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轶名 【文章来源】《中山文史》 【成文日期】2020-10-21 【点击率】9822次 | |||
“九月九,去登高,戚(扯、放)高纸鸢(风筝)望天流,滞(衰)运流晒(清)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这是20世纪40年代重阳节流行于石岐的童谣。 常年习俗 中山石岐人向来有习俗,把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看作是“转运日”,因此是日从早到晚都有人往高处攀登闲游,意即登高“转运”。因而登高者大都携带普通方形纸鸢(风筝),登上高处流放,让:“衰运”尽流,博个“转运”好兆头。但这天也有一点忌讳,就是对飘流到来之纸鸢,谁也不捡,生怕捡了别人之流鸢会替别人“挡灾”。因此,“重阳”登高流鸢就非常热闹,40年代时石岐烟墩山、仁山、莲峰山;附城之岗顶、旷地、沙丘、河畔、田埂和水上木船篷顶等,都有各式各样方形普通纸鸢纷飞流放。流鸢者为了达到自己心愿,想尽千方百计让自己放高之纸鸢自由流走,有人故意让别人界断自放之线任鸢流去;也有人将自己之鸢放飞两三丈高后连线带鸢一起抛掉;又有人用三几尺“霉线”续于靠近“鸢瓣”的位置,待纸鸢放高后用力拉断流去;更有人在接近“鸢瓣”之线中绑上一截燃着之神香,待香烧断棉线让纸鸢自行流去。总之,放鸢者为偿心愿,各展其能,这一习俗,缘起何时?已无法稽考?但笔者最近曾与四、五位高龄长者交谈过,他们大都说在祖辈已有这种民间习俗,大概有两三百年历史。中山解放初期,民间仍有这项活动,但到1953年后,这种习俗开始逐年消失了。80年代初,“重阳”登高热又兴起,活动方式改为半夜登高,黎明自散,活动者90%是青壮年男女,老、少极少。约从1982年起,每逢农历九月初八晚9时一过,登高者从四面八方攀向环城区之大尖山、石岐之烟墩山顶峰,灯火烛光照得满山通红,鞭炮轰隆,烟雾朦朦。登高活动延续至今,但放流风筝已不复见。 风筝史话 中山风筝,大体分为“大型观赏”和“小型界斗”两类。观赏类有“百足”(蜈蚣)、“大裆”、“双飞蝴蝶”、“螳螂”、“美人蛇”、“大风”、“蝙蝠”(名曰引福归堂)“麻鹰”、“双翼飞机”、“飞鱼”(龙利鱼,俗名鳎沙)、“蜻蜓”、“圆水桶”、“群鸟”(名曰百鸟归巢)、“孖公仔”(双人)、“八卦”、“骰仔”、“双旗”、“上升蝴蝶”和“方形长尾鸢”共19种;界斗类主要是“马拉鸢”和“菱角仔”。 这些风筝,大都出自南朗区之泮沙乡乡民许航宝、许汉超和许金等人之手,也有张家边乡、沙边乡、窈窕乡、环城等各区乡乡民自做。又有石岐孙文东路郑立、太平路朱明、民族路刘九、刘鸟、孙文中路高品等人精制。扎作和放飞这些风筝都各具特色,若论工艺精巧,属观赏型以泮沙许航宝、界斗型以石岐朱明所制作为最佳。1917年阳1918年“重阳节”,中山县民众教育馆在石岐烟墩山,举行中山县第一、二届风筝比赛,上述风筝都有人带去参赛。泮沙乡许航宝放飞之“百足”以其扎作工艺精巧,放飞操作技术高超,风筝生动活泼而连获两届冠军。石岐朱明,在放飞纸鸢界斗中,用自己精制之“马拉鸢”和“玻璃线”参加角逐,经十多回合交锋,所向无敌,也曾荣获冠军。泮沙人放飞之“麻鹰”和“开公仔”系上纸带在空中飘荡有如仙子临凡。石岐人放飞之“上升蝴蝶”和“双翼飞机”,技巧也很高。放飞“上升蝴蝶”时,把“蝴蝶”套在观赏型纸鸢线上随风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蝴蝶”触到了线上系着之阻物,就啪一声响自动摺叠,同时在半空撒下与指头一般大之闪光纸片,“蝴蝶”也沿着线向下滑回。“百鸟归巢”是一线系十多只“鸟”之群鸢,逐只放飞,等全部放飞上空中时,有如百鸟归巢,十分好看。“双翼飞机”是用棉线牵引放飞的,它在空中会作左右斜飞侦察或俯冲作机枪扫射及投炸弹之动作,同时发生嗡嗡之响声,形象逼真。张家边人放飞之“螳螂”、“飞鱼”和“双飞蝴蝶”,栩栩如生。