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中山市东部,总面积92.83平方公里,辖张家边、城东、海滨、六和、联富、博凯、中山港等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年末常住人口14.48万人,户籍人口6.19万人,流动人口13.2万人。创办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6块国家级基地牌子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9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工农业总产值749.73亿元,增长12.66%。
【经济发展概况】 工业 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健全工业工作机制。成立区管委会工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区领导包案解决重大项目动工问题机制和项目跟踪问责机制以及每周一次的工业例会制度。区领导多次率队外出走访国内重点企业,增强企业在开发区投资落户的信心。强化工业服务,年内召开2次政企联谊会,向企业讲解国家各级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扶持政策,分析形势,振奋企业信心。出台激励企业增产和创税、减免报建费、鼓励企业自购发电机组等扶持政策。对年内动工的企业,减免50~75%的报建费;投入1000多万元,奖励企业增产和创税;对购置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在50千瓦及以上的企业,按每千瓦容量补助300元。加大土地调整,对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以及动工建设速度快的项目优先供地。与区内50家出口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月报机制,跟进解决企业通关问题。发放企业扶持补贴1335万元,并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区内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促成火炬区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试点地区,协助奥德美生物科技(中山)有限公司成功申请1500万元贷款。全年有20个项目动工,总投资28亿美元;13个工业项目投产,总投资1.67亿美元。引进中船集团中山船舶制造基地、广机海事重工中山造船基地、中机集团(中山)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中铁大桥局中山海洋工程基地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有4个项目投产,10个项目竣工,5个项目在建。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48.9亿元,增长12.65%;工业利润18.25亿元,下降14.37%。 外经外贸 全年出口总额4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93%。实际利用外资1.51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96亿美元,分别下降17.42%、40.2%;利用区外境内资金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32%。全年新立项外资项目57个(其中增资34个),落实全市“3·28”招商经贸洽谈会招商项目26个,投资总额10.5亿美元,居全市各镇区之首,获颁2007年度“吸收外资突出贡献奖”。佳能(中山)办公设备有限公司获得拱北海关首批AA管理企业证书,在全国海关范围内享受最便利的通关管理优惠措施。 农业 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7.69%;人均新增物业面积近10平方米,总体实现人均拥有50平方米物业。投入近4000万元改造社区环境,立项101个新社区建设项目,重点改造建设路桥、自来水管网和整治脏乱差。基本完成五顷围小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工作,建成兴港花园和港裕轩2个拆迁安置小区。上半年共有5.9万人被评为“四好居民”,发放奖金3281万元。投入1800万元,开展5项水利工程。2008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242万元,比上年增长15.66%。 城乡建设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60.64亿元,比上年增长23.4%。拓展园区建设,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完成横门大山爆破和土石方回填320万立方米、喷砂工程量100万立方米,基本建成起步区厂房、宿舍、业务用房。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首期水电网建设,园区主干道实现通车。建设中心小学、火炬一中综合楼,扩建第三小学,改造火炬职院。全年铺设道路10公里、排水管道2万米。改造河涌1900米、箱涵2座。污水处理厂正式营运,日处理污水5万立方米。广珠轻轨中山站宫花段正式动工。全年新增绿化面积54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7%。 第三产业 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7%。全年房地产业投资26.04亿元,增长10.81%;销售商品房30.16万平方米,销售额16.56亿元,分别下降58.6%和53.1%。汽车市场业绩下滑,全年销售汽车5549台,销售额8.92亿元,分别下降13.5%和17%。中山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554.6万吨和76.8万标准箱。全区有私营企业557家、个体工商户7433户;集市贸易市场39个,全年贸易成交额26.5亿元。举办电展会、装备展、健康论坛等8个大型展会,入场参观30多万人次。全年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营业额分别为1.24亿元、52.53亿元。 财税金融 全年税收收入2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95%,其中国税收入18.72亿元,地税收入9.41亿元,分别增长19.3%、9.7%。区级可支配财政收入14.5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9%,财政总支出14.43亿元。全区完成货物类和服务类政府采购136宗,采购金额2530.7万元,节约资金243.8万元,节约率8.8%。年末全区银行存款余额90.93亿元,增长11.57%;贷款余额67.3亿元,增长17%。