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5 【点击率】1692次


【简况】 东区位于中山市城区的东部,面积71.4平方公里,辖8个居委会和17个管理区,常住人口5.4万人,外来人口1.66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约1.5万人,是中山市侨乡之一。东区是中山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公、检、法机关,图书馆、科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型体育场(馆)以及长江水库旅游区、古香林旅游区、紫马岭公园、孙文公园等均坐落在东区,是中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内有中山路、兴中道、孙文路、长江路等城区主要交通要道。
  1997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23.8亿元,比1990年增长33倍多,年均增长65%;企业总收入达25.5亿元,比1990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65%;税收入库8671万元,比199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48%;出口创汇2.8亿元,比1990年增长400倍,年均增长1.35倍;农村人均年收入3650元,比1990年增长1.35倍,年均增长13%;全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建区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省、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绿化达标镇区、省“街道之星”、市先进党委、市文明区,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中获特等奖;辖区内的松苑、竹苑2个住宅小区被评为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江泽民、李鹏、杨尚昆、朱镕基、田纪云、谷牧、杨成武、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东区视察。
 

【工业】 1991年以来,东区积极增加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注重软件建设,在区办企业中实行有效改革措施,积极转机换制,区、村两级工业已具备较完善的规模及体系。至1997年底,全区工业总产值23.6亿元,比1990年增42倍,年均增长72%。全区共建成各类厂房73万平方米,引进投资16.36亿港元,建成设施完善的第一、二工业村。区、村办企业发展至204家,在区内形成了以嘉华电子城、塑料包装材料厂等为代表的电子、食品、包装、建材、印刷、橡塑、鞋业、制衣等20多个行业构成的轻工业体系。企业的优质产品逐年增加,如投资5.3亿港元的嘉华电子城,主产彩电、音响、录像、汽车音响及通讯设备等,产品远销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曾获“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先进单位”等14项国家、省、市授予的奖项。塑料包装材料厂严抓生产管理,改良生产技术,增加设备投入,提高生产效益,1997年创年产值2885万元,自1993年起连续5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
  村办企业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方针,发展多种经营。1991年来,17个管理区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建成厂房43万平方米,按各自管辖区域自建工业区19个,商业街9条,市场7间。至1997年底,全区拥有村办企业183家,组成电子、电器、皮具、制鞋、五金、塑料、服装、化工、工艺品等15个工商业行业组成的村办企业体系。村办企业产值由1991年的6899万元增至1997的的2.5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23.93%。管理区经济纯收入也由1991年的796万元增至1997年的4100万元,增长4.2倍多,年均增长31.42%。

【农业】 农业朝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建立起“近郊型”效益农业,主要发展水稻、林业、水果、疏菜、白花番薯、子姜等种植业及生猪、罗氏沼虾、桂花鲈、埃及塘虱等养殖业,带动全区形成“三高”农业体系。逐年增加农业投入,1991年以来共多方筹得资金980万元投放农业,仅1995年就投入400万元建立东区恒富养殖场,作为推动全区水产养殖业示范基地。该场成功引进推广罗氏沼虾养殖与越冬技术,平均年产罗氏沼虾30000公斤,年产值达140万元。1997年全区已有鱼塘1500亩,其中罗氏沼虾500亩,大棚越冬面积50亩,桂花鱼700亩,生鱼、埃及塘虱250亩,年产优质塘鱼1800吨,比1990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34.8%。拨款3万元,设立水稻中心示范田500亩,试验示范推广水稻种植科学技术;全区再设高产田1000亩,主要引进“特籼占13号”、“特汕占25号”、“籼子占2号”、“籼七占”等优质品种和推广塑盘育秧及抛秧种植技术。1997年水稻种植面积4200亩,其中优质品种4000亩,占总面积95.2%。稻谷亩产329公斤,总产2800吨。自1991年以来,投资200万元发展林果结合场,充分利用5100亩山林地资源,种植龙眼、荔枝800亩,引进种植桉树、马占、柯木、相思、湿地松等品种的速生丰产林1100亩。1993年被评为市绿化达标单位。发展瘦肉型猪养殖,大力推广杜珞克、盘克迪卡等优良品种, 1997年全区生猪饲养量为1.99万头,其中上市量1.5万头,比1990年分别增长2倍和2.7倍,年均增长15%和20.5%。拥有上市量超1000头以上的猪场15个,“三鸟”饲养82.7万只,上市量67万只,比1990年分别增长4.7倍和5.7倍,年均增长分别为28%和31%。1997年农业总产值2415万元,比1990年增长61%,年均增长7%。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每年通过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和绿色证书培训班开展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仅1997年就举办了5期培训班,受训人员1000人(次)。
 

