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54中山成立全省第一个农机站 开始农业机械化建设
【作者】黄祖强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11 【点击率】2212次

195410月,省农业厅在中山沙朗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有21人,3台苏联产的德特-54履带式拖拉机,配上苏联制的犁耙农具。拖拉机每班(8小时计)能犁旱田88亩、旱耖130亩、旱耙155亩。从此,中山开始了农业机械化建设。

[中山的第一台拖拉机]

1948年,联合国救济总署农村复兴委员会赠送一批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给中国。当时立法院长孙科转赠了2台美国产的法尔毛-18型轮式汽油拖拉机给中山县。

当年秋收后,一台拖拉机曾到今天南区的沙涌乡为农民作耕田表演,引来许多农民观望。可惜的是,中山的水稻田,泥土湿烂,轮式的拖拉机并不适合,轮胎不时打滑,甚至陷入泥土中动弹不得。不过,这为中山农业机械耕作的开始,起到了启蒙作用。这也是广东省最早使用的拖拉机。

解放后,这两台拖拉机由人民政府接收。1951年政府在沙朗广丰围成立中山县示范农场,这两台拖拉机便拨给农场使用。

[解放后中山拥有的拖拉机]

解放后,党和国家对农业发展高度重视,人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老大哥苏联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的景象,很是羡慕。

随着中山第一个国营农机站的建立,到1956年全县拥有进口拖拉机65台,折合2642马力,分别由当时苏联、东德、罗马尼亚、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生产。1958-1961年,又连续进口英国产的福格森-35拖拉机70台。

这些拖拉机在耕作中的使用,使中山迈出了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第一步。

[四兄弟的责任]

这些进口的拖拉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中山土地的适应性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亦不断出现损坏现象。1960822,石岐通用机械厂、商业局示范厂、中山县农业机械管理局附属修配厂合并成立为中山县农业机械修造厂,厂址在今中山路人民大桥脚东侧,专门负责全县的农机修理任务。19612月改名为中山县拖拉机修配厂。

60年代中期,国家倡导“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修造受到高度重视。中山先后将一批相关工厂调整为农机厂。

农机一厂,原位于现西郊柏宁酒店对面空地,由原中山县柴油机厂调整组建,主要生产柴油机、水泵、电动脱粒机;

农机二厂,原位于现中山人民大桥脚与吉之岛之间,由原中山县拖拉机修配厂调整组建,主要负责修配拖拉机,后还生产手扶施拉机;

农机三厂,原位于现南区渡头村,由原中山县渡头农业机械厂调整组建,主要生产台钻和船式拖拉机;

农机四厂,原位于沙朗原国营拖拉机站内,由原中山县动力机械修配厂调整组建,主要生产万能粉碎机、人工降雨机和风谷机等农机具。

这四间农机厂,成为了中山农机修造的骨干力量,在那个历史时期的中山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记忆。

[农机二厂的自豪]

中山农机二厂是当时四兄弟中的佼佼者,一直以来以优秀的技术、良好的服务保障了中山的拖拉机维修,成为了全国仅有的两个农机维修示范点之一。1971630,时任国务院业务组组长的华国锋同志在视察完农机二厂时说:“农机二厂的方向是对的……全国都像农机二厂这样,我们的拖拉机就不用担心了……要是全国都有这样的农机二厂就好了”。19731月,中共广东省委发文《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定》,号召全省学习中山农机二厂的经验。19739月,国家农林部农业机械局发出《全国农机修造厂向广东省中山县农机二厂和黑龙江省双城县农机修造厂学习》的决定。

早在60年代,农机二厂就承担了国家大量的援外任务。要知道,当年国家的政策是最好的才用于援外。他们先后为越南、老挝等国家培训农机修理技术员,外派技术人员到扎依尔、多哥等国家进行援外建设。

6070年代,农机二厂的先进事迹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示,农机二厂还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先后5次出席全国农机化会议、农业学大寨会议、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国内农机修造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19747月,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还到农机二厂视察。

1996年农机二厂改名为中山市拖拉机厂后被评为百强企业。1997年连续十年获“重合同,守信誉”称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8090年代,农机二厂的青年工作在全市中享有盛名,不少人至今仍记得他们全市闻名的“周末交谊舞会”。

尽管随着时代的进程,体制的几经变更,中山农机二厂的踪影如今已难觅了,但昔日农机二厂的风彩,以及每年仍有聚会的一群老职工情谊至今令人称道。

[中山-4型手扶拖拉机]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一个企业除了它政治上的优秀,能让民众青睐的还是它实实在在的产品。中山的老农民以及其他老人,至今不会忘记农机二厂出产的中山手扶拖拉机。

一直以来,不论是从国外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名牌“东方红”、“丰收”拖拉机,都不太适应中山农田的实际耕作,特别是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承包的土地分散种植,大中型农业机械已不适合农户使用。1983年开始,农机二厂研制出适合珠三角农用的“中二牌”系列小型手扶拖拉机,既可进行犁田、耙田、播种、收割,又可作为一般动力输出,进行抽水、粉碎等工作,轻便灵巧、价格低廉,广受农民欢迎,至今不少人还记得当年“手扶仔”的身影。

“中山-4型手扶拖拉机”曾获“省优质产品”、“国家部优产品”、“国家机电节能产品”等称号,产品畅销省内外,曾有一段时间供不应求。1989年最高年产量6689台,到1996年共生产24504台。

农机二厂还生产过水稻联合收割机并通过省级鉴定。

[水陆两用拖拉机]

中国农民的最大辛劳是“脸朝泥土背朝天”。中山大部分的耕地是水田,普通农机在上面行走极易下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70年代初,中山农机局就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制,1972年成功生产出“中山-10型”船式拖拉机。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船式的外壳,像车也像船,既可进行陆上运输,也可在水上行走,能像一艘小船似地灵活地在小幅的水田上操作,适用于泥脚深的低畦田,效率高、耗油低、转弯灵敏,有效解决了水田的机械化耕作问题。那时候,人们见到这款拖拉机,好不兴奋,水陆两用,威极了。

这款船式拖拉机在当时的农机二厂完成试制,通过了省级鉴定,19739月,定点在中山县农机三厂进行批量生产。之后该产品经过改良,远销省内外,直至80年代末仍有生产。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生产已转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那些昔日发挥过大效用的农机具,已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先进的农机。到1990年,中山市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6133台,稻田机耕水平达到98%,基本实现耕作和整地机械化。1996年中山市被国家确定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100个重点市之一,从此,中山走上了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之路。

 

上一篇: 1953中顺大围动工 功在当代利于千秋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55新平乡青年突击队 经典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