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2003)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4 【成文日期】2003-12-04 【点击率】1292次


【简况】 市广播电视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开展“两个务必”教育学习活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稳定社会大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疫情,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个台、站被评为市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单位,328人被评为市广播电视系统先进个人,为把中山市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做出了贡献。全年广播电视经营总收入2.19亿元,比上年增长7.9%。


【宣传工作】 掀起新一轮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潮的宣传报道,报道中山近五年取得的成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发展民营企业取得的新进展。市属台及镇(区)各台、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时做好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宣传报道。抗“非典”期间,中山电台和电视台共采播相关新闻362篇,上送省电台获采用稿件50多篇,各台站配合制作播出相关公益广告。开拓思路,重视改革新闻和节目,贯彻落实新闻“三贴近”方案,营造创精品的从业氛围。市电视台开办《中山镇区新闻联播》,镇区各台、站也相继开办15分钟新闻节目,增配新闻记者,增添采编播设备,在15分钟新闻中播出3~5条自采新闻,并不断提高采编和播出质量。11月30日止,《中山镇区新闻联播》节目共播发镇区新闻稿件3442篇。抓好监听监看的组织督促工作,减少广播电视节目的错漏现象。监听监看工作面从市属台扩大到镇区台站,开展镇区台站新闻“无差错”抽查活动。各台站坚持月自评稿工作制度,提高稿件质量。全年采编播各类新闻稿件5572l篇,比上年增21.6%,社教专题稿511篇。广播电视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共68个,其中国家级19个,省级49个。


【事业建设】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立产业化发展思路,按“一网两平台”(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视台和数据平台)的要求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维护和安全播出的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以网络光纤化为目标,完善网络建设和网络双向改造,投入4032多万元建设改造全市网络。新架设(地埋)光缆400多公里,增加光节点、光工作站312个,光纤覆盖率达9l%,光纤覆盖用户增至30多万户。2003年底,全市光缆总长1600多公里,光节点1121个,平均每光节点用户数,城区小于200户,镇区为3ll户,光纤化水平居全省地级市同行前列。全年新架设同轴电缆410公里,整顿线路879公里,完成10多个自然村和10多个住宅小区的接入网改造和布线工程,550MHZ以上接入网改造增加到84%,发展新用户16324户。镇区各台、站根据本地实际,推进光纤网络建设工作,购置光纤熔接机、OTDR、工程车等,按照设备优化、技术优化的思路,配置重点设施和数字化设备,添置前端机房播出监测系统及一些广播级的摄录编辑设备、光收发设备、UPS电源等。推进网络业务,全市有线宽带用户1200多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500多户,完成IP电话业务测试工作,完成OA(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测试、培训及模拟实操等工作,实现无纸化办公,小榄、沙溪、坦洲、民众等台站也积极开展互联网接入服务的试验。数据广播、VPN以及光纤租赁业务继续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加强技术维护管理,创新技术,降低停播率、故障率,实现优质传输。2003年,市调频广播、电视发射、中波转播的台内停播率及市电视台有线网络的故障率、差错率等指标数值均达到或优于省局指标。确保安全播出工作,完善局、台、站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播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严格执行播出纪律,强化管理播控场所。强化社会管理工作,以多种形式加大对法规的宣传力度,制作播放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法规专题宣传片,在全市各台站开展广电、电力、电信三线交越、搭挂现象的普查和整治。


