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8 【点击率】3413次 | ||||||||||||||||||||||||||||||||||||||||||||||||||||||||||||||||||||||||||||||||||||||||||||||||||||||||||||||||||||||||||||||||||||||||||||||||
【工业】 1991年以来,全镇大力发展镇、村、私营经济,实现了多层次经济协调发展,工业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建筑装修材料、家用电器、五金制锁、化工涂料、系列拉链等5大骨干行业,并建成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灯饰电器、木材加工、塑料制品、花卉苗木等国内重要的专业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全镇现有工业小区32个,拥有镇、村办工业企业2013家,民营企业2260家,从业人员4.2万人,有镇属企业集团4家,附属企业32家,其中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4家,199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8.82亿元,比1990年增长9.5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81.71%。其中镇属企业产值8.10亿元,村办企业工业产值4.01亿元,民营企业工业产值6.71亿元。注重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不断进行技术的引进、改造和开发,更新生产设备,吸纳高素质人才,力求创造出高质量、上档次的名优产品。1997年,大桥化工有限公司涂料系列产品、市华裕灯饰实业有限公司的灯饰系列产品、古一永威通讯电缆厂的电缆系列产品、市南光电饭煲厂的家电系列产品均获得ISO-9002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主要产品有“金树”牌化工涂料、“三角”牌电饭煲、“三星”牌彩釉砖、“坚士”牌系列锁、“华丰”牌系列拉链及灯饰系列产品等,其中评为国优产品2个、部优产品6个、省优产品7个。古镇无线电二厂点钞机系列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1997年底,全镇有工商业户3742家,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有69家,500万元以上的有22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 【农业】 全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整治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农田基本保护管理,推进“三高”农业生产,形成了以优质水产为龙头、以花卉苗木、优质蔬菜为两翼的生产格局。1997年,全镇耕地面积3.37万亩,总产值1.68亿元,比1990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17.39%,效益纯收入0.89亿元。其中鱼塘水产面积1.1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5670吨,平均亩产540公斤,总产值4850万元,效益纯收入2325万元;花卉苗木总面积3600亩,总产值3260万元,效益纯收入2350万元;常年蔬菜面积7500亩,平均亩产4.3吨,总产量310吨,总产值4193万元,效益纯收入2516万元。1997年,古镇镇农民到镇外异地经营发展农业的农户或联合农场达170户(个),经营面积1.35万亩,其中“三高”农业占总经营面积的80%,主要产品有水鱼、鳗鱼、桂花鱼、乌头鲚、罗氏沼虾、淡水龙虾、绿化苗木等,年总产值达0.71亿元,占镇内农业产值的42.3%,效益纯收入0.3亿元,占镇内农业纯收入的33.7%。全镇内外合计共经营农业总面积4.72万亩,总产值2.39亿元,,总效益纯收入1.19亿元。1997年,投入资金179万元,完成水利工程15项,开设工地18个,完成土方4.6万立方米,混凝土方0.22万立方米;投入资金250万元,高标准连片改造低产基塘2305亩;投入资金92.5万元,更新改造耕区低压电网30.62公里;投入25万元疏理河道16.8公里;投入资金251万元,架建高标准6米宽以上农桥12座,铺设6米宽以上石米底机耕路78.1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 全镇供电、供水、通讯等设施比较完善。到1997年有11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的自来水厂2座,1996年被评为省首批生活饮用水达标镇,镇自来水厂被评为省首批农村先进水厂。为适应通讯事业发展需要,继1989年8000门程控电话开通后,1995年又投资5000万元兴建古镇新邮电大楼,引进具有载波、微波、移动通讯、程控交换等功能的总装机容量10万门的90年代国际先进设备;至1997年全镇电话装机已超过5万门,普及率达82.6%,成为中山市电话普及达标镇。近年投资近5亿元建设全镇公路网,其中包括50米宽的古镇东岸公路和东岸西路。1996年,镇政府投资4600万元兴建了长3.5公里、宽70米的高标准公路——香槟路,该路既是镇新城区中心大道,又是过境公路,基本上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通车。1997年,投资920万元,按照一级公路标准改造长3.7公里的荫香路,在原有2车道的基础上扩建成宽33米的4~6车道,人行道铺砌高档地砖,种植树木,成为全镇的文明样板路。此外,全镇各村兴建了长达40公里的高标准水泥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1997年全镇公路总长度为70.9公里,公路密度为148.3公里/百平方公里。 【外经贸易】 全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的港、澳、台和国外的厂商前来投资办厂。坚持以贸易为龙头、以实业为基础的工贸结合方针,调整优化战略战术、产品结构、经营方式和企业组织。通过转让股权和市场及在用地价格、企业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吸引外商投资,并引导外资投入发展基础设施、原材料工业、“三高”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镇政府加强管理已进入古镇办厂的企业。1993年开始,全镇先后开发了面积近5000亩的工业用地,建设了32个工业小区。镇外经办为来料加工企业全面提供出口报关、合同备案、核销等一条龙的服务,减轻企业费用,同时,积极配合海关搞好企业合同的前期审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1991~1997年,全镇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4940万美元,共有外向型企业100家,“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114万美元。 