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11 【点击率】1544次 | |||
【医德医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实际提出了各年度工作重点和目标。1991年开展“创医疗优质高效年”活动,1993年开展上医院管理等级创医疗优质服务活动,1994年将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医院评审的主要内容开展医院分级管理“达标上等级”活动,1995年以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树医疗行业新风”活动。在医德医风建设中,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组织学习先进人物事迹,进一步弘扬白求恩精神。在树立和学习先进典型的同时,严肃处理个别反面典型。加大查处医疗卫生单位乱收费问题的力度,及时调查和处理群众的投诉。许多医院还制订了各种便民、利民、为民措施,方便病人。在多次大型突发事故伤员抢救中,卫生部门能够召之即来,迅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组织抢救,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好评。1995年以来,为加强行风建设,先后举办了卫生系统党建学习班、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事迹报告会、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交流会、领导干部学习班、中层干部学习班。全市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有市中医院等单位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梁展鹏等人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8位医务人员先后被评为市“十杰市民”。1996年,杨沛林、刘利、何丽冰、冯卫贫4人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先进工作者。 【爱国卫生】 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治理各种脏、乱、差现象,城乡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市饮用自来水的人口已达99.67%,在全省各市中排列第一,1991年9月,被评为省农村改水先进单位和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市,受到省人民政府和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表彰。1992年被评为全国地级市十佳卫生城市,199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同时,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向农村辐射,至1997年,小榄、沙溪、三乡镇被评为省卫生镇,黄圃、古镇镇被评为省卫生先进镇,小榄镇被评为省灭蚊蝇先进镇,沙溪、三乡镇被评为省灭蝇先进镇,横栏、三乡、小榄、东升、沙溪、黄圃、古镇、坦洲、大涌、南头等10个镇被评为市卫生镇。全市有20条村成为广东省首批卫生村,36条村被评为市卫生村。 【农村三项卫生建设】 1992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关于解决农村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建设问题》的议案,各镇(区)掀起了农村卫生院“无危房、设备配套、人员配套、工作用房配套”建设的高潮。6年来投资2亿多元,新建、扩建农村卫生院27间,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添置了600多台(套)医疗设备,培养和引进了各类卫生专业人才一大批。1993年被评为省农村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建设先进单位。 【医学教育与科研】 市卫生学校发挥培养卫生人才基地的作用,先后举办中医士、西医士、护士等中专班及各种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初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普通中等卫生专科学校。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按照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标准进行达标建设,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1997年,经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团的评审达标,市人民医院成为中山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市中医院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增强“科技兴医”意识,走“科技兴医”之路。每年都有科研成果获奖,其中1997年卫生系统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4项。近几年共有9人获市科技金菊奖或科技突出贡献奖,其中4人被评为市科技拔尖人才。 【干部医疗保健】 1997年成立了干部医疗保健领导小组,建立了干部医疗保健基地。在人民医院、博爱医院、中医院设立干部病区,分别设有病床50、20、30张,并配有相应的医疗设备。由各医院选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26人成立干部医疗专家组,对干部疑难病、重病及时进行诊断治疗。 【红十字会】 成立于1988年9月,现有专职干部4名。1989年起,由市红十字会负责组织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举行“中山市慈善万人行”活动(此项活动前身为1988年2月15日举行的“中山敬老万人行”)。每届活动前1个月内举办各种义演、义卖活动,为红十字会开展社会福利、救济、赈灾工作募集资金。该活动至今已历9届,共筹款1.65亿元,先后用于市颐乐楼、红十字会启智学校、红十字中心血站、红十字会门诊部、红十字培训中心、120急救中心、博爱医院和市一中高中部等一批社会公益机构设施的建设和日常社会救济和赈灾等方面。(钟国亨 钱锋)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吴硕沛(1991.5~1996.12) 徐国森(1996.12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