【中山人民广播电台】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较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宣传工作。自“非典”疫情发生以来,共播出有关“非典”宣传的新闻稿件180多篇,专题稿6篇,专题访谈节目6辑,公益广告2140次,新闻小品《庆记茶寮》8篇,播出省电台预防“非典”专辑10辑,上送省台稿件50多篇。发挥广播优势,完成抗击台风“杜鹃”、中山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全国“两会”、中山“3·28”招商经贸活动等各项重大宣传任务。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为采编播的切入点,以反映生活,融入音乐、娱乐及生活资讯等内容的多元化节目吸引听众,提出“生活因你而动”,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感悟,锁定听众的注意力。在栏目设置上推出《天气小天使》、《一荣煮食》、《体坛速递》、《每日一招》及《出游宝典》等节目,形成小而精兼并具备知识性、服务性及时效性的特点。通过推出特备节目,举办户外活动,扩大节目影响力,全年主办、协办户外活动共20多场次。重视技术管理和行政后勤保障工作,加大有效覆盖的工作力度,测试FM96.7兆赫、FM89.3兆赫信号在中山范围的场强指标,为实施同步广播设置布点做准备。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管理方案,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以部门为单位,细化各部门管理细则,明确要求,规范员工行为。全年共播出新闻稿件20191篇,比上年增长9%其中记者自采稿4795篇,增长5.1%;镇区用稿2072篇,通讯员用稿334篇;社教专题用稿484篇,增长222.2%;上送省台稿件2640篇,增长60%。精品创优取得好成绩,获奖数量和质量居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前列,获全国广播类奖项5个,《屏声报》的5件作品获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优秀稿件评选奖,广告作品第一次分别获全国优秀广播广告二等奖、三等奖,获省三等奖以上有21个;其中广播类新闻作品《积极应对反倾销,“华捷钢管”打赢国际官司》和录音作品《故道》分别获全国一等奖,广播广告作品《哈飞赛马》获第十九届全国优秀广播广告作品评选商业类二等奖。全年经营总收入1625万元,比上年增长1.7%。


【中山电视台】 以“节目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发展方针,提出“新闻立台,节目强台”的发展思路,提升宣传质量,促进事业发展。实施精品战略,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节目和知名品牌节目在全国、全省的电视作品评比中屡获殊荣,使该台从一个地市级台跻身省内大台行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新闻和节目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策划、组织专题节目宣传十六大精神,策划26集大型系列报道《穿越京珠线》,派出两个采访组穿越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六省市,重点反映京珠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新变化、新经验。率先策划百集系列报道《民营企业百家行》,组织记者深入全市100家优秀民营企业采访,报道民营企业及其创业者的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声势。按照“实事求是,消除疑虑,弘扬科学,稳定大局”的宣传总方针,全面深入宣传报道中山抗击“非典”工作,共播发抗“非典”报道192篇,公益广告12辑共1335次。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精神,“把镜头对准基层”,全年播出《巡城马》约250期,内容涉及社会公德、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廉政建设等领域。以“通过节目架构改革提高收视率,通过经营架构改革拓展新的业务”为经营管理基本思路,1月1日,正式引进中央电视台——索福瑞公司的收视数据,科学评估采编播的节目,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节目架构、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管理机制,三次调整节目架构和节目播出时段,使新闻和节目的收视率分别增长一倍。加强引进与推介电视剧,播出多套收视率高的电视剧精品。激活经营机制,改广告部以频道业务分部门经营的模式为频道业务互相交叉经营的模式,建立以媒体业务和自身拓展业务相结合的新经营架构;在节目部和技术部推行项目负责制。以“优化投资、优化建设”和“量力而行,谨慎投资,分步实施,快速成网”的发展思路开展事业建设,集中投入重点建设,完善城区HFC网的双向改造工作,完成3l0个光点的规划、设计,完成240台光工作站的回传调试和网络优化,覆盖有线电视用户6万多户;完成《2003年度有线电视管线规划建设和施工方案》。试行将数据宽频业务推向社会,与广东通信中山公司实行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市场。启动物资集中采购公开招标的“阳光计划”,试运行全台的0A系统,效果良好。继续实行机构改革,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转变人才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分配激励制度。成立监播监控部和网络营运部,专责监播监控工作和网络经营、网络工程设计、验收等工作,吸取“8·12”事故教训,严格规范和执行各项安全播出制度,确保节目安全播出。全年共播出新闻和专题稿件11748件,比上年增长16%;生活类稿件近2000件。与社会联办的节目儿童电视剧《乘着歌声的翅膀》获得飞天奖,是该台在文艺节目方面获得的最高奖项。参与合拍儿童电视剧《好大一对羊》播出并获得良好社会效果。全年经营总收入1.1亿元,增长6%,是历年最好的成绩。2003年,该台被广东省委省政府和中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和“中山市第六届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台长林础蒲获得第五届广东新闻“金梭奖”。(梁小鹏)


附:2003年市广播电视局领导名单

局 长:麦汝祥(12月止) 刘炽良(12月起)

副局长:吴焯棠 张全集 李毅然
 

2003年度中山市广播电视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名录

上一篇: 新闻·出版(2003)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文化·艺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