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9 【点击率】2679次 | ||||||||||||||||||||||||||||||||||||||||||||||||||||||||||||||||||||||||||||||||||||||||||||||||||||||||||||||||||||||||||||||||||||||||||||||||
【工业】 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参与各种经济技术洽谈会、交易会、同乡联谊会、外商联谊会。采取外引内联措施,稳步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成立了镇集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管理镇办企业。实行风险抵押承包经营,调整营销策略,实施促销售增效益计划,确保镇办经济持续增长。制定了《东凤镇工交企业集体财产管理规定》,加强审计工作,有效地对集体资产实行监控。对部分经营不善、效益差的镇办企业实行拍卖,或抵押租赁,对挂靠的村办企业,则实行脱钩。成立民营企业办公室,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宏观管理。着力开发新产品,创优质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如创立了“泰峰牌”交流互感器、“泰峰牌”变压器、“卡丹路”皮具、“环宇”PVC管、“东发”应急灯、“东安”彩釉地砖、“万视达”天线放大器、“万里通”电器等一批名优产品。工业生产已初具规模,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199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4.94亿元,比1990年增长9.6倍,年均增长速度为48.2%,其中镇办工业产值5.5亿元,村及村以下(含个体私营企业)工业产值9.44亿。全镇建成4个镇级工业区、13个村级工商业区,拥有工业企业610家,其中外向型企业114家。主要的行业有电子电器、染织、建材、塑料、皮具、五金、灯饰、服装等。工商业户3121家,其中个体私营性质的占2000多家,工业产值和税收已超过全镇总量的70%。1997年,镇、村企业经济总收入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5%。个体私营经济成为镇经济新增长点,注册资金100万元和50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分别有34家和12家。 【农业】 朝着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三高”农业体系。主要种植水稻,饲养生猪,养殖桂花鲈、埃及塘虱、脆肉鲩等。1994年,镇政府投资80万元建立了特种农产品试验示范场,作为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引进和推广罗氏沼虾、水鱼、鳗鱼、桂花鱼、生鱼、甲鱼等优质品种的养殖。1997年,镇政府拨出220万元和多渠道筹集资金435万元支持“三高”农业发展。有鱼塘1.6万亩,属高产优质养殖的3414.5亩。每年拨款30万元设立水稻中心示范片350亩,主要引进和推广粳籼89、特籼13、特籼25、籼占小2号、籼7占等优质品种,推广塑盘育秧、抛秧技术。水稻种植面积6100亩,其中优质品种禾田5500亩,占禾田面积的90%。1997年,稻谷亩产362公斤,总产4416吨,水稻生产自1994年以来连续四年丰收;生猪饲养量为7.84万头,上市5.8万头;“三鸟”饲养58.8万只,上市37.8万只;另外还饲养了鹧鸪、乳鸽投放市场。当年农业生产实现了水稻、塘鱼、甘蔗、蔬菜、生猪五项增产增收,全镇农业总产值为1.16亿元,比1990年增长44.74%,年均增长6.36%。 【基础设施建设】 1991~1997年,投资9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环境。成立了镇建设开发总公司,制定了《东凤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条例》,加强对土地和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兴建占地面积60亩的电子电器城,2个停车场,开通了镇内公共汽车。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全镇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投资1800万元兴建110KV变电站,投资650万元兴建供电公司大楼,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邮电大楼。建成一批较高档次的酒店,如投资4000万元的金岛酒店、投资1300万元的乘凤楼大酒店和投资1000万元的东亚大酒店。投资1500万元、占地2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金怡市场正在建设中。总投资2.2亿元修筑的东阜公路及东阜大桥,经南三公路连接广珠公路东线的番中公路,大大缩短了粤西地区前往深圳、香港的路程。兴建了兴华路、东海路、金怡路等镇内道路30多公里。投资近1亿元高标准建设五乡联围。现有镇水厂1间,村水厂6间,日供水量5万立方米,供水管网延展290多公里。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10万门,程控电话交换容量1.5万门。全镇已安装电话1.08万门,传呼机4815门,移动电话2894门,已开办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视聆通业务。 