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地方志(2016)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7》 【成文日期】2016-12-31 【点击率】615次

【档案事业概况】 2016年,中山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坚持依法治档和依法治志,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档案和地方志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中山市档案与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完成市档案信息中心启用和馆库搬迁工作,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专项业务指导、验收和年度评估。做好档案、地情资源建设和利用服务,档案编研、展览服务效果显著。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在全市推广应用中山市文档管理与服务平台,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市档案馆连续6年获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年度评估优秀等次;局档案室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专家组验收,成为全国地方第一家通过验收的单位;档案科研项目《中山市归档文件元数据采集规范》通过省档案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结题鉴定;陈岚、陈绪波、刘士东撰写的论文《大数据时代档案部门角色分析》获2016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一等奖。9月26日,中山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迁址中山市东区兴文路7号中山市档案信息中心。

 

【地方志事业发展概况】 2016年,中山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顺利开展,沙溪镇试点等普查工作为全省探索成功可行经验。镇区志编纂取得重大进展,《小榄镇志》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名镇志丛书编纂出版工程并出版面世,成为广东省2部名镇志之一。中山市地方志工作成绩显著,得到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肯定。挖掘中山市人文特色,开发中山地情资源,研究开发晚清中国著名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廉洁箴言格语,全力配合市纪委反腐倡廉家风建设工作。首开编纂乡镇年鉴试点工作,发动和指导古镇镇编纂中山首部镇年鉴。首开地方史研究,编纂出版首部地方史著述《中山第一路——孙文路春秋》。

 

【市档案信息中心启用】 2016年,位于兴文路7号的市档案信息中心建成启用,占地23亩,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市档案局(馆、办)直接使用部分2.7万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面积9400平方米,查阅、展览等对外服务场所面积4430平方米,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面积约3000平方米,设置纸质文书档案库、纸质专门档案库、实物档案库、音像档案库、特殊载体档案库、特藏室、图书资料库等多个库室,采购智能密集架等各种档案柜架长度2.1万米,配置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风淋室、真空充氮消毒机、裱糊机、缩微阅读机等系列专业设施设备。9月26日,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市方志办)开始在市档案信息中心办公,10月13日,完成馆藏档案100万件、图书资料2万册搬运。11月1日,市档案馆在新址正式对外提供服务。

 

【档案综合管理】 2016年,市档案局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档案工作专项指导、验收、年度评估。9月6-9日,对16个市直单位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检查各单位执行《档案法》《广东省档案条例》情况。全年对32个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标单位进行复检,对完美公司等10家企业进行档案工作监督指导和工程项目档案专项验收。8月,抽检全市77个村级单位档案工作情况。11-12月,年度评估全市24个镇区和70个市直单位档案工作。健全完善“市馆分馆”“村档镇管”模式。4月,市政府批准成立五桂山办事处档案馆,全市24个镇区有23个镇区批准成立档案馆。年内全市全部实行“村档镇管”,全市278个村(社区)中有247个实现“村档镇管”,占村(社区)总数89%。推动农村承包地确权档案的归档整理工作,与市农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整理归档工作的通知》,制定《中山市市级承包地确权档案的整理制度》,确保承包地确权档案齐全、完整和安全。推进中小学校规范建档工作,按照《中山市中小学校规范建档评分标准和档案分类整理制度》,加强中小学校规范建档指导,21个镇区完成学校规范建档工作任务。

 

【档案资源建设】 2016年,市档案局配合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孙中山专题史料征集活动。全年征集档案史料29批次、民间史料199件,接收档案14843卷(件)、电子照片3550张和图书资料960册。规范整理进库档案15批次,包括档案5495卷(组卷)、9375件(单件)和图书资料960册;全文扫描整理政府公开信息1400件,在中山档案信息网发布全文信息。做好声像档案拍摄整理归档工作,拍摄党政公务活动471次、照片8.3万张、归档2.1万张、冲印4500张,下载剪辑归档视频976件和音频40件。

 

【档案开发利用服务】 2016年,市档案馆创建提供“书面承诺”查档服务新模式,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全年接待查询档案利用1300人次,利用档案3400卷、3.7万件,为中共中山市委办公室等31个单位和部门提供利用照片档案71次、照片2413张。做好档案编研,与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合作编写孙中山文化进校园系列读本《人文中山》《口述中山》各1册。编印《中山档案》2期、《中山市档案局简报》4期、《资政参考》4期,完成编辑《中山市档案和地方志事业发展历程》画册和《市党政领导公务活动新闻报道资料汇编》等。做好展览服务,与市纪委、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以“廉洁修身 廉洁齐家”为主题的“齐贤修身 传承好家风”——中山市家风家训文化图片展。