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人民生活 全年发放社区养老补助金465万元,粮食补贴1588万元。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1210万元,参保人数21.3万人次,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100%覆盖。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1元,增长1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51亿元,增长22.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4亿千瓦时,增长17.94%。年末汽车拥有量5800辆。 教育 高考整体上线373人,其中重点本科8人,本科上线114人。中考上第一批录取分数线375人,其中有106人考入纪念中学、市一中和华侨中学。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国防交通战备应急器材保障基地联合组建省国防交通战备应急器材保障基地培训中心,成功承办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首次在地级市举办的全国装配式公路战备钢桥使用管理业务集训班。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全年招收新生1675人,在校学生5361人;实际就业1688人,就业率99.5%。区委党校全年开设35期培训班,培训3800人次,其中开展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12期,培训1300人次。全年学校教师发表论文358篇,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08篇。全区有小学7所、普通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1所、民办学校4所、幼儿园29所(含民办11所)。 科学技术 全年市级以上科技立项46个,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9项,获上级科技经费资助1570万元,区科创基金立项资助430万元。10项科技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三电平IGCT串联高压变频调速系统”项目获重大贡献奖。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区获立项。2家省级工程中心通过省验收,新增1家省级工程中心和5家市级工程中心,全区共有省级工程中心6家,市级26家。广东明阳电气集团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中山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挂牌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至2个。40家企业通过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年申请专利540项,发明专利180项。新孵企业45家,毕业企业13家。技术标准化工作获省肯定,区被批准成为省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单位。福瑞特国际电气(中山)有限公司、中智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和三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科技融资初审,共获6000万元贷款。区创业中心获评为省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集体,区获颁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管理单位。 宣传文化 投入2000万元建设文化设施,筹建藏书量10万册的图书馆,建成珊洲、宫花、灰炉等3个社区文化大院,健康花城、香晖园等2个住宅小区文化大院和六和、海滨、城东等3个社区文化室以及明珠文化长廊,其中健康花城建成全市首个文化小区先行点。组建威风锣鼓队、民间武术协会、龙狮协会,全区有群众文艺团体20个、业余民间艺术团11支,成员近2000人。火炬歌舞团策划、承办各类晚会106场,承担全市第二届镇区文艺大巡礼活动24场。区电视台全年编发电视新闻1250条,专题栏目76期,其中被中央台采用2条、广东电视台5条、市台180条;《今日火炬》出版17期。东乡民歌被纳入第二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党教片《老兵》获全市党教片评比一等奖和全国党教片观摩评比金奖,余汉松的毛笔、硬笔作品均获2008年国际书法作品大奖赛金奖。区管委会网站改版运作,在全市65个政府网站综合考评中跃居第一。 体育活动 举办第十三届环南中国海国际自行车大赛中山火炬站活动,与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共建的广东中山火炬体操队在北京奥运会获2枚金牌、1枚铜牌。区一小二年级学生徐航获2008年省少年围棋锦标赛少年男子8岁组第三名,成为全市首位获省赛前8名的棋手。 医疗卫生 改扩建区医院,筹建区中心医院,完成城乡居民门诊医疗保险前期工作。全区有6家医疗机构,医疗病床364张,卫生技术人员452人,其中医生236人。打击非法行医30户次,没收非法行医用器械720件,取缔食品经营无证单位6家。 民政服务 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15万元,为8户低保家庭改造危房315平方米。发放救济款106.78万元救济困难群众2972人次,为33名五保老人发放供养金17.2万元。发放优抚金161万元,对24名退役军人发放补助金48.6万元。设立6个社区红十字会员小组和志愿者(义工)服务队,社区红十字组织100%建立。介绍残疾人就业21人次,完成社区康复示范区创建工作,建成张家边、联富2个社区康复站试点。全年筹集善款310万元,为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593万元、衣物折款500万元。中山公路钢结构制造有限公司派出6批人员到救灾一线架设钢桥8座。区对口支持汶川县漩口镇建设,捐赠50万元。完成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换届选举,选举产生7个党总支部、33个党支部、146名班子成员和38名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成员、415个居民代表。举办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培训班23期,培训2350人次。 社会治安 开展雷霆行动、粤安08等专项严打行动,打掉犯罪团伙71个共276人,立刑事案件1227宗,破573宗,破案率46.7%,其中命案5宗,100%破案。立“两抢一盗”案956宗,破422宗;立各类毒品案19宗,破19宗,缴获毒品52.3公斤。受理治安案件1287起,查处1154起,查处率89.7%。