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24 【点击率】2025次 | ||||||||||||||||||||||||||||||||||||||||||||||||||||||||||||||||||||||||||||||||||||||||||||||||||||||||||||||||||||||||||||||||||||||||||||||||
【工业】已建成3个镇级工业大区和10个工业小区,有工业企业192家,主要有家电、轻纺、酿酒、罐头食品、饮料、建材、制衣、制革、电子、五金机械、陶瓷、包装、塑料等行业。1997年,进行了产品结构和技术改造,镇属企业开发了4个系列15个新产品,“索华”空调、“南艺”皮革、“广达”电容器、“天富”电饭煲、“宏基”管桩等一批拳头产品在市场上保持了较高的占有率。1997年被列为广东省乡镇企业质量上台阶工作试点镇,广东卓越空调器厂、三荣空调厂、中山铁王不锈钢标件厂、广达电子厂共4家企业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1997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9.43亿元,比1990年增长18.5倍,年均增长52.87%。 【农业】 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方针,狠抓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商品化生产,大力开展水稻创高产活动,引进推广“特籼25”、“特籼13”、“粳籼89”等优质品种。1997年,镇政府投入50多万元、银行发放农业贷款230万元、各管理区共投放资金200万元,用于推广“猪鱼结合、鸡鱼结合、草鱼结合”的优化生态农业和引进优质稻种,共改造鱼塘250亩,整治低洼地350亩。举办农业培训班13期,培训人员700人(次)。至1997年底,有各类专业户9500多户,农贸市场2个。耕地7523亩,其中种植水稻2200亩,稻谷亩产696公斤,总产1531吨;水果1200亩,总产1900吨;塘鱼5981亩,其中名优特品种有塘虱200亩、桂花鱼600亩、鳗鱼50亩、甲鱼53亩、生鱼300亩,总产3322吨;蔬菜2100亩,总产8110吨;生猪上市量为1.24万头,“三鸟”饲养量为31万只。当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388万元,比1990年增长34%,年均增长4.2%。 【基础设施建设】 镇政府投资3亿多元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其中,投资2000万元建成11万伏输变电站,投资4000万元新建占地30亩、日供水能力12万吨的自来水厂,投资1300万元新建占地4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投资9827万元建成总长7公里横贯全镇的南(头)三(角)公路南头路段,镇内标准水泥公路达60多公里。1994年起投资4200万元高标准整治文明围南头堤段,水下抛石36.5万立方米,重建水闸4座,新建排灌站3座,安装电排泵6个;1997年再投入1300万元进行第三期水利建设工程,对14公里长的土堤全面扩宽3米筑基加土方60厘米,,对2公里长的混凝土石堤由0.8米扩宽至3米及加高80厘米,重建穗西水闸。1996年开通装机容量达4万门的程控电话,现有程控电话用户7324户、传呼机用户2471户、移动电话用户1770户。 【外经贸易】 设有外商服务中心和报关前期审核组,为来料加工企业提供全面的出口报关、合同备案、核销等服务。全镇7年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其中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4500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5.5倍,年均增长30.56%。1997年,全镇共有外向型企业46家,引进新办项目38个,其中,有3个项目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三资”企业出口创汇8960万美元,比1996年增长54.5%。当年,正兴印染厂、南艺皮革厂2家外资企业被评为市优秀外来投资企业。 【商业·物价】 新办了运输公司、商业储运公司、信息咨询中心、劳动职业介绍所等新兴中介服务机构,新建了南头农贸市场、合兴市场和百惠超级商场等。全镇有个体工商户1026户,比1990年增长34%;从业人数3141人,注册资金1431万元;私营企业136户,从业人员有6296人,注册资金达2.41亿元。全镇商业呈良性发展势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保持稳定,上升幅度保持在8%左右。镇打假办和工商所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上市流通,维护了消费者权益。1997年,全镇商业总购进5139万元,商业总销售为5685万元;农贸市场成交总额达3200多万元,比1990年增长78倍。 【财政·金融】 规范财政管理,加强财经纪律,加大征管力度,完善“收支两条线”体制,确保年度收支平衡。强化依法治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努力培植税源,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1997年,全镇可支配财政收入5949万元,比1990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48.19%;工商税收5946万元,比1990?年增长17倍。建立并完善了各类金融机构,组建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发展银行均在镇内设立了相应机构。1997年,全镇储蓄存款余额为7.85亿元,比1990年净增11倍;保险总收入为920万元。 【人民生活】 1997年,全镇个人存款6.89亿元,比1990年增长12倍;人均储蓄存款达1.75万元,比1990?年增长10倍。农村人均年纯收入4080元,比1990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36%;职工人均收入为9350元。全镇拥有摩托车2480台,各类汽车267台,机动船41艘。程控电话用户7324户,住宅电话普及率为81.2%,1997年被评为市电话达标镇。全镇有福利企业3家,安置了61位残疾人就业。1997年投资近2000万元动工兴建占地30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敬老中心,可安排86位五保户、孤寡老人入住。全镇人均居住面积25.2平方米。 【教育】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促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1991~1997年,镇村两级教育正常经费投入2067万元,教育设施投入3361万元,其中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扩建校舍4.14万平方米。全镇现有理工学校1所、中学2所、小学10所、幼儿园3所;在校学生555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教师211人,学历达标率为98.3%,中学教师108人,学历达标率为98.9%。13所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市“四优”标准,其中南头二中、北帝小学被评为市一级学校。1995年投入2500多万元兴建占地98亩、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设施齐全的理工学校。1996年9月提前一年实现普及高中教育,1997年顺利通过复查验收。在普及高中教育基础上,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抓好常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推广启发式教学;狠抓素质教育衔接环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从严治校,做到级级把关、科科落实;按照课程方案,配置相应的师资、设备、场地、开设体美劳等课程。