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梁铭沧 谢蔚祯 李兆祥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10 【点击率】1981次 | |||
1994年6、7月份,两次200年一遇特大洪水正面袭击中山市,中顺大围捍卫了中山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中山市水利防护工程的象征。 [一首民谣引出故事] 中山,是民歌的故乡。但这一首却不能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 “三日无雨水车响,一天大雨水汪汪。放下禾镰无米煮,撑只烂艇去逃荒。” 这一首民歌道出了解放前中山人饱受自然灾害的颠沛流离苦况。 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中下游,是西江、北江洪水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中山东北面是马宁水道、小榄水道和横门水道,西面是西江干流、磨刀门水道,人字形包围着中山全境和顺德小部分地区。区内大部农田及居民区地势较低,高程一般不超过珠江基面 早在宋建元年(360年),人们开始在小榄、古镇、横栏、板芙、港口一带修筑堤围,保护农田与家园。至民国时期,共有各种小堤围420个,总长达 [解放后的头等要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中山的水灾威胁主要来自西江、海潮、雨水三个方面。 1952年,中山县县长谭桂明在中顺大围第一届受益地区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中山、顺德两县部分地区按自然水系联建中顺大围,将区内四百多个弱小堤围,联合建成一个强大的联围系统。 中顺大围成为了广东省五大堤防之一。 从1952年至1992年,中顺大围历经40年的修治,大约可分为三大工程,即联围工程,闭口工程以及加固工程。 [联围工程] 联围工程从 第一期工程修筑白濠尾至指南堤段,开挖叠石至石岐河的西部排水渠,排泄上游渍水。并兴建指南、九顷、白濠头、新滘、白濠尾、滨冲、蚬沙等水闸; 第二期工程培修东、西干堤,开挖东部排水渠,排泄鸡笼一带的渍水,兴建凫洲河、沥沙、新宁滘、海洲、五顷、新沙等干堤水闸; 第三期工程培修东干堤百花头至黄广昌尾段、石岐河支堤的新围渠口至广福沙尾及拱北河口段,修堤长20. 第四期工程兴建铺锦、拱北2座中型水闸,并在围内兴建节制闸4座,开挖中部和北部排水渠,排泄小榄一带渍水。 至此,中顺大围体系初步形成,构筑了区内珠江水系的防护网,大大提高了防洪和抗击台风暴潮、排涝、排渍的能力。 [闭口工程] 当中顺大围体系初步形成,有效地抵御了来自西江的洪水之后,但当台风或干旱时,来自海洋的潮汐仍在威胁着大围内的地区。于是在出海口的建闸闭口工程,随之而生。 闭口工程是从1970年冬至 1972年10月,在西河口建成一座30孔的大型水闸,总净宽 1974年5月,在东河口建成一座32孔的大型水闸,总净宽 至此,中顺大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堤防体系,将原有420个小围改变成完整的大围,防洪堤线从原有 [加固工程] 当我们在欣喜于今天的幸福生活时,中山老水利人梁铭沧告诫说:修水利,是一项到死也不会完结的事。 从1977年开始,大围工程工作进入了以工程管理和加固为重点的新高潮。五、六年代的建设,防洪标准偏低,且年代久远,工程老化,中顺大围展开了堤围水泥、石块硬化,浪蚀加固,水文自动测报,水阐集中控制等改造。 中顺大围是全省最长的堤围,捍卫着中山市的16个镇区及顺德市均安镇,围内耕地51万亩,人口70多万,仅中山受益区内各行业总产值达300亿元。 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被评为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中山市水电局获省“江河整治工作先进单位”奖。 今天,不少中顺大围的水利工程,已成为中山亮丽的风景。 [机电排灌] 中顺大围内有良地万亩,但灌溉受潮水限制,春耕时不能自流灌溉,影响开耕,推迟季节。每逢大暴雨,外江水位高,围内的积水如不能及时排泄,就会发生较大面积的内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当中顺大围有效地防御了来自西江的洪水和海潮之后。同步进行建设的机电排灌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灌溉和暴雨时的排涝。 1959年夏,国家计委批准中山县为电动排灌工程试点县。 电动排灌工程主要有渠道、涵闸、电力机械3种设施,中顺大围内大部份泵站是采用排灌结合,按照自然条件、地形、高程、水程及现有条件,各时期分段设置。到1994年底止,中顺大围内已建有电动排灌站910座,总装机近二万千瓦,其中排灌结合的占总千瓦数的55%以上,有效解决了区内大雨而引起的内涝及干旱时的灌溉,为农业高产稳产创造了条件。 从此,中顺大围大大加强了区内防洪、防潮、防风、防雨、扩旱的能力,中山市的粮食亩产有了超十倍的增长,更成了国民经济的重镇。 “水浸”一词己日渐远离我们的记忆。 [水利人的记忆] 当我们今天在安享前人创下的舒适环境时,梁铭沧、谢蔚祯、李兆祥几位中山水利前辈,告诉了我们一些远去的记忆。 动工前看电影 中顺大围第一期工程按原计划于1953年1月10日开始动工。经过土地改革的农民大军,以雄赳赳,气昂昂的豪迈步伐进入水利工地。开工前夕,还露天放映一套描述淮河两岸农民兴修水利情景的电影《淮河两岸鲜花开》,对民工鼓励很大。 泥钊和标榜 当他们告诉我这两个词时,我需要他们逐个字说明才能记下。这是两种早年在大沙田区修水利必用的工具。那时修筑大围,没有机械设备,工具简陋。开挖排水渠,主要工具靠泥钊,将泥土钊成三、四十公分见方的泥砖,重有三、四十斤。标榜即木制长板条,利用泥砖的湿滑,用力推动让其在木板上依惯性传递,可省力提高效率。 泥桥 对于民田地区,泥土较干硬,就用竹框装,用担挑,人依着一条不足 燕子搞 这是一种人力提升水闸的搞轮。扳动搞手把,卷是绳索以提升闸门。类似昔日北方水井的枯辘。如中途稍不小心,一松手就会因重力作用反转而把伤人。谢蔚祯当年就曾因此被打断过几条肋骨。 企头搞 这是后来改进过的人力提升水闸,又叫“提磨式水闸”。用一个大转盘,通过螺纹提起水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