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挂牌成立,张家边派出所晋升为省二级派出所。收编综治大队、维稳特勤中队、户管员、治安联防队共449人,组建“四合一”巡防大队,建设以110为中枢、网格化布警、整体联动的大巡防体系。清拆违法建筑34宗共1.2万平方米,立案查处一般程序违法案件78宗,罚款22.2万元。查处交通违法行为1.75万宗,扣留车辆5018辆次,行政拘留184人次。 劳动社保 城镇社保参保人数16.3万人次,征收社保基金4.5亿元。全区签订劳动合同职工15.5万人,签订率95%。处理拖欠工资案件60宗,为5000名劳动者追回1500万元工资。处理建筑劳资纠纷180起,追回款项2900万元。调解劳动争议1211宗,立案劳动争议仲裁381宗,涉及2329人共3956.9万元。办理劳动信访事项1400批次,办结率超92%。培训各类富余劳动力1300人次,新增就业岗位3508个,安排就业1160人,实现创业200人,培训就业率超98%。新增居民就业车间和大嫂工作坊4个,全区集中就业安置点9个,安置就业520人。 信访工作 实施领导挂钩、包案帮扶社区制度和机关干部驻社区制度,成立重信重访问题专项领导小组和巡视检查组,排查疏理涉农问题102个,解决52个。全年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52宗,其中来信6宗,来访146批、614人次;到省集体访2批、10人次。 流动人口管理 推行流动人员证件办理“一站式”服务,实行流动人口月报机制。举办“才华献中山,艺术筑人生”流动人员才艺作品大赛,收集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108件。全区流动人口13.2万人,全年办理《暂住证》9.2万张。
#p#副标题#e# 【2008第三届中国(中山)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5月16~18日,在火炬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由中山市政府、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主办,火炬开发区承办,展出面积3万平方米,设标准展位1200个,分3个室内展馆和1个室外展场,设节能和新能源装备、包装印刷机械、纺织机械、电气电力设备、机床模具、工程机械等6个专题展区。广船国际、三一重工、明阳电气等300多家国内外装备制造业企业参展。同期举行中山装备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南北装备制造业基地投资推介会等配套活动。火炬开发区与沈阳市铁西区,包头市东河区、青山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第三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 11月7日~8日,在火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健康产业与资本”,同期举行健康产业投、融资平台成立签约仪式,省市联动项目签约仪式以及“中国化妆品之都”项目揭牌仪式。会上,国家健康基地签下9个项目,涉及投资总额45亿元。省经贸委和市政府签订《省市共建健康科技先进制造业基地框架协议》,明确在今后3年内,省、市财政将各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中山健康科技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
【2008中国(中山)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 12月5日~7日,在火炬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主题为“展示高新科技,体验智能生活”,同期举行“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设3个展馆,600个标准展位,展出面积3万平方米,吸引近300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参展。其中,RoboCup公开赛由机器人比赛、机器人产业展览、机器人技术与发展专题论坛、机器人表演人机互动等4项活动组成,设39类比赛项目。来自国内和澳大利亚、土耳其、法国等国家10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共432支参赛队伍、1000多人参赛,6万人次观众观看比赛。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直播机器人大赛盛况。
【中船集团中山船舶制造基地奠基】 12月16日,市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举行发展船舶制造项目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并在临海工业园举行中船集团中山船舶制造基地奠基典礼。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主要生产成品邮轮、化学品船等高科技船舶,造船能力300万载重吨。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
【张家边明珠文体长廊建成】 在张家边明珠路覆盖区上兴建,全长约900米,分文化艺术展示区、娱乐休闲区、学习阅读区和体育健身区,设有多种健身器材和乒乓球台、健身径、秋千等体育休闲设施,为周边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健身活动平台。
【广东省十大敬老之星欧阳欣华】 10月30日,广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广东省十大敬老之星”民主评选活动揭晓,曾获中山市首届“十大敬老之星”、2005年中山市“十杰市民”的大岭小区居民欧阳欣华高票当选。欧阳欣华是火炬开发区老年人协会常务副会长、区敬老院名誉会长,1995年起,每年中秋、春节均向本村12户特困户、残疾老人派送慰问金和礼品;近年来,在中秋、春节向全区470户低保户派发礼品;2003年起,每年重阳节捐资宴请全村老人并派发祝寿金;2005年起,为村中过世老人吊唁并协助操办后事;捐资改善敬老院设施,向有困难的老人捐款累计10多万元;牵头和资助组建村老人健身队。历年来,欧阳欣华为敬老事业捐款超100万元。
