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李兆永 【文章来源】《中山文史》 【成文日期】2009-01-10 【点击率】3734次 | |||
我的家在中山市南朗镇岐山村。我们这一带村庄是讲福州语系的,据考证,它与福建省福清县的方言相接近。解放前每逢端午节,许多地方举办赛龙舟,可我们村就不一样,尽管村外有一条小河通往南朗镇附近,但我们村却举行舞木龙的仪式。这种活动相当有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我们村的西堡有一间北帝庙,供奉着真武玄天上帝。据说,他是龟蛇伴身的北方之神。而真武神龛旁边摆着两条木制的龙,约有5尺长,全身漆着金色,间有红色。每年的端午节,村民们就把木龙舞出庙外助兴。 舞木龙的队伍一般由4至6人组成,其中2人舞龙,1人打鼓,1人打锣,其余的人准备替换。舞龙前往的地点,是上年生了男孩的人家。我村过去风俗:生了男孩的家庭,一要在正月十五到宗祠里悬挂纸灯,叫“挂灯”,并凑钱给宗祠煮灯菜,这灯菜以萝卜为主,配有一些猪肉、炸猪皮煮熟,加以白饭,分给同宗的人吃,共同庆贺。二是端午节舞木龙到新生男孩人家,以示庆祝。 舞木龙仪式是:当“木龙”到新生男孩的人家门口时,这家主人即燃放爆竹表示欢迎,舞龙队敲响锣鼓,随之两条龙即在屋前舞动,先是舞三圈,犹如三叩首。跟着,两条木龙互相碰头3次,然后两条龙互相交搭龙尾3次,再把木龙震动着高举过头三次,最后再三叩首,表示结束。这时家主人再燃放爆竹,感谢舞龙队的祝贺。舞龙过程中,自始至终配以锣鼓,声音一高一低,很有节奏,使舞龙显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舞木龙仪式结束后,家主人即将放在屋顶的李子、荔枝、桃子、玉米、粽子骤然向地下撒去,以慰劳舞龙队伍。这些慰劳食品,以果品李子为主,撤出之前,用圆斗盛着,富有人家盛几大圆斗,品种多样,穷人家仅用小斗,应付来客。舞龙队伍较少,容易满足。但跟随的孩子真多,他们都带着布袋,用来抢拾食物,跟着舞龙队伍贺了一家又贺一家,往往满载而归。 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吴越地区尊崇拜龙,以龙为图腾,舞龙仅是祭祀的一种仪式。但从我们村的舞木龙情况来看,绝非如此。我觉得它比赛龙舟更有意义。从舞木龙的全过程,可以看到龙的碰头、交尾,表示相亲相爱,喜跃欢腾的情景。到生了男孩的人家去祝贺,则表示是生了龙子,是龙的传人的意思。至于它与传说的真武神又有什么联系?则需待人们进一步考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