【商业·物价】 积极改善购物环境,建立健全各种专业市场。1997年,全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1亿元,比1990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6.27%。镇政府为扩大灯饰行业的市场影响,将镇内迎风路、东岸公路和荫香路规划成“十里灯饰长街”。此外,镇供销、粮食、食品等部门积极拓展购销渠道,搞活经营、满足市场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对稳定市场物价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镇政府积极扶持个体商业户经营,使全镇商业行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1997年,共有个体商业户2101家、年营业额达7.21亿元。 【财税·金融】 推行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加强财经纪律,完善了收支两条线的体制,加大征管力度,抓好预算内资金的收入和使用,严格把好收支关,健全了管理、监督机制,坚持“量入而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全盘安排好各项开支,确保年度收支平衡。1997年全镇可支配财政收入2734万元,比1991年增长3.29倍,年均增长23.13%,实现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镇国税、地税分局积极实行依法治税,加强检查力度,开展了税源调查、税收财务检查、增值税等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偷、漏税行为,同时积极做好清理逾期税款入库工作。1997年,全镇工商税收5984万元,比1990年增长4.66倍,年均增长24%。1991~1997年,各金融机构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贷款结构,优化镇内行间行内结算手续,加快资金周转,同时,立足本地实际,支持企业发展,在利益上多让利于企业,促进全镇经济良性循环发展。1997年,全镇银信部门各项储蓄款余额19.86亿元,比1990年增长5.4倍,平均增长27%,贷款余额9.32亿元。 【人民生活】 全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800元,比199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5.5%;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1994年成为全省首批农村小康达标镇。1997年,全镇人均储蓄存款2.74万元,比1990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23%。1997年,全镇有摩托车10175辆,营运汽车1006辆,小汽车338辆。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 贯彻“教育强镇”的战略方针,重视教育建设,投入巨额资金用5年时间改建和新建全镇中小学校校舍,完善学校教学设施。1997年投入资金1200万元,扩建3所校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镇有教师875人,其中高、中级教师102人。1997年投入资金441.7万元,扩建5所校舍,建筑面积7853平方米。有中小学19间(其中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4所),全面实现普及12年义务教育。1997年在校学生人数1.5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小学升学率从1991年的91.7%提高到1997年的99.7%,中学升学率从1991年的43.2%提高到1997年的86.5%。1997年投入资金1200万元,扩建3所校舍,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此外,全年举办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班25期,参加培训1247人(次)。 #p#副标题#e# 【文化·科技·体育·服务业】 文化、科技、体育、宣传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994年成立镇有线电视台,全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建立健全科技人员管理机构和科研网络,1997年全镇拥有包括高级职称11人和中级职称73人在内的各类科技人员共420人,多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市的奖励。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完善各项体育运动的设施,建有1个标准的篮球比赛场和1个标准游泳池。全镇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日益兴旺,1997年有3家高级旅馆、5家饮食餐厅以及2条食街,其中银泉酒店按三星级标准建设,设有综合性服务。镇内还设有3家影剧院和一批舞厅卡拉OK等文化娱乐设施。 【环境卫生】 制订了《古镇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关于城镇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大力开展创建卫生镇活动。1996年,被评为市卫生镇;1997年,被评为省卫生先进镇,古二、曹一、古一、古四、六坊等5个管理区被评为省卫生村。 【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号召,在创建文明城镇活动中,首先加强人的素质教育,主要抓好对干部的廉政教育、对群众的公德教育、对外来员工的法制教育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建立和完善群众性的文化阵地,如文化室、图书室、老人活动中心等,组建曲艺社、声乐社、龙舟队、醒狮队、篮球队等文艺及体育队伍,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比赛活动。此外,组织群众开展了一场“讲科学、破迷信、除陋习、树新风,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的活动,用10天时间清拆了镇内公共场所的土地公、神位100多个,清拆后空置的地方铺设了水泥或建起了花基花槽,植上花草绿树。组织全镇干部群众开展“富从何来、富后何去”的大讨论,引导群众破除迷信,告别愚味,走向文明。镇委、镇政府还建立了书记、镇长接待日制度,每月15日由正副书记、正副镇长和党委委员轮流接待群众来访,为群众排忧解难。