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芙镇(2002)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3 【成文日期】2002-12-19 【点击率】1948次


【简况】 板芙镇位于中山市南部,东傍五桂山,西隔磨刀门水道与江门市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相望,南连三乡镇、神湾镇,北枕南区和大涌镇,全镇面积82.01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3.08万人,外来人口3.47万人,旅居国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6000多人,是中山市侨乡之一。
  板芙镇水陆交通便利,沿广珠公路北距广州110公里,东至中山港28公里,南往珠海、澳门40公里。傍岐江河设有500吨级码头,航道经磨刀门可直达港澳。2002年,该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6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31.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71%和27.69%。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投入2100多万元征用工业园区土地2375亩,完成填土800亩,已入园企业11家,规划用地680多亩,投资总额1100多万美元。扩大和管理集体资产,促进工业资产的滚动发展。全年投入公有资金1465万元,兴建2.2万平方米的厂房宿舍;民间投资2557万元,建设厂房5.11万平方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9亿元,比上年增长29.26%;其中民间投资7928万元,增长30.59%。大力扶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成立民营经济办公室,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全年新增民营企业6家、个体私营企业63家,投资额分别达488万元和2100多万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增长28.67%;工业用电量12466万千瓦时,工业用水447万吨,分别增长42.7%和29.57%。
  农业 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加大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科技兴农,推动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筹集300多万元建设宽4米以上农路21公里,建成涵洞13座;整治低产鱼塘5200多亩。投资40多万元对沙头顶、广福排灌站、广丰围段填塘固基,重建木围水闸钢架。适度调减水稻面积,增加养殖面积。
  全年水稻、水产、经济作物、水果面积分别为1.5万亩、1.6万亩、5500亩、3500亩。水稻实现良种化,上优品种达92.8%;优质鱼虾养殖面积达7800亩,首次达到“四大家鱼”的总养殖面积。推广养殖南美白对虾,面积达6000亩,成功率97%,每亩纯利润达5000元,最高利润达1万元,成为2002年该镇农业的新亮点。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2%。
  城乡建设 启动全镇新的总体规划修编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多万元完成工业园区327亩和泳盟南200亩土地的填土、民营工业园270米水泥面铺设、680米道路硬底化和3500立方米砌石工程。加快墟镇建设和改造,改善投资环境。完成105国道板芙农行至虾角加油站路段高标准改造工程,投资80多万元在105国道西农行至新同发制衣厂路段人行道铺设广场砖并进行绿化,整治国道两旁的建筑物。
  第三产业 营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引进发展第三产业企业,引进四海酒店、四海商业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泳盟南商业街。针对镇属闲置物业较多,成立房地产经营部,负责新兴花园、星光花园、凤城楼等物业的出租、出售,盘活了闲置物业,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年第三产业产值4.26亿元,其中交通业2245万元,商业销售3.08亿元,餐饮业7860万元,其他1687万元。
  外经外贸 该镇围绕市政府关于建立南部出口贸易加工区的要求,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道路,加大招商引资,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年引进项目20个,其中“三资”项目17个,“三来一补”项目3个,增资项目14个。合同利用外资449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14万美元;出口总值1.97亿美元。
  国内贸易 全镇有个体、私营商业户2170户,有集贸市场5个,其中省级“文明市场”2个。全年商业销售3.08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 全镇有个体工商户2603户,比上年增加222户,从业人员6263人,注册资金2901万元;私营企业112户,比上年增加14户,投资者人数183人,雇用工人3403人,注册资金7563.8万元。全年查处各类违章违法案件137宗,其中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32宗,取缔无照经营66户。为规范行业管理,1月下旬指导个协、私协分会成立美容美发行业分会,选出7名会长理事,加强工商部门与该行业的沟通。
  财税金融 加强税收征管,加大税收执法力度,强化依法治税。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开源节流、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确保农业、水利、教育、公安、卫生和优抚等方面的投入。全年实现税收收入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08%;其中国税收入9332万元,地税收入263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03%和23.89%。财政收入5680万元,增长20.08%;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4.66亿元,增长18.35%。