【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初期,区内农民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衣食住行简朴。1990年后,工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许多农民脱离农务,到工厂就业,或从事服务、饮食、建筑、运输等行业。尤其是2003年后,区相继实施发展农村物业经济的“三个五”工程。即总体实现人均拥有50平方米物业;推行社区养老保险制度,为符合条件的居民一次性购买基本养老保险,全区居民参保率100%;推进社区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开设廉价门诊(病房),对农村重病、大病和疑难病住院患者实行医疗补贴最高2万元,社区合作医疗覆盖率100%,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发放社区老人社保补助金;启动“四好居民”评比奖励活动。同时,成立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和就业服务站,安排专人负责居民就业安置,建成9个集中就业安置点,全区富余劳动力就业率98%。推进新社区建设,实施社区安居工程,改善社区居住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在中心城区建成兴港花园和港裕轩两个环境优美的居民公寓。至2008年,全区29个小区均建有农贸市场、运动场、路灯、老龄人活动场所等,“村村通”火炬公交路线基本覆盖全区,单程车费1元。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8242万元,比1979年的772万元增长9.6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51元,比1990年的1800元增长5.31倍。 1978~2008年,建起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成为全国唯一拥有6块国家级产业基地牌子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区形成以临港经济和高技术产业为特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包装印刷、汽车配件和化学工业等五大主题产业为支柱,以技术密集和科技人才密集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体系,成为珠江口西岸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和出口基地。2007年后,形成以中船集团中山船舶制造基地、广机海事重工中山造船基地为龙头的船舶制造和海洋装备产业集群,以中机集团(中山)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中铁大桥局中山海洋工程基地为龙头的大型基础设施制造产业集群,以香港立信为龙头的纺织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国电中山燃气发电、明阳风力发电为龙头的节能装备和新能源产业集群,以纬创光宝液晶背投模组为龙头的视频产业集群等新五大产业集群;以中山港货运码头、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科技新城等平台承载的现代服务业正在兴起。200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748.9亿元,比1979年的526万元增长14236倍,实现量的巨变、质的飞跃。 科技工作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发展到现在服务工业、服务社会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全区建成6家省级工程中心、26家市级工程中心,41家市级以上(其中省级3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1个综合孵化器和5个专业孵化器,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项,孵化企业372家,毕业企业141家,其中有90多家毕业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发展,且有相当一部分发展成为产值过亿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当年毕业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5亿元。全区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指导、以各集团公司科技办为纽带、以工程中心为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和科研项目管理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率80%。目前,全区科技人员1.1万名(占从业人员的15%),被定为继广州、深圳之后的全省第三个科技人才基地。建区以来,承担国家863计划12项、国家火炬计划5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5项。区创业中心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获评为省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集体,区被评为全国科技兴贸先进单位和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管理单位。 1985年,复办《东镇侨刊》,每年出版4期,免费寄送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侨属,报道家乡建设情况、侨情。建成张家边影剧院和全市首个省特级文化站,成立区电视台、火炬艺术团,组建东镇曲艺社等民间艺术团体,2003年,从区内厂企抽调文艺骨干组建华南地区第一个外来员工歌舞团。进入新世纪,开展农村、社区、园区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自发形成“大家乐”群众交谊舞、社区(广场)健身舞等品牌活动。组建文联、威风锣鼓队、民间武术协会、企业文艺表演队等,全区文化社团和群众艺术团体31个,成员近2000人。2008年起,区委提出以建设“现代文化先进示范区”为目标的五年文化建设方案,高起点、高标准完善文化站、居民书屋、文化大院、文化长廊、图书馆、大环郊野公园等文化设施,打造会展文化旅游和广场文化两大品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开展。 引进和兴办株洲工学院包装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中山外语学校、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基本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2002年,创建成为全市第一个省教育强区。设立体育基金会,在全市镇区率先建成全民健身体育广场,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开展平安建设,2005年,被中央综治委、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郭 柳)
附:2008年中共火炬开发区党委、管委会领导名单
副书记:梁 欣 阮汉文 葛志斌 刘锐濠 周小川(12月止) 沈素勤 张容彬(1月起) 主 任:梁 欣 副主任:阮汉文 葛志斌 刘锐濠 沈素勤 崔宝潮 邹 鑫 欧阳锦全 林惠梅 潘兆儿 黄 坚(6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