南朗地区大象埔村村民40年代后期,放飞之“麻鹰”和“响尾蛇”,也很有特色,“蛇”在高空飞荡时会发出啪哗啪哗之响声。该村高手在“猪肝吊胆”山顶上放飞近两公尺宽之“麻鹰”,任意翱翔,吸引不少观众。因此,该村之风筝高手于40年代后期,曾应邀到澳门作放飞风筝表演。这些风筝高手,现尚健在者有泮沙许汉超(现年近90岁)、许金(现年70多岁)和石岐孙文中路金龙发廊店东高品。 风筝之乡 南朗镇泮沙乡可说是40年代中山的风筝之乡。当时该乡乡民的扎作和放飞风筝已为群众性活动,出现了像许航宝,许金、许汉超等一批能工巧匠。每年逢农历八、九月,该乡村口大地坪和天后庙前旷地,每天傍晚,如天无雨,就有大群老少男儿带着各式各样纸鸢不约而同来放飞,如遇明月当空,有人放飞到午夜或通宵。高兴时,在农历大年初一也有不少人在此地放飞风筝。这一活动,持续达50年之久,当年许航宝及其助手许金所扎作之“百足”和“麻鹰”,不论是造型还是放飞操纵技巧,都有其独到之处,可说技冠全县。许航宝当时已年近古稀,但在制作风筝之选料、裁料、扎架、贴纸、着色全过程以至试飞、正式放飞等,他都亲力亲为。为了扎作“百足”钳、爪所用“山朗”,每到农历八月山朗成熟期,航宝便遣儿媳往五桂山地区采集使用。扎“百足头”之正中骨要用“茶干竹”,扎“百早身体”要用当地又坚又韧之“烂眼竹”(又名“勒竹”)、扎“百足”之发声弦要用“洋白藤”。许航宝都在百里挑一,选出精料,并亲手开料削笏,逐样落实尺寸和重量。剪裁,精制而成,1948年,航宝家计拮据,家里仅存稻谷四、五担,为了扎好风筝往石岐参赛,他卖去两担作为制作风筝之费用,可见其对风筝艺术之热爱。航宝从16岁起从事风筝玩艺,历经近60年,所扎作风筝无数。其佳作之一是长近两丈(古排尺计,下同)共36节之“百足”,放飞在高空,迎着2-3级风力时,须五、六名壮实汉子方能将它拉住。但4级以上风力就不宜放飞。他的“百足”在高空飘动,不但能作波浪状起伏游动,还能作大斜度左右摇摆跃飞,两只大钳和72只弯爪全会抖动,月夜时故飞还会眨眼,随着风力之强弱还会发出高低不同之“嗷嗷……嗷嗷……”声音。叫声音域宽广,在泮沙乡上空放飞,声音上传南朗墟镇,下传崖口乡附近;在石岐烟墩山上空放飞时,全城区内都可听到。因此,许航宝扎作放飞的“百足”,解放前曾获中山县两届风筝比赛冠军,还被中山县民众教育馆推选,参加1948年广州市民众教育馆举办之风筝放飞比赛,并应邀赴澳门表演,均获“金猪”(俗名“烧猪”)等奖品荣归。当年往石岐参赛时,航宝带领10多名壮实汉子自己花去100多万元(当年中央银行钞票)。去澳门表演时,又有三、四十名乡亲前往助兴,当中的10多人光脚走路近10小时才抵达澳门,足见群众支持他的艺术活动。 许航宝另一佳作是长近五尺之“麻鹰”。放飞在高空时,不但能像活鹰般自由翱翔,还有一手“麻鹰抓鸡子”之特技,“鹰”从高空急促俯冲掠过地面作“抓鸡”姿态后,转向空中飞翔,“鹰”之翅膀同时发出啪…啪啪啪啪……之短促响声。有一天下午,他在村口大地坪放飞“麻鹰”时,吓得一母鸡咯咯大叫,立即用翅膀护着小鸡,并伸长脖子松开脖羽,作与“麻鹰”生死搏斗之架势。他还有一招是“一线系双鹰”之高难放飞法,即先将大“鹰”放飞空中三几丈后.再将小“鹰”放飞,大小两“鹰”同在一线作各飞翔特技,从不撞乱。 40年代后期。泮沙乡黄村人还放飞过“开公仔”(双人形)。此鸢着色成仙子样,再贴彩色软纸长带,在空中飘动,有如仙子临凡,十分有趣。 中山泮沙乡之群众性扎作风筝工艺精细,放飞技术高超,风靡全县。据说.在当时南朗附近乡村及张家边地区不少风筝玩艺爱好者,前往向许航宝等巧手求授技术。泮沙人把放风筝艺术视作高尚娱乐,群众坚持了50多年,长盛不衰,为中山民间艺术作出了历史贡献。 [资料素材来自中山市中山图书馆馆藏历史资料;个人提供者有中山市博物馆甘建波、南朗区泮沙乡已故乡民许航宝之儿子、媳妇、孙子及乡亲3人;石岐孙文中路金龙发廊店东高品,石岐太平路郑桂南和石岐柏桠直街居民梁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