 

【档案信息化建设】 2016年,市档案局在全市推广应用中山市文档管理与服务平台,新增注册使用单位1094个,新注册用户2360人,制作并发放数字证书178个,培训单位1298个共1744人。制定《中山市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平台管理办法》《中山市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归档文件采集规范》《中山市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平台著录规则》等,加强管理维护。全市党政内外网有1700个单位使用平台。12月28-29日,国家档案局组织专家组对市档案局数字档案室建设进行评价,得分97.6分,达到“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标准,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验收的地方单位。市档案馆全年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50万页、缩微胶片数字纸质化5万幅。

 

【档案科研与教育】 2016年6-9月,市档案局利用珠海市档案教育培训网学习平台开展档案人员免费网上培训,全年完成学习任务,考试合格获“中山市档案专业人员培训证书”学员有747名。 10月,档案科研项目《中山市归档文件元数据采集规范》通过省档案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的结题鉴定。全年,全市有16人获中山市档案专业技术馆员(中级)资格、31人获助理馆员(初级)资格。

 

【地方志年鉴年报】 2016年,中山市136个年报承报单位全部完成年报工作,共征集整理年报资料590万字、照片1500张。10月,《中山年鉴·2016》审定后交付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130万字。配合《广东年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中国城市年鉴》编写中山市文稿,提交入刊文稿超7.5万字。展开乡镇编纂年鉴试点工作,古镇镇投入40万元,启动中山市首部镇区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吴冉彬等以市政协委员身份向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出提案《关于保护和推广中山方言的建议》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多个部门办理并回复支持,向市政府提出编纂出版《中山方言志》申请获批准立项实施。

 

【中山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 2016年4月,中山市落实《中山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方案》,开展全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借助普查志愿者义工团队,完成普查工作试点沙溪镇的普查工作。3月,召开面向镇、村普查人员共400人参加的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培训会,向各镇区介绍沙溪镇的做法和成果,全面铺开普查工作。创新工作方式,借助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校资源,由高校老师到村培训,审查验收普查文稿初稿,再到市地方志办复审和市自然村落人文调查成果审查验收小组,确保高质量高时效完成中山市普查工作。至年底,形成《全粤村情》第一卷调查文稿,并通过中山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成果审查验收小组终审。8月,全市有古驿道现存遗迹调查任务的7个镇区27条自然村完成调查任务。向全市各镇区征集家谱、家训、家风资料,共征集家谱、族谱129本、家训168条、村规36条。

 

【镇区志编修工作】 2016年,中山市南区、火炬开发区、西区、三乡、阜沙和板芙6个镇区志稿通过市镇区志书验收小组终审验收,民众、横栏、东升、南头、石岐5个镇区志稿通过复审,《神湾镇志》通过预审。年内,中山市申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获突破性进展。由市地方志办申报和指导、小榄镇编纂的《小榄镇志》作为全省2部名镇志之一入选第一批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丛书,10月,该书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42.4万字,在原《中山市小榄镇志》(上、下册)的基础上增删内容,力求突出小榄经济名镇和传统文化特色镇的镇情内涵。

 

【档案地方志宣传】 2016年,市档案局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进行档案和地方志工作宣传,“中山档案方志”微博、微信形成和报送各类信息稿件1503篇次,“中山档案信息网”发布信息132篇,“中山档案方志”微信平台发布信息328条、微博平台发布信息626条,被国家、省级刊物采用44篇次。5月起,组织以“档案与民生”为主题的“6·9”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制作印发“中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明信片”、举行“档案普法进校园”、举办档案文化讲座推动档案知识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增强社会民众和单位的档案意识。12月,组织参与全市法治宣传日活动。与中山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办《走进档案》栏目,与《中山画刊》合作,开展档案地方志工作专题宣传3期。

 

【“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建设】 2016年2月,市档案局启动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试点建设工作。中山市档案局数字档案室应用系统——中山市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平台(简称“中山文档平台”)是以中山市电子政务云平台为依托,面向全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村(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等各类机构提供文件归档和档案管理服务的档案云平台。通过OA系统、业务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主要档案信息资源在线采集,全程线上操作,基本实现档案增量电子化、存量数字化的目标。年内,市档案局完善中山文档平台相关功能,优化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提高著录归档和数字化加工质量,聘请中介公司对系统内各类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可用性进行质检。12月29日,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专家组评价,中山市档案局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评价的地方数字档案室建设试点单位。

