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高民川 【文章来源】中山日报 【成文日期】2007-01-07 【点击率】3540次 | |||
什么是和尚头路?先说和尚,和尚也称僧侣,是佛教对男性出家修行者的称呼,和尚必须依戒律剃除须发,因而头顶是光秃秃的。和尚头路,大概是中山沙田区的“土特产”。不过早已绝迹了。 中山有20多个农村镇,大都位于沿海,由泥沙冲积而成,河涌如网,阡陌纵横,过去依河堤涌边田埂而自然形成的道路,没有混凝土铺面,泥质幼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湿滑,经过人畜践踏,变得坑坑洼洼,更加凹凸不平,凹下去的藏水,凸出来的圆圆滑滑,像和尚的光头,因而形象地被人称作“和尚头路”。未经过“锻炼”的沙田区以外的人,雨天走和尚头路,是没有不滑倒的。当年沙田区大都是贫雇农,生活贫苦,难得温饱,终年赤脚,临睡才找木屐到涌边埗头洗脚上床,有的人终生与鞋无缘。 为了适应环境生存,沙田区老百姓,从小就得学会雨天走“和尚头路”:脚步一落地就将五趾叉开,像蟹爪那样插入泥中,以免滑倒,熟能生巧,有的人走和尚头路如履平地。日子久了,习惯成自然,他们的脚趾是叉开的,特别是拇趾和尾趾,向左右叉开,难以合拢,像个“爪”字,很难买到合穿的鞋。 沙田区以外的人,提起去沙田区走和尚头路和独木桥,莫不胆颤心惊,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曾经有过要请人背着走和尚头路,和四肢着地爬过独木桥的笑话。笔者曾有过难忘的经历:上世纪60年代末曾在东凤(当年属南头公社)永红(今永益)大队“搞运动”,一次往南头公社汇报工作返回永红大队时遇雨,初时还勉强走路,后来雨越来越大,一路泥浆,像是做粉果的糯米粉一样粘滑,“和尚头”都突出来向我“抬脚”。这时绝不能穿鞋走路,一脚踏下去,鞋子就深深地陷入泥潭中,拔出来的是光脚。我尽可能学当地人那样张开五趾,但因缺乏实践,无济于事,一踏下去就滑倒。我强打精神,爬起来直走,仍然一滑再滑,弄得满身泥浆,狼狈不堪。寸步难行,只好在竹树边站立不动,要站得稳也不容易啊。看到天色已晚,不知如何是好而焦急万分。后来找到一支竹作拐杖,才战战兢兢地回到住地。此情此景,至今犹在目前。 数十年后的今天旧地重游,和尚头路和独木桥都难见踪影,展现眼前的是混凝土铺盖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地同主干线连接起来。设施先进的康庄大道,汽车摩托车川流不息,宏伟的厂房,豪华的别墅,代替了当年的茅寮,路通财通路路通,路变促万变,这个昔日贫穷落后愚昧闭塞,被嘲为“疍家佬地方”的沙田乡,变得令人刮目相看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