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11 【点击率】1544次


【简况】 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220个,其中卫生部门50个,工业及其他部门170个;病床3567张,平均每千人口病床2.8张,略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卫生工作人员7011人,卫生技术人员5006人,平均每千人口有卫技人员3.9人、医师1.38人、护师0.68人。全市有农卫生站398个,农村医疗网点覆盖率97.81%,全市有农村卫生站398个,拥有乡村医生、卫生员1118人,平均每个管理区有乡村医生与卫生员2.82人。全市有核磁共振仪1台、ECT单光子发射显像仪1台、CT10台、1200MA带电视X光机1台、800MAX光机3台,心电监护仪、B超、各种纤维检查镜等大批较先进的医疗设备。1997年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总诊疗约1377万人(次),其中卫生部门各级医院、卫生院总诊疗约为726万人(次),比1998年增加6.7%。
  全市城乡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不断巩固和发展。市区有人民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博爱医院及卫生防疫站等医疗卫生机构,各镇(区)有医院,各管理区有卫生站。群众看病治病基本上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区),危重疑难病症在市医院能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开展了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肾移植手术、全喉切除术、角膜移植术等高难度外科手术。市级医院专科建设已有一定规模,心血管、泌尿、外科、妇产科、肿瘤科、骨伤科等专科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大部分的镇(区)医院都能开展妇产科、普通外科手术。加强市中医院建设,发挥市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和“三级甲等中医院”的作用,同时,加快各镇(区)医院中医科建设。由工商、医药管理、卫生等部门联合组成了市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领导组,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整顿药品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认真贯彻《中山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整顿医疗机构。为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制定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规划,建立了初保机构,1992年已成为广东省首批初保工作基本达标市。
 

【医德医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实际提出了各年度工作重点和目标。1991年开展“创医疗优质高效年”活动,1993年开展上医院管理等级创医疗优质服务活动,1994年将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医院评审的主要内容开展医院分级管理“达标上等级”活动,1995年以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树医疗行业新风”活动。在医德医风建设中,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组织学习先进人物事迹,进一步弘扬白求恩精神。在树立和学习先进典型的同时,严肃处理个别反面典型。加大查处医疗卫生单位乱收费问题的力度,及时调查和处理群众的投诉。许多医院还制订了各种便民、利民、为民措施,方便病人。在多次大型突发事故伤员抢救中,卫生部门能够召之即来,迅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组织抢救,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好评。1995年以来,为加强行风建设,先后举办了卫生系统党建学习班、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事迹报告会、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交流会、领导干部学习班、中层干部学习班。全市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有市中医院等单位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梁展鹏等人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8位医务人员先后被评为市“十杰市民”。1996年,杨沛林、刘利、何丽冰、冯卫贫4人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先进工作者。

 
【妇幼保健】 认真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加强妇幼系统管理,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9.78/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11.42‰。古镇镇作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试点工作已经开始实施。开展创建“爱婴医院”和“爱婴市”活动,全市29家有产科设置的医院全部获“爱婴医院”称号,成为全省第一个凡有产科设置的医院均成为爱婴医院的地级市。1994年10月,中山市被评为全国创建爱婴医院4个先进市之一,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的表彰;1997年,中山市成为全国首批“爱婴市”之一。

 
【疾病控制】 预防保健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儿童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正常,各项预防接种率均达到或超过省的标准。1995年经省检查评比,荣获“如期实现计划免疫接种率第三个85%目标奖”。全市消灭了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控制了脊髓灰质炎、乙脑、百日咳、白喉、麻诊等各种传染病的发生。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脊髓灰质炎、乙脑、百日咳等疾病,连续6年没有发生白喉,麻疹的发病率仅为2.1/10万,低于国家的控制标准。坚持抓好麻风病的防治工作,麻风病患病率已降至0.0047‰,低于省下达0.01‰的标准,1997年经省考核验收,成为省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地级市。加强对结核病的防治,1993年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加强结防队伍的建设,增添设备,健全规章制度,落实结核病归口管治。
 

【爱国卫生】 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治理各种脏、乱、差现象,城乡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市饮用自来水的人口已达99.67%,在全省各市中排列第一,1991年9月,被评为省农村改水先进单位和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市,受到省人民政府和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表彰。1992年被评为全国地级市十佳卫生城市,199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同时,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向农村辐射,至1997年,小榄、沙溪、三乡镇被评为省卫生镇,黄圃、古镇镇被评为省卫生先进镇,小榄镇被评为省灭蚊蝇先进镇,沙溪、三乡镇被评为省灭蝇先进镇,横栏、三乡、小榄、东升、沙溪、黄圃、古镇、坦洲、大涌、南头等10个镇被评为市卫生镇。全市有20条村成为广东省首批卫生村,36条村被评为市卫生村。
 

【农村三项卫生建设】 1992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关于解决农村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建设问题》的议案,各镇(区)掀起了农村卫生院“无危房、设备配套、人员配套、工作用房配套”建设的高潮。6年来投资2亿多元,新建、扩建农村卫生院27间,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添置了600多台(套)医疗设备,培养和引进了各类卫生专业人才一大批。1993年被评为省农村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建设先进单位。

 
【医院分级管理】 1993年起进行医院分级管理的 “达标上等”评审工作,严格评审各申报评审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等方面工作实绩,实施规范的医院分级管理。1997年,有“三级甲等”医院2间(人民医院、中医院),“二级甲等”医院3间(小榄医院、黄圃医院、陈星海医院),“一级甲等”医院17间(坦洲医院、三乡医院、东凤医院、阜沙医院、三角医院、南朗医院、沙溪医院、民众医院、古镇医院、大涌医院、东升医院、北区医院、港口医院、神湾医院、张家边医院、板芙医院、横栏医院)。
 

【医学教育与科研】 市卫生学校发挥培养卫生人才基地的作用,先后举办中医士、西医士、护士等中专班及各种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初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普通中等卫生专科学校。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按照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标准进行达标建设,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1997年,经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团的评审达标,市人民医院成为中山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市中医院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增强“科技兴医”意识,走“科技兴医”之路。每年都有科研成果获奖,其中1997年卫生系统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4项。近几年共有9人获市科技金菊奖或科技突出贡献奖,其中4人被评为市科技拔尖人才。
 

【干部医疗保健】 1997年成立了干部医疗保健领导小组,建立了干部医疗保健基地。在人民医院、博爱医院、中医院设立干部病区,分别设有病床50、20、30张,并配有相应的医疗设备。由各医院选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26人成立干部医疗专家组,对干部疑难病、重病及时进行诊断治疗。
 

【红十字会】 成立于1988年9月,现有专职干部4名。1989年起,由市红十字会负责组织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举行“中山市慈善万人行”活动(此项活动前身为1988年2月15日举行的“中山敬老万人行”)。每届活动前1个月内举办各种义演、义卖活动,为红十字会开展社会福利、救济、赈灾工作募集资金。该活动至今已历9届,共筹款1.65亿元,先后用于市颐乐楼、红十字会启智学校、红十字中心血站、红十字会门诊部、红十字培训中心、120急救中心、博爱医院和市一中高中部等一批社会公益机构设施的建设和日常社会救济和赈灾等方面。(钟国亨 钱锋)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吴硕沛(1991.5~1996.12)

    徐国森(1996.12起)

上一篇: 无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卫生(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