  保险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加强社保扩面工作,全镇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1.02万人,社会保险企业(单位)参保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镇参加合作医疗人数10555人,比上年增加619人,增长6%,报销总额达到42万元。
  人民生活 农村人均年纯收入5458元,比上年增长9.29%;职工人均年收入9136元,增长3.95%;人均存款1.51万元,增长18%。全年居民新建住宅9.44万平方米,全镇人均居住面积27.94平方米,增长7.9%。机动车拥有量7493台。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教育 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10所,幼儿园11间,在校学生7645人,中小学教师310人。2002年,坚持“科教兴镇”方针,加大教育投入。筹集资金113万元改善中小学教育设备设施;投资120多万元新建板芙职中并于9月1日投入使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年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含信息化建设)经费约140万元。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人事改革,实施第五轮聘任制,聘任校长4人,原正副校长低聘或落聘8人。初中升高中考试有2所中学总平均分名列全市24个镇区中第十位。全年有57名学生考入纪念中学、市一中、华侨中学、桂山中学。
  科技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年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人数1126人次。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全镇农机总动力43313千瓦,劳动力人均占2.1千瓦,水稻机耕率达98.7%,鱼塘机械增氧率达90%。
  文化体育 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提高该镇的文化品位。投入近25万元完善影剧院的设施及添置图书馆的藏书,图书馆现有藏书8000多册,建成面积7500平方米的露天文化广场。加强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改造墟镇及板芙、板尾、白溪等村的残旧线路,改善有线电视的收视质量。组织文化体育活动,举办春节大型游园活动和篮球比赛,举办中秋节外来员工卡拉OK大赛、摄影大赛、拔河比赛、舞狮表演、国庆文艺晚会等,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举办镇第十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参加市第二届学校体育节,中学组和小学组分别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第二名。
  环境 加强城镇各项管理工作,迎接市卫生镇复检和创建“岭南杯”中期达标工作,大力清理“脏、乱、差”环境,改善镇容镇貌。清理农地临时违章建筑和高压走廊违章建筑,完成高压走廊违章建筑的阶段清拆工作。加强对企业环境监督管理,重点治理污染企业,有6家企业进行了环保改造工作,实施污染源现场监理122次,建设项目工作监理48次,处理环境污染投诉30宗,有效地控制了废水、废气和噪音的污染,改善了投资、生产和居住环境。
  卫生 完善合作医疗的管理制度,推行镇村医疗一体化管理。全镇村村设有卫生站,形成较完善的医疗网络。全年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及特殊乙类传染病。基础免疫接种率100%,新生儿新法接生及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包括流动孕产妇)的死亡率为零,医疗卫生质量明显提高。开展药品公开招标,严格按照《中山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方案》,分别于4、8、9月参加了3次全市集中招标,7月起利用电子商务系统进行药品网上采购,全年药品招标采购金额占应采购金额91.69%。全年平均门诊处方费用39.93元,人均住院费用2043.42元,日均住院费用293.32元。
  计划生育 做好经常性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推动计生工作重心下移。2002年,人口出生率为8.77‰,人口自然增长率2.66‰,多孩率下降0.74%,计划生育率93.33%,计生工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2002年,该镇被评为市先进计划生育工作单位。
  民政 关心社会弱势群,全年筹集红十字会基金32万元,发放各类救济金92万元。镇敬老院入住老人30名,全镇“五保”户80户,每人每月供养金250元。落实优抚政策,义务兵年优待金每人5000元,进藏兵年优待金每人1万元,烈属优待金为人均的75%。做好婚姻登记工作,全年有246对新婚夫妇办理注册登记。巩固殡葬改革成果,遗体火化率达100%。
  统侨工作 全心全意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乡亲办实事和好事。全年受理来信11封,来访18人次,基本做到有信必复、有问必答,件件有落实。帮助深湾村旅居巴拿马华侨张池、美国华侨苏来添以及委内瑞拉华侨佘门兴等3户办理回家乡申请定居复户的有关手续。落实侨房政策,调解好侨房纠纷争议问题。召开侨属、台属的座谈会,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全镇有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共736户、4000多人,其中华侨、华人800多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哥斯达黎加等25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澳门同胞共3200多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以“稳定压倒一切”为工作方针,坚持打防结合,探索和建立“打得狠、防得牢、控得住、管得严”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警务规范化建设和队伍管理,为全镇经济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全年共立刑事案件271件,破案137件,抓获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195名;发生治安案件376件,查处333件,抓获各类违法人员1568名。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均比上年有所下降。
