼。在那个年代,在园内劳动的主要是一批“右派”人士,故官方文件中,公园最早的名称为干部农场。因为是全民劳动的结果,从开始至今,市民记忆中仍然有人工湖的名字。 1973年,连接凤鸣路与湖滨路的光明路开通,人工湖在光明路建起了一座门楼,故有一段时间,又称为“光明湖”。 当时人工湖虽称为公园,但设施却非常简陋,并无娱乐、服务设施,园内只有一个水榭和一个土瓦亭,市民免费游览。至70年代中后期,公园里进行了一些简单建设,主要有光明路门楼、拱桥、五一亭、观景楼、涟亭酒家等。 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公园加快建设进程。1988年为纪念 [远去的记忆] 作为仅有的几个市中心公园之一,几十年来,逸仙湖公园已越来越融入市民生活之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许有部分中山人已经多年没去过人工湖了,但他们依然会记得,那里的湖边小路,那里的绿柳,那里的小船,那里的石凳,那里曾是许多人柔情蜜意、成双成对的地方。那里,见证了许多的爱情开花结果。 人工湖西北角的花卉盘景园里有一间小屋,那里曾是中山诗社的前身——香山诗社活动的地方,地方不大,却也环境清幽。有会员题句:“仙湖水榭影参差,品石回廊曲绕池,盆景园亭皆入画,良朋荟萃各题诗。” 中山的钓鱼协会就诞生在湖边,每逢周末钓鱼人曾坐满湖堤。 位于湖心的餐厅,面对绿柳碧波,风景优美,尽管经历了潮州酒家、涟亭酒家、仙湖酒家等多次易名,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山人饮茶吃饭的好地方。 仙湖歌舞厅曾是石岐最好的歌舞厅,在那里曾举行过多次全市的歌唱大赛,也曾留下了多少红男绿女的蹁跹身影。 1986年人工湖东南角建成了儿童乐园,那旋转半空的小飞机、音乐悠扬的电动车,曾让多少孩童雀跃,成为了一代人童年成长的记忆。 90年代,位于北门的仙湖立体声电影院是中山当时设备最好的电影院。 那里亦曾有中山早期的健美中心、游泳池,一批又一批热衷“KeepFit” 的人士在那里展示青春活力,直至2004年健美中心改建。 [人本理念的回归] 2004年7月,逸仙湖公园曾进行了一次整体景观改善,用现代的人居理念重塑公园休闲功能。改造后的公园,不但保留了免费开放的做法,而且不再保留原有的围墙,使整个公园与周围的街区连成一体,景观直接敞露在市民眼中,使得逸仙湖公园成为老城区难得的一块开敞式城市景观绿地。每天不同的时段里,上班的、上学的、退休的、需倒班的,各自都可根据自己的方便,在公园里健身、散步、唱歌、跳舞、休憩。 据悉,2009年,政府又将对逸仙湖片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拟引岐江河水入逸仙湖,让原本封闭静止的“死水”变为开放流动的“活水”,提高公园的环境质量;已经闲置多年的仙湖酒家将拆卸,以后的用途引来了市民们一片热烈讨论;公园的面积将从西南侧扩大;在公园的西面和北面都将增加联通城市道路的通道,让公园从四个方向都能够进入。 不管最后确定的规划如何,市民们最终希望的一定是保留美好的记忆,同时又营造一个融入现代生活的绿色空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