【外经贸易】 坚持真诚让利、竭诚服务的原则,执行土地使用从优、厂房建设及提供使用从优、税务从优、企业管理放权和服务从快从优、内联及联营企业利润和分配等从优以及奖励从优等六项优惠投资措施,成立东区报关服务组、合同前期审核及后期核销小组,为全区外向型企业提供领取营业执照、进出口报关、合同备案、合同核销、设备的进出口等多项服务。1997年,帮助企业办理前期审核130宗、后期核销80宗、延期30宗、签定加工贸易合同180宗,合同总值2亿多美元。至1997年底,全区共引进外向型企业88家,其中“三资”企业31家,“三来一补”企业57家,累计引资16.3亿港元。其中1997年引进“三资”企业3家,投资总额450美元;引进“三来一补”企业7家,设备引进金额300万美元。1997年全区出口创汇值比1990年增长400倍,年均增长1.4倍,其中三资企业出口创汇2.8亿元, “三来一补”企业工缴费结汇130多万美元,多年被评为市出口创汇先进单位,1997年,又获市超额完成任务奖。

 
【教育】 7年来,区、村两级教育经费投入累计9880万元,每年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25%以上。7年共投资6100万元新建校舍6.4万平方米。其中于1996年投资3500万元兴建东区完全中学、投资1000万元兴建松苑中学第二期工程、投资650万元兴建教师宿舍、200万元兴建大鳌溪小学、200万元兴建东区中心幼儿园。
  全区有职业高中1所、普通高中1所、中学2所、小学11所、幼儿园2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教师60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入园率96%。全区15个村独立办起幼儿园,独立办园率为82%;并以区中心幼儿园为示范园,促进全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1991年以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各校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有18人获国家级奖励、28人获省级奖励、260人获市级奖励;教师中有12人获省级奖励、1人获市劳动模范称号、82人获市以上奖励。1997年有69名小学生考入一中、侨中,56名初中生考上纪中、一中、侨中、师范,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区初中升高中率由1991年的65%上升到1997年的96%。东区被评为市普及高中镇(区),区教办获市普及高中奖,1997年,区办事处投资200万元,加强松苑中学和完全中学的硬件建设,建好了实验室、电教室、电脑室、音乐室、图书室等设施,2所初中都受到市教委普及高中教育奖励。柏苑小学1994年获评为市一级学校和国家奖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会同司法、公安、妇联、共青团及家长制定家访制度,开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家长学校,柏苑小学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好家长学校。1995~1997年起连续3年没有发生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全区师生先后捐款36万元,资助建校、慈善万人行、希望工程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督导评估学校工作及校园文化建设。认真贯彻体卫工作两个《条例》,健全各项制度。教师隔年、学生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和文艺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每周一次政治学习会和每月一次支部生活会的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和师资队伍建设,提拔年轻教师。1997年450名教师参加电脑培训,幼师学历达标率70%,小学教师大专达标率74%,中学教师本科达标率达78%。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月平均收入为1480元。全部解决教龄超5年的教师住房问题。
 

【文体·卫生·福利事业】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全区有图书馆(室)13间、藏书1.5万册,图书销售点30个,影剧院5间,文化广场1个,文化宣传栏17个。以“扶持有益、提倡健康、允许无害、抵制有害、取缔违法”为原则,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定期检查文化娱乐场所。1997年,查处没收淫秽VCD20张,非法出版VCD70张,取缔以赌博牟利的电子游戏室2间,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文化部门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至1997年,全区共举办8届歌唱比赛、13届男子篮球赛、4届女子拔河赛、4场大型筹款公益文艺晚会。1991年以来建立健全三级医疗网络,实施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下简称NPA),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全面推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和农村合作医疗,普及中小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全区除1个管理区外已全部设有卫生院(站),每万人拥有医生8人。投资640万元的新东区医院于1996年6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内设门诊、理疗、儿科、内科、外科等科室。区妇幼保健网覆盖率及妇幼保健人员配备率均达100%,婴儿死亡率8.6‰。1996通过市NPA监测评估,成为NPA达标镇区。投资2343万元建(购)了213套宿舍,解决了大部分干部、职工、教师、干警的住房问题;投资150万元为全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发放135万元慰问孤寡老人、“五保户”和军烈属等。全区有老人福利楼17间、老人活动中心17所、福利企业1家。各管理区也积极推行各自福利措施,如起湾、齐东、亨尾等管理区实行小学6年免费教育和医疗补助等福利措施。
 