  司法 做好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司法调解办公室和村法律服务室,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不断扩大法律知识的普及面。全年共调处各类纠纷16件,成功调解15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3.7%,未发生民间纠纷激化现象和民转刑案件。提供法律服务,全年协助办理各类公证21件;办理诉讼案件30件,标的达121万元,挽回经济损失86万元;办理非诉讼代理案件45件,标的92.8万元,挽回经济损失52.7万元;办理法律见证书130件,标的1158.3万元。
  武装 继续做好民兵、预备役部队政治思想和军事教育,做好民兵的调整和调组工作,民兵营建制由原来的14个调整为11个。协助板芙一中、板芙中学新入学初一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参加军训学生近1200人。做好兵役登记和征兵工作,选送14名思想品质好、文化程度高、身体素质好的优秀青年应征入伍,完成征兵任务。协助社会事务办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
  社区管理 设板芙社区居民委员会,有居民2647人。加强城镇各项管理工作,迎接市卫生镇复检和创建“岭南杯”中期达标工作,大力清理“脏、乱、差”环境,改善镇容镇貌。
  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组织3期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廉政建设学习班,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继续开展以“三服务一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基层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强化机关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工青妇工作 全年新建工会12家,组建工会的企业230家,吸收骨干工人入会1369人,合计共吸收新会员7135人,会员总人数23448人。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评选出白溪村工会联合会为先进工会联合会,泳盟皮件有限公司、友成化工厂、新宝鞋厂等企业为“双爱双评”先进企业,友成化工厂的梁华超为优秀厂长。举办2期工会主席专干培训班,提高工会人员理论水平。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五·四”期间组织了全镇中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惜生命”的签名大会,并进行毒品害人害己、祸及社会的声讨大会,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禁毒思想。为提高团干的整体素质,5月份组织全镇团干30多人参加为期2天的学习培训,7月组织10多名新任团干赴广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参加为期3天的学习培训班。团镇委在“3·5”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组织了医院、学校、电信等团支部在板芙大道进行清洁、义诊和咨询活动。在“3·15”国际消费者日联合工商分局、消费者委员会、物价监督所等有关部门举办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学雷锋为你服务集市。全年共发展新团员218名,其中由少先队发展团员192名,占团员发展的88.1%。全镇共有团员791名,团镇委下设2个基层团委、1个团总支部、17个团支部。
  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劳动技能,1月举办有50多名妇女参加的新《婚姻法》学习班,组织妇女参加市妇联举办的婚姻家庭学习班,让妇女树立新时势的家庭观念意识;并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举办了南美白对虾养殖班、水稻班、蔬菜班、农药班,4~5月举办了美容、美发班,10月举办推广EM技术养殖培训班,让妇女都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投身社会。在“三八”、“五四”、“六一”、“十一”等节假日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组织人事外事 进行新一轮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中层干部实行委任制,工人实行合同制。将原镇属的14个事业单位通过保留、重组、撤并等形式设立为8个单位,即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水利所、建设管理所、计划生育服务所、物价检查所、环保所、规划管理所。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成镇党委、人大、政府班子和村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推行干部任用票决制、任前公示制等,抓好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工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全年发展党员39名,新组建党支部1个,全镇有党支部32个。(陈楚光)


上一篇: 板芙镇(200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板芙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