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对外办公窗口延长中午办公服务时间,方便群众。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创百佳文明医院”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医院员工的职业素质,树立行业新风。商业战线既抓商品质量,又抓文明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优竞赛活动,努力把十里灯饰街建成文明示范街,树立古镇的繁华、文明的商业城镇形象。 【计划生育】 坚持落实计生工作管理责任制,同时,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做好以季度妇检、查环查孕为主的综合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夏季、秋季计划生育服务月活动。1992年起,全镇摘掉了计划生育落后镇的帽子,人口计划完成良好。1997年,镇计生办还重点抓好外来人口计生管理,实行“谁用工,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全面检查单位、企业外来员工的有效计生证件,并进行登记造册,有效地加强了外来人员的计生管理工作。1991~1997年,全镇共进行“四术”1.04万例。1997年全镇人口出生率为14.09‰,比1990年下降6.51‰,完成市下达的人口出生指标。 【民主与法制建设】 健全各级领导班子民主选举制度,加强镇、村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重做好村级财务监督和审计工作。加强对土地基金、企业承包金和租金的规范管理,使“三金”管理步入正轨。1997年,在农村全面推行“政务、财务两公开”制度,使村级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成立了依法治镇领导小组及依法治镇办公室,全面推动依法治镇工作。以第三个五年普法教育为重点,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提高全镇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司法审判机关加快办案速度,提高办案质量,提高执法水平;司法所加强对基层调解工作领导,增加法律服务途径。1997年,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下称综治办)、宣传办公室、司法所等部门积极建设宣传阵地,开辟法制宣传栏目,运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多层次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法制教育。镇综治办会同辖区派出所,给全镇19所中小学校的1.3万名学生上了一系列法制教育课,并收到良好效果,当年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为零。 【灯饰一条街】 灯饰生产和销售是古镇镇颇具特色的龙头产业,在全镇经济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全镇灯饰厂家(包括灯饰配件厂)超过1500家,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的厂家超过15家;灯饰企业占全镇民营企业的40%,年销售额占民营企业产值的50%以上,从业人员近2万人。1982年,古镇海洲出现了多间从事简单的配件组装销售的规模较小的私营灯饰厂。为了让民营企业得到充分的发展,镇政府主动把2家集体灯饰厂转产,让出市场空间发展私营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古镇灯饰业已告别了简单的配件组装作坊式加工,进入规模化生产,从简单的来样制造到产品研制开发及配套生产。古镇灯饰产品渐渐地被人接受,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生产基地和专门市场。据统计,1997年古镇灯饰占领了全国46%的灯饰市场,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山市主要的灯饰出口基地。为使灯饰行业扩大市场影响,古镇镇将镇内迎风路、东岸公路及荫香路规划成“十里灯饰长街”,至1997年已形成近7公里的灯饰街,设铺位500多个,成为灯饰产品的集散地。镇委、镇政府积极鼓励、扶持和引导灯饰行业发展,通过举办灯饰质量讲座及召开灯饰质量会议等形式,加强对灯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促进全镇灯饰业不断发展,使灯饰生产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档次。经营者们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采用新生产技术,掌握国际最新的灯饰市场信息,平均每1个月可创造出一轮新的灯饰潮流。同时,灯饰生产厂家已充分认识到质量、品牌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及企业的知名度。全镇知名度较高的灯饰企业有胜球灯具配件厂、华裕灯饰实业有限公司、华艺灯饰电器厂、中山市裕华实业公司等。固定资产已达800万美元的华裕灯饰实业有限公司每年为国家创汇300万美元,并已学习国际经济管理模式,在1997年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被省技术监督局评为省质量先进单位。 【创建省、市卫生镇】 坚持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卫生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环境建设,努力提高环境卫生总体水平。积极响应市政府关于创建省、市卫生镇活动的号召,共投入6800万元,全面整治了镇村的环境卫生。镇内道路硬底化和下水道密封率均达100%,镇区公厕和民房厕所基本实现了无害处理,在各道路口设置了街道名称牌,配套完善路灯、交通灯、候车亭、电话亭等基础设施和卫生设施;积极搞好城镇绿化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建了卫生专业队伍,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1996年,被评为市卫生镇;1997年,被评为省卫生先进镇,古二、曹一、古一、古四、六坊等5个管理区被评为省卫生村。(蔡松添 黄国辉)
1991~1997年古镇镇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附录:1991~1997年古镇镇主要领导名单 书记:郑合源(1991~1993.8) 陈付松(1993.8~1997.10) 吴润富(1997.10起) 镇长:陈付松(1991~1993.8) 吴润富(1993.8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