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2015)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6》 【成文日期】2015-12-31 【点击率】1081次

【文化事业概况】 2015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简称“市文广新局”) 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完善创作生产机制,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加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加大保护力度,传承利用文化遗产取得新进展;强化行业监管与指导,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及版权管理扎实推进;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山文化的影响力。市文广新局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2015“书香岭南”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单位,获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2014—2015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制作播出先进组织单位。10月,古镇电视台获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评为2014—2015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制作播出先进单位,是全省唯一一家获该奖的镇级广播电视机构。市文广新局驻东区中山三路26号市政府第二办公区4楼。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2015年,市文广新局开展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制定《中山市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完成3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整合与提供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等10项公共服务。建立“菜单式”文化惠民新机制,通过“群众点菜·政府配菜”的方式,组织实施2015年惠民演出进基层活动240场。6月24日,市公共文化促进会在火炬开发区影剧院成立,编制《文化之旅——中山公共文化服务指引》,完成中山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组织架构调整,制定《中山市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和文化志愿服务嘉许回馈制度。完成市文化馆、市图书馆理事会的组建,系统内5个文化事业单位全部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有新成效,在30个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村(社区)建立起标准化图书室,市图书分馆和基层服务点,服务市民72万人次,约占全市公共图书服务总量的45%,比上年提升9%。全年举办流动文化、博物馆等展览127场、流动图书服务287次,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2015年1月,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全面动工,至年底已经进行基坑建设,预计2017年完工。中山市博物馆群项目成立,并重新启动方案设计。启动“中山文化云”项目,搭建社区文化O2O(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市数字图书馆馆外访问系统,并开通网上申请服务,读者可以凭个人身份证和手机信息注册资源阅览证,访问以中山特色人文内容为主的自建数据库和移动图书馆、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全文和少儿动漫4个外购图书库。年内,数字资源服务量突破22万人次。

 

【文化惠民】 2015年,中山市举办高雅艺术演出44 场、“艺术之门”19场,组织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互动交流活动32期,举办“扶持青少年艺术素质提升发展计划”系列艺术扶持活动6场,开展“星期二艺术沙龙”20场,观演群众超20万人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举办2015“书香中山”“书香校园”“第十三届读书月”“第五届廉洁读书月” “中山晒书会”等阅读活动250场,服务读者超10万人。开展文艺交流活动,引进《四季音乐会》《奇幻舞台剧—格列佛游记》《印象阿根廷》等国外和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雅文艺演出节目20场;中山原创粤剧《南国菩提》赴澳门演出2场,赴云浮市和肇庆市各演出1场。以孙中山思想为纽带开展历史文化交流,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历史系教授黎志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玉贞、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邓丽兰等学者来中山举办《海外藏档与孙中山的几个问题》等专题讲座10个;《恒久的收藏·声音的记忆》收音机展先后到佛山市、广州市、清远市等城市巡展。全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本馆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比上年提升4%,观众满意度超95%。

 

【公共文化服务】 2015年,市文广新局开通“文化中山”微信公众号,发布中山文化活动、人文资讯等信息,粉丝量突破2万人,影响力位居全市政务微信前10名。举办全市公益文化创投大赛,遴选60个优秀项目支持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为基层文化服务提供内容和资源。在火炬开发区影剧院成立市公共文化促进会,完成2015年业余文艺团体资助评审,资助业余文艺团队41支,资助总金额超110万元。创办“市民大舞台”群众文化品牌活动,7月起,实行每月1场、每月1主题的“市民大舞台”广场展演活动,由群众自主报名、自我展示、自行评价,全年共举办6期“市民大舞台”和“新年步步高”2016年中山市民新年联欢晚会等大型群众化展演活动,参与活动群众超10万人次。举办“香山讲坛”68场、“全民修身”广场舞会280场,受惠群众超50万人次。建立“菜单式”文化惠民新机制,通过“群众点菜·政府配菜”的方式组织实施2015年惠民演出进基层活动。举办“6·13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2015年中山市民歌民谣大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28场,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物展40场。年内,火炬开发区创建成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书香中山”2015中山市文化志愿者在行动系列活动被评为省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文化遗产保护】 2015年,中山市推进中山纪念中学旧址、程君海故居等8个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杨仙逸祖居、杨启文旧宅、公理堂旧址3个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年内完成中山市60%省级以上文保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基本陈列及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设计进入招标程序,翠亨旧村全面保护与开放项目一期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阶段。制定《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管理制度》,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管理。中山市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共完成可移动文物文物信息登记和录入11305件。黄圃镇、大涌镇和沙溪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沙溪镇的“三月三”民俗入选第6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红古轩家具有限公司入选广东省第2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第二批省级优秀非遗传承人,西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醉龙舞”代表性传承人黄焯根入选;开展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工作,西区长洲醉龙队队长黄金渐、小榄赛龙艇卢炳坤和小榄菊花传统饮食习俗区明添和沙溪镇“三月三”民俗王泳祥入选。完成小榄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初稿和三角麒麟舞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文化产业发展】 2015年,中山市“两城一园”(指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广东游戏游艺文化产业城、760文化产业创意园)重点产业园区效益凸显,中国红木文化博览城和广东(中山)游戏游艺文化产业城2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0亿元,全年引进文化企业398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中心。市文广新局组团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举办2015广东传统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峰会、2015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第八届广东(中山)文化创意博览交易会和第二届艺术未来·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参观人数超12万人次,拉动文化贸易额超35亿元。文化产权交易取得新进展,设立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山服务中心,推进中国红木文化博览城红木产权交易项目。开展专项扶持,组织开展2013年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验收,通过审计项目12个;完成2015年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申报评审,确定扶持项目19个,发放专项扶持资金500万元。3月31日,在第二届中山市人才节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项目洽谈会,完成项目签约9个。11月,在全国申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资源与景观质量专家评审会上,孙中山故里旅游区通过评审,建设工作转入实施阶段。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15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5%,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增长15.69%。