【外经贸易】 实施“以外带内,以内促外,外向突破”的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91~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7581.9万美元。实行“一个口对外,一支笔审批,一条龙服务”,专人专职负责,健全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设立镇报关服务中心和外经办审核合同管理处,制定了《东凤镇外经办工作管理制度》、《东凤镇外经办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外经工作的管理。1997年,全镇引进“三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27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4万美元;新办“三来一补”企业3家,签订来料加工生产合同42宗,合同总额达1600万美元。全镇有外向型企业114家,1997年“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510万美元,“三来一补”企业的工缴费结汇445万美元,连续3年获中山市超额完成任务特等奖。 【人民生活】 投资85万元,扩建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的敬老院,有35名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入住。创办4家福利企业,安置190位残疾人就业。1997年7月,投资59万元的镇机械化屠宰加工场投入使用,群众吃上了“放心肉”。 1997年有农贸市场2个,市场集市贸易成交额1.5亿元;477户居民建新房,建筑面积共11.8万平方米,总投资6.9亿元;摩托车6000台,营运汽车1100台,机动船480艘;住宅电话普及率为67.2%;参加镇旅游公司组织的国内外旅游的群众达1021人。当年农村人均收入4200元,比1990年增长1.97倍,年均增长19.9%;人均储蓄存款约1.2万元,比1990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39.2%。 【教育】 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腾飞教育先行”的宗旨,每年投入占财政总支出20%以上的教育经费,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1991~1997年,镇村两级教育经费投入达7760万元,新建、扩建校舍12万平方米,总投资5980万元。全镇有理工学校1所、中学4所、小学13所、幼儿园13所,在校学生1.4万人,教师6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有50人获国家级奖励,52人获省级奖励,255人获市级奖励。教师中有10位获国家级奖励,15位获省级奖励,145位获市以上奖励。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1996年提前一年普及了高中教育,被评为市普及高中教育镇,镇教办被评为市普及高中教育一等奖。1997年,全镇初三升高中录取率由1991年的28.8%上升到87.2%,小学教师大专化率达74.5%,初中教师本科化率达65%;教师月均收入达1400元。幼儿教育工作以落实市、镇幼儿发展规划为中心,加快撤销学前班,发展独立办园、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重点,至1997年度,全镇已有9个村实现独立办园,独立办园率达75%。 【文化·体育·卫生】 1994年成立了镇文化娱乐发展公司,加强文化娱乐事业建设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走出了一条以文养文、以文促文的良性发展道路。镇政府在集镇内划出3万平方米土地,拨出了500万元启动资金兴建了一座多功能文体中心。1995年,镇广播电视站升格为有线电视台。全镇现有有线电视台1个、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3个、图书馆1个、群众业余艺术团体有曲艺社和书法协会。举办文明和睦家庭卡拉OK大赛、外来员工卡拉OK大赛、家庭美德五字谣朗诵比赛、迎国庆合唱比赛及书法展览和游园活动;特邀东方歌舞团和省市艺术团体来表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每逢节日,镇都举办拔河、篮球、乒乓球比赛等活动。每年举行全民健身长跑活动、五人飞艇公开赛、“腾飞杯”男(女)子篮球公开赛、篮球邀请赛、教师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比赛。全镇组建有男、女子球队10多个。以东罟小学为基地,开展游泳训练活动,向省、市游泳队输送了冯强、魏家跃等优秀运动员。全镇现有医院1所,医院分院1所,卫生站11所;医务人员243人,中级以上职称者21人。 #p#副标题#e# 【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整治环境脏乱差,大力宣传讲文明、守公德,纠正不文明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抓好农村“两公开一监督”和依法治镇工作。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号”、优秀外来员工评选、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等活动,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开展送温暖活动,做好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伍军人、离退休干部、职工、“五保”户、特困户的慰问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进行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法制和文明安全知识教育。