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 今天是:2025年03月22日 |
中山市档案馆:成立于1958年,现属于市委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馆址位于东区兴文路7号之一中山市档案信息中心;现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中山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2008年被评为全省档案事业综合评估先进单位,2011年起连续8年获得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年度评估优秀等次,2020年、2023年两次全省地级市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中均获“优秀”等次;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地方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成为省内唯一的“双示范”单位;2024年,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联合表彰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市档案馆主要职能是对市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党、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档案(包括电子档案等)以及政府公开信息的收集征集、规范整理、安全保管和科学管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馆藏档案解密、档案信息开放鉴定及开发利用工作,通过档案和地情的陈列展览、编纂研究等形式为市委和市政府决策服务,并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截至2024年底,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总计约75万卷、全宗274个。其中纸质档案总量71万卷,包括明清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名人档案、民间史料以及建国后文书档案、各类专业专门档案等。此外,还有照片、音视频档案约25万张(条)、实物档案超3000件、馆藏图书资料2.8万册。馆藏照片100%数字化,纸质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0%,方便社会各界利用。市档案馆推出馆内查阅、网络及电话查阅等多种查阅手段,向社会提供免费查档服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有效延伸至编史修志、工作查考、群众维权、经济文化建设等广泛领域。
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简称“市地方志办”,成立于1985年4月,位于东区兴文路7号之一中山市档案信息中心。主要职责包括:组织、指导、检查和督促全市地方志工作,制定地方志工作规划,编纂志书、年鉴、地方史及地情书,开展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地情开发利用,对外提供地情服务,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自成立以来,力学笃行,通过修志、编鉴、写史,构筑中山基础地情信息数据库,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聚焦地方志修志编鉴写史主业,先后编纂出版或指导、推动出版《中山市志》《中山市志1979-2005》及各类部门行业志、专题志、镇(村)志、地方史及地情编研成果等共117部;出版人物专志《孙中山志》《郑观应志》《中山市人物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形成示范效应。旧志整理成果取得突破,《嘉靖<香山县志>校注》于2022年出版,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二等奖。年鉴不断提质,《中山年鉴》首卷《中山年鉴(1991-1997)》于1998年出版,其后每年出版一卷,至2024年共出版27卷,合计2858.2万字,获国家、省级年鉴质量评价奖20个。2018年,首部镇级年鉴《中山市古镇镇年鉴2018》出版。《中山市志》《中山年鉴》电子书同步挂接至中山市地情信息库,供读者浏览。地方志书修编工作向基层延伸,第一、第二轮修志期间,各镇(街道)全部完成志书编纂任务,实现“满堂红”。2016年,名镇志《小榄镇志》入选第二批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丛书出版发行。至2024年,全市编纂镇街志26部、村志15部。推动方志文化场馆建设。2019年4月,中山市首个镇街级方志馆——南区方志馆开馆,全省首个开放式方志主题公园——南区方志文化园开园,中山市首个企业地方志文化室——中山詹园地方志文化室启用。2024年12月,中山市首个村级方志馆——南朗翠亨村方志馆开馆。至2024年,全市建有方志馆、方志驿站、方志文化园、企业方志文化室等各级各类方志场馆27个。深挖地情资源,先后出版《中山村情》《中山第一路》《香山与进士》《中国共产党中山历史大事记(1921-2020)》《岐江河一河两岸发展简史》等一批地方史、地情书籍,与有关部门合作举办多个专题展览。志鉴成果、方志集体和方志工作者先后获国家、省、市各类奖项达4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