 

【文化市场管理】 2015年,市文广新局提升审批效能,调整网吧审批准入政策,在印刷企业变更单位名称、变更法定代表人和变更经济性质等8类印刷类行政审批项目实施“当场申请、当场审批、当场办结”模式,文化行政审批平均时间缩短到20日内,全年办结行政许可577宗、涉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审批业务384宗。提升审批信息化水平,文化行政审批上网率100%、网上办结率94%,三级审批深度的审批事项占88%。审批服务办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落实行政审批接件负责制和首问责任制,设立午间志愿服务岗,创建“党员示范岗”,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标准化服务。制定《中山市文广新局审批服务办公室工作制度》《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审批服务办公室行政审批监督检查制度》等9项制度,完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体系。提高技术监管水平,完成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数据录入;举办2015年全省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培训班,培训70人次;开通“游艺娱乐场所管理微信平台”。建立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和案卷评查工作机制,修订文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建立市、镇两级联动执法体系,全年市、镇两级文化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专项行动32次,出动执法人员超5000人次,立案查处违法行为64宗,排查安全隐患100处,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获评为2015年度全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先进集体。落实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安全生产责任,开展安全播出专项检查5次,处理市广播电视台微波通道受阻事件,完成春节、“两会”“国庆”节等敏感期安全播出工作,全年保持安全播出零事故。健全12345服务热线投诉处理机制,接受群众监督,全年处理投诉咨询357宗,办结率和满意度100%。12345平台广电类投诉处理权限下放省广电网络中山分公司,全年调处相关投诉200起。强化电视节目播出监管,注销未年检卫星传送境外电视节目接收单位46家,与市工商局建立广告节目监管联动机制,年内中山广播电视台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公益广告优秀传播机构。

  2015年,市文广新局开展“平安影院”创建工作,发放国家数字影院发展专项资金347万元;新建数字影院5家,全市数字影院增至29家,电影票房收入突破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0%;“2131”电影放映工程送影下乡2303场,超额完成年度放映任务。

 

【公共图书服务】 2015年,市图书馆总馆与分馆、服务点流通服务1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书刊文献外借册次58.26万册次,增长19%;书刊文献外借人次30.27万人次,增长22%;持证读者8.55万人,增长36%。推进中山市30个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图书室建设试点工作,完成图书室室内装修布置、图书配送、设备调试等;实现“市一镇一村”“市一村”“镇一村”借阅图书三级通借通还;为11个社区图书室选配图书2.75万册。初步建成开放统一的数字图书馆资源门户,全年数字资源服务22万人次,其中移动图书馆服务12万人次,数字资源馆外访问系统服务10万人次。全年共举办各类读书活动218场,参加人数7.6万人次。与广州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学会联合举办2015全国少年儿童绘本创作大赛、全国图书馆手工绘本创作研修班,筹办201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青少年阅读推广分会场。春节期间,策划举办“我们的节日——红红火火过大年”活动3场,吸引近1万人次参加。

 