 

【市地方志办首开地方史研究】 2016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挖掘志鉴和中山文史地情资源,利用中山石岐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料,开展实地调研,首次编纂出版地方史研究类书籍《中山第一路——孙文路春秋》。该书通过收集整理《中山市志》《中山文史》和馆藏资料及采访的口碑资料等,研究解读中山(香山)第一条马路——孙文路的发展变化及史话、与孙文路相关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收录相关人物与事件的新旧图照和音频、视频资料约20万字;探究860年来众多开风气与勤劳务实的香山先贤和开拓者们以建设与经营孙文路为起点,进而建设经营石岐、大香山、中山,并将香山、中山从一个南宋立县时经济处于下等的贫穷岛县建设成为明朝上等县、民国政府的特等县和模范县、新中国的全国文明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文明进程,弘扬(香山)中山人民及其先哲志士创造的包容并蓄与绚丽多彩的香山文化及岭南文化,为建设幸福和美中山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该书附制多媒体电子光盘,除收录纸质书全部内容外,增录与孙文路相关的石岐等方言音频和视频资料。

 

【开发利用普查成果 服务党委反腐倡廉家风建设工作】 2016年8月起,市地方志办公室在深入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着力挖掘中山名人资源,开发利用中山人文特色地情资源,在指导三乡镇雍陌村普查中,首次研究开发出晚清中国现代化运动思想代表和先驱、中山历史文化名人郑观应蕴藏在其各类传世著述中的2.6万字的家规家训中的56条廉洁家规家训及箴言格语,服务并协助市纪委完成系列普查成果开发利用工作。一是重新在三乡镇雍陌村郑观应故居布设《郑观应生平事迹及家风家训展览》。收集整理并撰写展览大纲及展板文稿,审核展板图文,确保该展览在11月中旬顺利展出,全力配合市纪委打造中山市郑观应家风家训廉洁教育基地。二是协助市纪委及中山广播电视台拍摄《爱国富国强国,<盛世危言>警世——郑观应家风家训》专题片。提供拍摄素材,审校拍摄大纲,组织并陪同摄制组到澳门采访专家学者,并全程跟进专题片拍摄与审核工作。三是配合市纪委、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山市“廉洁修身 廉洁齐家”系列教育活动之“齐贤修身 传承好家风”——中山市家风家训文化图片展。在三乡镇雍陌村、南朗镇翠亨村和左步村等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料及档案、党史、地方志文史资料中,挖掘整理中山本土先贤孙中山、郑观应和革命先辈的家风家规家训史料,凸显“廉洁”主题,有效契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现实需求,为党员干部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提供精神动力。特别是展示开发利用普查成果首次挖掘研究出的近代中国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众多廉洁家规家训,令参观者深受启迪。展览于11月4日开幕至12月底,前来观展的机关和社团及学校等单位达255批次共7000人。经各单位要求,展览延展至次年3月;在闭展后继续到各镇区和机关单位及中山高校巡展。四是配合市纪委,运用普查资料为中央纪委和广东省纪委网站撰写“郑观应家乡的自然与文化地理”“精选郑观应廉洁家训现代汉语释文”“郑观应廉洁家训专家点评”等主体文稿约1万字。

 

【“齐贤修身 传承好家风”——中山市家风家训文化图片展】 2016年11月4日—12月31日,市档案局(馆)、市地方志办充分利用中山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配合市纪委、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山市“廉洁修身 廉洁齐家”系列教育活动之“齐贤修身 传承好家风”——中山市家风家训文化图片展,成为省内首个廉洁家风展览。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丘洪松充分肯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全省率先创新地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史志等地情资料举办廉洁家风展览,值得广东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学习。展览展出近200张珍贵历史照片和信件,创新以文字、图片、微信导览、网上播展等多种方式分别展现中华经典家风家训、中山本土名人贤士廉洁家训、中山宗祠廉洁家训及现代和美家庭风采;通过展示孙中山、郑观应、杨殷等中山名人的廉洁家训家书以及宗祠家风和中山最美家庭故事,突出“廉洁”主题,反映新时代中山人的美好品格。通过展览引导新时代的中山人继承先贤的良训,传承纳新;以修身为内容促进精神家园的建设,以家风为传承营造向善向上的氛围,坚定理想信念,铭记清廉初心。至12月31日,展览接待参观人员255批次共7000人,并询众要求延展至次年3月闭幕,再由机关、镇区、社团、单位和高校巡展。

 

(王 健 梁雁君)

 

上一篇: 广播电视(2016)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文化事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