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吕胜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15 【点击率】1223次 | |||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山人提起中山糖厂,总会有一种崇敬之情,作为中山糖厂员工,总会有一种自豪之感,这与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及中山糖厂对中山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有关。 [昔日的甜蜜事业] 在我们如今的视野中,黑蔗、玉蔗这两种果蔗还会偶然在农贸集市或小贩里见到,用于榨糖的糖蔗也许只会存在于中山的老人家记忆之中。糖蔗虽然比果蔗要甜,但质地十分坚硬、纤维很粗,并不适宜当水果食用。至今,也许有人仍怀有在物质匮乏年代,吃糖蔗咬到口累口腔破损的回忆。 糖蔗,源于20世纪初,中山海洲乡人从外地引种。同时也开始出现“土糖寮”生产片糖。30年代,蔗糖生产扩展到永宁、古镇、小榄、石岐、张溪、员峰等地区,以土法生产片糖及糖粉,兴盛期有近百家,其中以海洲产的片糖最有名。1954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中山近50家私营制糖厂相继组建成海洲、古镇、永宁、凤鸣、红星、石岐等6家地方国营糖厂,停止了私营制糖,开始逐步向现代工业生产形式过渡。各厂均采用了动力压榨机,甘蔗输送亦以机械传送带代替了人扛肩挑,煮糖设备采用了较过去先进的六锅长炉,生产效率有明显提高。至70年代后期,中山种蔗产糖兴盛至顶峰。1978年,海洲糖厂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台片糖连续成型机投入生产,从此结束了中山传统的片糖生产最后一道手工操作工序。当年,该项成果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颁发的科技成果奖。 [蔗田蕉基] 中山农民当年有句大实话:“发展种蔗好,种禾是粮仓,种蔗是银行,有粮又有钱,生活大改善。” 种蔗是当年中山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据1987年统计,全市25个农村区都普遍种植了甘蔗,总种植面积1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14.3%。 但农民中亦有那么一句话:“蔗田蕉基,做死冇人知。”说的是这两项农作极其辛劳。种蔗到夏天必须剥蔗壳(撕下蔗叶),否则蔗不长高及会生虫。蔗壳有毛刺,粘在人皮肤上有火辣的刺痛感。夏天炎热,剥蔗壳时必须穿长袖衣服,蔗林内又密不透风,故此劳作十分辛苦。另外,甘蔗收成时在冬末春初,天气寒冷,又是阴雨天,糖厂收榨又有严格时间计划性,不论何种天气也得按时收蔗,加上甘蔗沉重,田间小路湿滑不能穿鞋,只能赤脚行走,故此,收获又是一件苦事。 香蕉也是中山的特色农产品,但香蕉树最怕刮台风,台风一来,蕉农往往要突击出动,为蕉树加固。香蕉收获也是件辛苦事。故此在浓密的蕉丛蔗林中劳作有“做死冇人知”之彦语。 [国内最大的制糖企业] 位于黄圃镇的国营中山糖厂,始建于1957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项目,由广东省政府直接投资,属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制糖企业之一。它的建设,主要是为解决中山北部种蔗区的制糖需要。到80年代日榨量已由原设计的2000吨扩产到超过6000吨,产糖量占全县的50%以上,向国家贡献的税收也曾占中山半壁江山。 1982年度榨季中,中山产糖量跃居全国的第二位。 [“饮必美”的记忆] 中山糖厂从建厂时起,就以对生产技术要求最高的白沙糖为主(其他糖厂主要生产黄糖),自1978年起连续7年获省、部优产品称号。 制糖业是一个可以开展多项综合利用的行业。中山糖厂设有造纸车间,用蔗渣制造书写纸、卫生纸;用泔水制酒精、冰醋酸等化工原料;每逢停榨期间还将其12000千瓦发电机组富余的电力向外供电,缓解了中山的电力不足;还开发有蔗汁、菊花茶、清凉茶等一系列饮料,“蜂巢”、“饮必美”就是当年所创的著名品牌。 改革开放初期,“饮必美”的花粉乳酸奶类饮品就曾打破当时香港某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国产奶类饮品的大牌。当时的小朋友,见到“饮必美”就有开心的笑容。 [大型综合社区] 由于食糖在国民经济及民生中的重要地位,中山糖厂在计划经济年代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个最多时有三千多工人的大厂,除了有先进的设备外,自己亦发展成为了一个拥有家属生活区、学校、商场、银行、邮局、影剧院、医院、招待所、餐厅、理发店等一系列完善配套的大型社区,配置组成了十多条的街道。一个人的全部工作、生活,可以完全不假外求,形成了一个糖厂的独立小王国。这不能不算是当年的一个奇特现象,至今四十岁以上的中山人也许记忆犹新。 [曾经的辉煌] 中山糖厂是我国首家自己独立设计建造的大型糖厂,加上管理到位,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一直居全国前列,被评为全国甘蔗糖化业生产标兵,远优于同期建成的几间引进设备厂。1979年时任党委书记的吕胜曾作为广东仅有的十多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国务院举办的“建国三十周年全国先进单位表彰大会”,获王震副总理为中山糖厂颁奖;他还参加了国务院举办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国宾招待会。 当年的中山糖厂还承担着国家的对外援建任务,为多个非洲国家建起了现代化糖厂。海南、广西、湖南、福建等多个糖厂亦是他们协助建成或帮助提高效益的。 老书记吕胜打趣地告诉我们,在当年每人每月只能供应四两糖的年代,中山糖厂人的食糖从未受过限制,甚至有复员退伍军人到厂后,由于不限食糖而得了糖尿病。 1985年中山产糖量达历史高峰,人均消费量高达35.6市斤,还出现过农贸市场糖价格低于国家牌价的现象。 由于甘蔗更适宜于贫瘠的山区土地生长,用珠三角肥沃的土地种蔗,是一种地力的浪费,故80年代后期,中山农民逐渐将土地用于种植更高价值的农产品,甘蔗种植大幅萎缩。加上国有企业的转制政策,1993年1月初,中山糖厂停榨,转向发展饮料生产、加工原糖出口及造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