1996年被评为市普及高中教育先进镇和“南粤尊师重教模范镇”,1997年被评为省“双基”教育先进镇,1996年和1997年被评为市教育先进镇,1997年镇党委被评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党委。 #p#副标题#e# 【文化·体育】 镇广播电视站1997年播放新闻758条,专题系列报道25辑,其中一辑获市党员电教观摩评比一等奖,镇广播电视站获市电视台通联工作二等奖。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先后组织了迎香港回归健身健步跑活动、“七一”党员运动会、“五四”文艺晚会、球赛、拔河赛、乒乓球赛等,组队参加了市第三届运动会和市镇区文艺大巡礼活动,并获得文艺大巡礼活动金奖。 【环境·卫生】 把环境卫生建设作为完善投资环境的工作来抓,不断加强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镇区道路实现硬底化,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大力整顿乱摆、乱卖、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现象,主要街道设置果皮箱、垃圾屋,并配有专人管理。全镇有环卫专业队70人、城监中队15人、“门前三包”专业队20人、除“四害”专业队7人、卫生检疫队5人。全镇卫生站实现“一无三配套”,其中有7?个管理区卫生站达到甲级卫生站的水平。加强饮食卫生管理,甲、乙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计划免疫工作制度化,“四苗”接种率达99%以上。全镇自来水普及率100%,卫生户厕率84.1%。1997年被评为市卫生镇和市无鼠先进镇。 【计划生育】 坚持深入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进一步完善计生服务网络和计划生育“三位一体”工作,抓好一季一查环查孕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定了《管理区干部计生工作岗位责任制》、《管理区妇女主任计生工作岗位责任制》、《专业队队员工作责任制》、《镇计生工作奖励方案》等。建立了《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卡》和《外来育龄人口花名册》,1997年有383人办理了《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镇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和两女户福利基金会,计生协会共有会员2448人、理事会12个、会员小组118个、会员联系户639户;两女户福利基金会共有179户,入会率达96.7%。1997年,共查环查孕4962人(次),平均查环查孕率达98.83%,全年共落实“四术”措施676例,其中外来员工190例。全镇计划生育率为93.51%,多孩率为1.65%。1991起连续7年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镇计划生育办公室连续7年被评为市先进计划生育办公室。1997年,北帝、汲水管理区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先进村,南头管理区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合格村。 【侨务】 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依法维护侨胞、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对回乡办厂、办实业的侨胞和同胞,从办理征地、开业手续、设备进口、兴建厂房等方面给予帮助。1991~1997年,旅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为家乡公益事业捐款1500多万元,其中香港南头同乡会梁均棠先生捐款200万元新建将军小学,姚正安先生捐赠230万元港元兴建新医院,南艺制革厂捐赠200万元兴建镇图书馆。 【社会治安】 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完善治安防范机制,建立巡警制和治安机动队伍,开展反盗窃、反盗抢机动车及禁毒专项斗争,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做到领导机构、队伍、资金、措施“四落实”。至1997年,全镇有13个安全文明小区经市验收达标,其中民安、汲水、穗西、孖沙等4个小区被评为市优秀安全文明小区。1997?年,投入治安经费达500万元,加强治安队伍建设,充实治安设备。1997年发生交通事故71宗,结案65宗,纠正违章5245人(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切实消除隐患,7年来举办各种类型安全知识培训班34期,连续3年没有发生重大的火灾事故。镇法庭1997年受理各类民事纠纷案件79件,审结61件,经济案件39件,审结29件;执结案件30件,执行标的110万元。7年来,全镇共立刑事案件457宗,破327宗;发生治安案件357起,查处356起,呈捕132人;劳动教养83人,治安拘留109人,强制戒毒87人。镇司法所调解各类纠纷68件,调解率100%。 【综合改革】 1996年,被定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组织落实《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过程中,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原则,精心组织,大胆实践。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行政管理、经济体制管理和各项运作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政府机构改革上,对镇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归口,将原来30多个职能办公室合并为12个。改革经济管理机构,将原来经济发展总公司分解为工业总公司、外经企业集团公司、康华兴业公司3大公司,实行对口管理。改革企业产权,采用股份合作、产权转让、赎买、归边承包等方式,加快企业转机建制步伐。至1997年底,办理产权转让企业4家、归边承包3家、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3家、赎买3家。在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上,引入资金实行合作经营,由镇政府聘任院长,由院长招聘医务人员。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上,引入公开招标竞争机制。 【民主·法制】 成立依法治镇领导组,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机制。镇人大积极发挥督促作用,对政务工作进行依法监督,并形成了逐年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评议职能部门年度工作的“两个制度”,经常组织召开各类型法制学习班,提高各层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和改善司法工作,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镇司法所7年共举办各类型普法班77期,共培训4.15万人(次)。1997年镇司法所出版法制专栏22期,举办普法学习班1期共130人(次)、普法考试1次共200人、普法知识竞赛2次共300人。(龚雄辉)
1991~1997年南头镇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党委书记:朱应均(1990.10起) 镇 长:麦发进(1991.1~1993.12) 朱应均(1994.1~1995.7兼任) 郑均潮(1995.8~1996.7) 陈伟伦(1996.8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