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工作(2005)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6 【成文日期】2005-12-01 【点击率】1370次


【简况】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与商务等信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信息化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人才队伍成长,信息化工作实现质的跨越。


【电子信息产业】 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8亿元,比2000年增长3.5倍,占工业比重26%。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2146家,比2000年增长3.6倍;其中软件企业200多家,骨干企业25家,其中通过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软件企业18家。2005年,全市软件业实现产值9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3.46%。软件企业已从代理软件逐步向自主开发软件的方向发展,出现航行家图像电脑(中山)有限公司的图象软件、中山市今科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软件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品牌,其中航行家公司还开拓软件产品的出口业务。


【企业信息化应用】 灯饰、五金、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信息技术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大部分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已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发展,超过50%的大中型企业建有网站或网页,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已建立企业局域网,规模以上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化。在金融、物流、会展、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型电子交易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经营活力和优势显现。


【政务信息化建设】 全市党政信息网络统一平台初步建成连接全市116个党政机关单位(含24个镇区)的隔离内外网的光纤网络,形成一个上联省电子政务专网,下联各镇区电子政务的基本框架和信息交换平台。广泛推广应用市行政服务在线系统,2005年全市31个行政部门的157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网上审批项目超5.5万宗,充分发挥系统的行政事务办理功能和市民咨询投诉回复功能。属于国家“12金”(即办公业务资源、宏观经济管理、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金审、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共12个业务系统)系列的信息化工程及公共卫生、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气象预报预警、城市规划和检验检疫系统工程等重点信息化项目以及面向社会、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库相继投入使用,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 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交通运输、金融、服务业等各个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中。2005年,中山教育信息网成为广东省地级市中第一个专业教育信息网站,获评为广东省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人民医院的大规模集成化医院信息系统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创新一等奖;金融系统已建立同城电子支付清算系统、全国电子联行中山卫星小站、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山旅游网实现网上旅游信息查询、食宿和票务预订、组团及行程安排功能。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铺设光缆超过10000多皮长公里,光纤芯长23.9公里,光纤网络已覆盖全部镇区。建成以ATM宽带网作骨干的IP城域网。有线电视完成市区至镇区的光纤联网,并逐步发展以视频点播、数据广播、网上电视新闻、宽带互联网接入、计算机数据信息交换为主的数据业务。全市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1.5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总容量329.3万门,互联网用户32.8万户,广播电视用户37.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8%。信息化综合指数达78%,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古小鹏)

上一篇: 信息化(2004)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信息化工作(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