1997年,全镇改建、新建宣传栏80多平方米,举办理论教育课17场(次),听课人员2694人(次)。镇有线电视台加大投入,增添设备,1997年共编制新闻462条,制作电视专题片10个。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单位、文明经营户等活动,1997年,全镇评出文明单位15个、文明户标兵6个、文明经营户(单位)标兵4个、文明经营单位56个,文明户为全镇总户数的84%。成立了镇社会福利基金,开展每年一次的慈善活动周筹款活动,现有社会福利基金310万元。 【计划生育】 坚持落实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和计生一票否决制的计生工作管理责任制,每年年初镇长与各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签定人口计划责任书和计生工作管理责任书,年终根据执行情况进行奖罚,把各村干部年终分配与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加强计生宣传教育,设立婚育和孕妇学校,开展青春期、新婚期、孕产和育儿期知识教育。1997年,全面完成对在校中学生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举办46期有552对新婚夫妇参加的学习班,举办24期有孕妇1069人参加的学习班。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全镇计生管理办法。抓好以季度妇检查环查孕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夏季、秋季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月活动,落实措施,提高计生合理率。成立外来人口管理协调办公室,综合管理外来人员,实行“谁用工,谁出租,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把好外来人员办证关,加强了外来人员的计生工作。1997年全镇人口出生率为16.11‰,合理率为91.82%,多胎率为3.52%。 【高标准建设五乡联围】 西江下游的小榄水道和鸡鸦水道分别流经东凤镇区域两侧,每年西江洪水流向中山,东凤、阜沙两镇五乡首当其冲。该镇与阜沙镇组成五乡联围,堤长43.82公里,其中镇范围堤段34公里,责任堤段26公里。该镇与阜沙镇一起,分两个阶段进行五乡联围水利建设。第一阶段为1990~1992年,投资1000多万元,按20年一遇的标准加高培厚,铺设了3米宽水泥路面,成为全省第一个修筑混凝土堤面路的单位;整治了围内排灌系统,把全堤21座水闸闸门全部由水泥结构一字门改为钢结构电动提升闸门。1994年战胜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后,立足于抗击更大的洪水,与阜沙镇携手进行第二阶段的水利建设,即从1994年10月起,用5年时间,高标准建设五乡联围。整项工程规划投资9000万元,建设16个项目,主要有:改建加固水闸21座,全堤加宽至6.5米堤面,大堤堤面覆盖山泥,填塘固基,砌石护坡,全堤44公里灌浆,小榄水道大堤建造防浪墙17公里,中沙环险段整治工程,改造排灌站出水渠,填塞旱闸、推艇路等。至1997年底,共完成了三期工程9大项目建设,完成土方98.5万立方米,石方8.4万立方米,混凝土方2.9万立方米,总投资5621万元。 【“三优”工程】 东凤镇是中山市优生、优育、优教“三优工程”试验点和广东省“三优工程”联系点,1991年底,率先试行该项工程。根据全国29项量化指标,结合该镇实际,增拟了11项指标,制定了1992年至1994年“三优工程”目标规划实施方案。实行婚前健康检查,把好优生第一关,自1992年实行婚前健康检查以来,婚检率达100%。配备妇幼保健员,加强防保网络建设。1994年,全镇卫生站妇幼保健员配备率由1991年的77%提高到100%。从1993年开始,实行卫生站防疫保健责任制,提高对妇儿两个系统的管理,次年妇儿两个系统管理率达97%和98%,有效地控制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1990年以来,全镇没有发现小儿麻痹、百白破、麻疹、乙脑和结核脑的病例。建设爱婴医院,实行孕妇建卡立册追踪制度,创办孕妇学校,加强孕妇保健知识教育,并在候产室和产妇休息室用电视实行电化教育。发展托幼组织,有公办、公立私办、私办公助等各种形式的托幼园所共103所,入托入幼率达88.7%。监测儿童体质,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从1992年起,建立儿童体检管理档案,对0~2岁的幼儿由镇村医疗保健部门监测管理,对3~14岁少儿坚持每年一次身体健康检查。造就优教条件,提高优教质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施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创办家长学校,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1996年顺利通过省验收并荣获市“三优工程”优秀达标奖,“三优工程”已顺利与儿童发展规划(即NPA)工作接轨,并转入实施NPA工作。(方小红) 1991~1997年东凤镇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书记:李武彪(1989.10~1996.8) 麦流江(1996.9起) 镇长:丁明广(1987.2~1992.4) 罗焯添(1992.5~1995.7) 卢赞标(1995.8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