【计划生育】 坚持落实各级领导对计生工作管理的责任制,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每年年初由区长与各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签定人口计划责任书,年终根据执行情况决定各村干部的年终分配。加强宣传服务网络建设,设立区、村两级婚育学校,搞好“五期”教育,共举办112期学习班,其中举办新婚班84期,有490对夫妇接受教育,受教育率达100%;举办孕产期班24期,接受教育人数4081人;育儿期班接受教育人数1.1万人;更年期班接受教育人数3.4万人;中学青春期班接受教育人数6800人,接受教育率达100%。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省市计划生育条例和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夏季、秋季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月活动,落实措施,提高计生合格率。抓好每季妇检查环查孕工作,妇检率为98.5%。通过举办受群众欢迎的拨河、篮球比赛和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开展计生协会和纯女户基金会工作。现全区“两会”会员人数8660人,占全区总人口16%;全区纯女户入会324户,入会率达99.4%。完善对计划内怀孕的对象和人户分离的外嫁女立册和跟踪管理制度,堵塞计划外生育漏洞。按标准全面更换区、村两级的计划生育“三位一体”管理档案卡册,增设村级各种登记卡册共12种,减少管理漏洞。加强对外来人口的计生管理。1995成立流动人口协调办公室,综合管理流动人口,实行“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辖区谁清理”的原则。把好流动人口办证关,凡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必须持有准生证,并进行造册登记,经常开展抽查验证和清查无证的流动人口孕妇工作。1997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9.04‰,合格率为91.68%。1992年被评为全国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199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1997年被评为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1991~1997年连续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侨务】 1991年以来,宣传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广东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在全面完成300多户侨房归还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海外侨胞的联系,广泛发动侨胞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1991年创办了《东区侨刊》,至1997共年出版14期。每期寄出2.8万份给海外侨胞,及时向侨胞宣传和报道党的方针政策和东区变化及乡情。小鳌溪旅港乡亲林中翘先生回乡投资5.3亿港元开办嘉华电子城。坚持“为侨服务”的方针,热情接待回乡参观、旅游、经商的侨胞,7年累计接待2570人(次);协助侨胞及侨眷办理房地产证、涉外婚姻登记、出国手续及解决其子女就读就业等问题。侨胞们也积极支持家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侨胞们为家乡建设累计捐资2000多万港元,其中小鳌溪旅港乡亲林中翘先生捐赠近1000万元。此外,林中翘先生还带头回东区投资5.3亿港元开办嘉华电子城,邓文涛、冯维、余干荣等港澳同胞亦到东区投资办厂,共引进外资16.3亿港元。1992年、1994~1996年,东区侨办、侨联会被评为市先进单位。
 

#p#副标题#e#

【体制改革】 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将区办事处机关原有26个部门精简、调整为党政、工业、财经、农林水、城市管理、城乡建设、计划生育、社会事物、统侨、教育等10大办公室,保留武装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机构。同时配合区经济体制改革,调整政府有关经济部门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离。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积极围绕“产权清晰、权债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这个目标,开展承包经营、企业赎买及归边管理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区塑料包装材料厂改为经营者承包后,定期缴交承包款项。区金属印刷实业公司被东辉贸易公司以250万元赎买,每年收取50万元管理费。采取2种归边管理形式,对区内规模小,利润低的企业实行归边管理,定期收取管理费;对嘉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合资合作企业实行归边管理,对外商充分放权,实行定额上缴、对超额部分按比例分成的管理方法,减少了投资风险。积极完善体制改革配套措施,健全区社会保障体系,为区机关及下属有关单位110多名职工购买了退休保险,投保金额达150余万元,使退休职工老有所养。

 
【社会治安】 落实和保证各单位的保安服务工作,强化内部防范机制,分局成立了保安服务大队,下设四个保安中;按照上岗制度,严格培训和考核全区200多名保安员,不断提高保安队伍素质。推进小区建设,重点加强治安队伍教育培训工作和完善小区防范设施,有力提高了小区的防控能力,维护局部治安稳定。采取装箱签到、强化盘查等多种措施灵活开展巡逻防范,既控制了社会面上的治安,又打击了现行犯罪。1997年,区公安分局将辖区内的金融、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等70多个单位列为强化治安防范点,在每个单位门前安装“110”巡逻签到箱,每天至少巡逻7次,保证巡逻的密度,维护了重点单位的安全。完善了“110”报警服务台建设,提高接收和处理“110”报警的快速反应能力,落实社会服务承诺,拓宽了救死扶伤、抢险救灾的服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密切警民关系。“110”快速反应和优质服务受到省厅督察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加强公安技术防范,构筑防范网络,控制社会治安。1997年,分局为65户新用户安装了电脑防盗报警系统,为40栋480户居民安装了对讲防盗门,并在辖区旅馆业实施住客资料信息电脑联网管理。强化外来人口出租屋管理,严格暂住证和出租屋许可证的登记、审批、发证手续,及时清理遣返“三无”闲散人员,努力遏制流窜犯罪,清除治安隐患,净化治安环境。7年累计立案8723宗,侦破6985宗,破案率为84.4%;其中刑事案件2393宗,侦破1687宗,破案率为70.5%;治安案件立案5880宗,侦破5298宗,破案率为90%。
 