【文化展览】 2015年,市文广新局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举办《中山—悉尼作品联展》,在美国和加拿大举办《流光溢彩——中山水彩画美加巡展》,展出本土美术精品168件;与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历览前贤家与国:孙中山和他的亲属特展》,在美国夏威夷州举办《孙中山与檀香山华侨》和《“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及其家族》展览,在中国台北市举办《兄弟同心——孙眉与孙中山》展览;《恒久的收藏·声音的记忆》收音机展先后到佛山市、广州市和清远市等国内城市巡展。开放抗日烈士杨日韶故居暨《“中山杨家将”》展览、陆皓东烈士故居暨《陆皓东生平纪念展览》、杨心如故居暨《杨心如生平事迹展》,独立策划《孙穗瑛、孙穗华女士捐赠家藏特展》《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7个原创展览。推出《抗战烽火 中山记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展》《中山华侨与抗日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展》《中山抗战烽火图片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漫画展》《祖国在我心中——中山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等系列展览。市博物馆和下属各分馆举办《多彩瑶族——瑶族风情展》《富贵吉羊——石湾生肖羊陶塑与羊文化展》《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艺舟双楫》《南北水韵》《华君武漫画展》等展览40个,接待观众126.99万人次。其中博物馆接待观众14.84万人次,美术馆接待观众13.3万人次,收音机馆接待观众16.26万人次,商业馆接待观众63.69万人次,漫画馆接待观众18.90万人次。提供无偿讲解2475场次,受惠观众3.8万人次。

 

【国家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 2015年1月,中山市确定全市30个试点村(居),其中在火炬开发区和小榄镇各选4个试点,在其他22个镇区各选1个试点。以“2+8+N”农村社区治理体系为基础,研究具有中山特色的“‘社区文化服务’+‘1+3’”服务模式,其中“1”是指一套集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科技推广、素质提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场馆,“3”是指“一套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一个社区文化O2O服务平台,一套内部管理及绩效评价制度”,全面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解决基层文化服务分散、难管理等难题,使试点社区居民就近享受高标准综合文化服务,初步实现用“小中心”整合“大文化”的工作目标,形成具有鲜明中山特色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30个试点项目将在2016年1月30日前验收。

·

资料链接·

“2+8+N”农村社区治理体系是2008年以来中山市深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村社区(行政村)治理体制所推出的重大举措.“2”是指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社区服务中心,强调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理念;“8”是指各社区服务中心承担党员服务、群团和志愿服务、民政残联、劳动社保、人口计生、文化体育、国土城建、综治信访维稳8项主要职能,为村民提供普惠型公共服务;“N”是指因地制宜设立的各类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组织,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小榄花灯制作技艺”非遗项目授牌】 2015年6月13日,由市广新闻局主办的“保护成果·全民共享”2015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览活动在兴中广场举行,并为“小榄赛龙艇”和“小榄菊花传统饮食习俗”2个项目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卢炳坤和区明添颁发荣誉证书,为新列入中山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小榄花灯制作技艺”项目进行授牌。小榄花灯是集美术、书法、竹艺、剪纸、裱糊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用来敬神祭祖、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在神诞及节庆中不可或缺。

 

【第一届中山市公共文化促进会】 2015年6月24日,中山市公共文化促进会在火炬开发区影剧院成立,第一届中山市公共文化促进会创会会员179人,其中团体会员32个,会员均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公共文化热心人士、文化志愿者和文化艺术骨干。促进会将被打造成全市公益文化社团的孵化基地和枢纽型公益文化组织,配合镇区开展公共文化建设,承接政府文化部门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和设计公共文化理论制度等。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漫画展》】 2015年8月14日至10月14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市文广新局和岭南美术出版社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漫画展》在中山漫画馆开展。展览以展板复制品的形式,根据抗战漫画发展历史脉络,还原抗战史实,展出蔡若虹、张乐平、叶浅予、丁聪、鲁少飞等50位漫画家的100幅作品,并展出珍贵历史图片40张,吸引3.86万人次观展。

 

【2015广东(中山)文化创意博览交易会】 2015年8月28—30日,广东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和市文广新局联合在市博览中心举办2015广东(中山)文化创意博览交易会,展览场地1.1万平方米,首次引入O2O(线上线下电子商务)的办展模式,邀请65个单位、150家企业参展,策划设置台湾文创馆、中山文化馆、蜡像艺术馆、猫和老鼠儿童乐园、邮政鉴赏馆、走进安徽、魔幻体验馆、游戏游艺馆、少儿创意作品展、体验消费区、文化创意区及缤纷节目show等展区,并设文化创意、文化生活、文化养生、食尚文化共300个标准展位,展销特色企业与展品。本次交易会共吸引6万人次参观,交易成交额800万元。

 

【中山市民歌民谣大赛】 2015年9月15—25日,市文广新局、市坦洲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迎中秋·贺国庆—2015年中山市民歌民谣大赛”,设少年组和成人组,在中山市文化馆、东凤镇宣传文体中心影剧院、火炬开发区宣传文体中心影剧院和神湾镇影剧院4个片区举行初赛。25日在坦洲镇新桥一河两岸举行决赛。坦洲镇的咸水歌《水乡情》《姐妹巡逻》、火炬区开发区的东乡民歌《东乡恋曲》和东升镇的《五月荔枝染红河》4个节目获一等奖。

 

(高丽然)

上一篇: 档案·地方志(2014)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文艺创作(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