【民主与法制建设】 设立人大代表小组,共有市人大代表5名,行使对全区的各项监督权力,并向市级人大机构呈报各项建议和议案。1991~1997年,全区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35件。为确保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建立和健全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并订于每月15日为接待日,受理群众来访。法制建设方面,结合“二五”、“三五”普法开展基层法制宣传。7年来,司法部门共印发各种法制宣传资料16万份,组织各单位订阅法制报刊47万份,上法制课262次,解答咨询3243人(次)。1991~1997年,协办公证9600件、法律见证6342件、诉讼代理204件、非诉讼代理751件,区司法所于1993~1997年连续5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
 

【嘉华电子城】 中山嘉华电子城(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广东省中山市东区经济发展总公司与香港港华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港华工业(中山)投资有限公司投资5.3亿港元建成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下设电子工业公司、塑料公司、音箱公司、包装材料公司和纸品公司,有各类电子、结构、工程技术、管理、营销及生产人员6000余人,是集科研、制造、营销为一体的工业实体,也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电子城。1993年8月18日正式建成投产,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1万多平方米,拥有科研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生产制造基地、文体娱乐膳食中心、员工宿舍等10多座大型建筑。主要生产及经营彩电、音响、汽车音响及通讯设备等消费类家电产品。公司设备先进,拥有各类先进的高速、高精度的全自动表面贴片机、直插机、焊接机等自动化生产线和配套加工设备及全制式高精密彩电、音响中央信号源发射系统,建立了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及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品质保证体系,已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的国际及国内双重认证。1994年加入全国家电联保中心。集团生产总值连年翻番,至1997年年产彩电150万台、录象机120万台、组合音响100万台,年产值超20亿元。产品远销美国、欧洲等地,累计创汇5.4亿美元,电子产品出口产量1125.14万台套,彩电出口总量为全国之冠。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先后视察嘉华电子城,对其发展和取得的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 1995年11月全国优秀管理住宅小区考评组通过考评,评定松苑、竹苑住宅小区为全国优秀管理住宅小区。松苑小区占地20公顷,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203幢(以一个楼梯口为单位计算,下同)住宅楼,现有住户3000户,人口约7200人,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3平方米。竹苑小区占地78公顷,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拥有214幢住宅楼,现有住户2526户,居住建筑密度32.16%,容积率1.44,人均绿化面积3.11平方米。小区实施物业管理方式,内设小区办公室、财务、治安等部门,已建立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和标准及物业管理计算机档案资料(包括住房档案、户口档案、物业维修档案等)。小区内环境优雅,配套设施齐备,内设松苑中学、竹苑小学、机关幼儿园、林余宝珠幼儿园、邮电局、竹苑市场、娱乐中心、银行及“壹加壹”和“大家乐”等大型购物商场。(黄卫军)
 

1991~1997年东区办事处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主要经济指标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人口

农业人口(人)

16776

16887

16310

16340

16073

15415

15377

外来人口(人)

32658

33147

31459

29899

28778

28124

16576

面积

耕地面积(亩)

18290

14396

12753

10858

10267

7337

6242

总量指标

社会总产值(万元)

15470

34199

73771

118064

178008

203859

252784

工农业总产值(万元)

12238

25200

62300

103854

138000

195900

238415

农业总产值(万元)

1600

1700

1800

1854

2000

2300

2415

工业总产值(万元)

10638

23500

60500

102000

136000

193600

236000

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产量(吨)

9000

7000

3300

2500

2500

2800

2800

糖蔗产量(吨)

23000

25000

600

------

------

------

------

蔬菜产量(吨)

1900

500

1200

200

800

300

1100

水果产量(吨)

700

700

300

100

200

400

300

生猪上市量(头)

3000

1500

1500

1300

11800

13600

15200

水产品产量(吨)

200

200

1700

900

300

600

1800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

1580

1885

2180

3000

3300

3550

3650

财政收入(万元)

90

150

390

628

950

1330

1350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1745.8

7048.9

2227.5

430.9

4334.5

4454.0

750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书记:杜程泽(1991.1~1997.7)

   郑锦源(1997.8.起)

区长: 黄树濂(1991.1~1993.6)

   郑锦源(1993.7~1997.6)

   徐小路(1997.7.起)

上一篇: 无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东区(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