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完成对中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测量,加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检查。抓好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估和利用,聘请一批专家开展评估和利用中山市文化资源的论证。制定郑观应祖居和古氏宗祠的保护、开发工作计划,修复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并于8月12日杨殷诞辰11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走出博物馆办博物馆,与中山学院联合主办《走进博物馆》的征文比赛,与教育局联合召开全市中学历史老师的历史文化教育研讨会,组织历史老师参观中山部分文物点。
【市博物馆】 对文物库房里的书画类文物进行整理、登记、照相、制卡,整理书画文物500多件,修复装裱了100多件具有较高文物与收藏价值的中山籍书画家的作品。做好石岐街商业博物馆有关资料和实物的征集及资料整理工作,共征集到实物资料1000多件,完成登记造册、制卡、照相存档的资料600多件。全年举办11个展览,参观人数6万多人次。组织撰写学术论文,部分论文被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的《文物保护与利用》论文集所采用。
【孙中山故居】 围绕“严格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服务,实施优质保障”的质量方针,取得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成为国内首家博物馆获该认证资格。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都有所提高,再次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继续做好翠亨旧民居的保护和文物环境的维护,建立孙中山研究所,策划制作《杨殷生平史迹》和《孙中山与香山华侨》展览,策划组织孙中山长孙孙治平率100多位海内外亲友回来参加的孙中山诞辰136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策划、编辑《孙中山的家世——资料与研究》和《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集》等书。
【中山市美术馆】 位于岐江公园内,11月6日开馆。该馆拥有2000平方米展场,分上下楼2个展厅,具有收藏、展览、教育、研究、交流六大功能,是中山市第一座美术馆。
【文物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 11月21~22日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召开,由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中山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承办。来自省内外的文博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9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后选取学术论文89篇结集出版。
【中山历史文化丛书】 市政府拨出专项出版资金,由中山历史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第一辑共5本,分别是《百年回眸》、《孙中山语萃》、《孙中山的故事》、《香山星座》、《中山民俗与民间艺术》。历史图片集《百年回眸》反映近百年中山重大历史事件、民生民俗以及地方风情,《孙中山语萃》从《孙中山全集》中撷取孙中山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言论,《孙中山的故事》讲述孙中山一生的经历,《香山星座》介绍最具代表性的50多位中山籍历史名人,《中山民俗与民间艺术》叙述中山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和民间艺术。
【图书服务】 中山市图书馆进行第二期工程改造及整体CI形象设计,开放了二楼书库,开架借书从原来8万册增加到20万册。导入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工作程序,强化管理体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全年共接待读者及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次29.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书刊流通29.39万册次,增长11%;新书入库2.3万册;办理各类借阅证(含多媒体阅读证)31921个,增长300%。编辑《决策参考》等专题信息59期,信息服务面扩大至2000多个企业。初步构建中山人物数据库的整体结构,收录人物近200人,录入600多条记录。开展读者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广场文化活动及综艺厅演出等读者活动110场,有近19.6万人参加。配合中山市首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开展了以第二届“十佳藏书家庭”、“十佳藏书单位”评选活动为主体的系列读书活动,近1.3万人参加。
【电影事业】 扶持电影事业发展,开展电影“2131”(21世纪,每1个月、每1条村、放1场电影)工程普查,了解全市农村电影放映市场的基本情况。7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局主办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百部电影下基层”活动,历时50天,观看总人数达27.7万人,出动12支流动电影放映队,组织100部影片,在全市290个村和社区免费放映电影578场。具有流动放映功能的电影院成立12支流动放映队,低价供片扶持企业参与发展电影市场,确保电影市场不萎缩。2002年全市没有电影院因经营问题而停止营业。支持工业园区配备文化设施,鼓励投资者开设电影院,帮助符合条件的录像室转为电影院。全年建立3个电影广场,在乡镇建立4间电影院。古镇京华影院和小榄菊城影剧院加入了中影星美院线。
【香山报】 2000年由全国刊号改为省内刊号:粤T0042,为周报。该报全年出版50期,发行100万份。开辟了“‘三个代表’在中山,镇区文化采风”专栏,深入报道各镇区文化工作的特色,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的体现,推动基层文化工作,配合党和国家及市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继续办好中山文艺作者园地,坚持每月出版文学作品专版,大力扶持培养文学作者。该报2001年7月1日出版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特刊,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2001年度全国报纸副刊评比中,获好版面二等奖。(陈小禾 庞振球)
附:2002年市文化局领导名单
局 长:郑集思
副局长:纪光明 陈巧章 张 铁
【中山日报】 2002年,《中山日报》由12版扩为16版,增加了“汽车周刊”、“健康周刊”等版块。发行量超过6万份,70%为家庭订报。广告收入36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21%。8月28日,报社迁至中山五路1号17层新办公大楼。引进北大方正采编系统,记者写稿直接输入网络系统,编辑在网上编稿,主任、值班编委也在网上审稿、签样,报社采编告别了稿纸和笔,实现无纸化办公。4~7月,举行“三个代表”在中山大型系列报道——中山品牌走神州活动,10多名记者涉足19个省市(自治区),编发稿件80多篇,全面报道中山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和销售情况。中共十大六期间,策划“镇区领导话发展”、“走向辉煌”等6个系列报道。在市“3·28”中山经贸招商洽淡会,市委、市人大、市政协会议,中山(武汉)经贸洽谈暨产品博览会、2002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2002中山国际休闲服装节暨第三届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第四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2002中国(中山)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期间,做好跟踪报道,形成连续性新闻热点。派出采访队到韩国报道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世界杯足球赛赛事的盛况。3月,与市府办和市委政研室联合举办“实施城市经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专题座谈会,并在经济周刊开辟城市经营征文,讨论城市经营问题,为市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年度,中山日报社获广东新闻奖二等奖1个(消息《全国首个村级法律事务室诞生》,作者:郭美宏),专栏奖三等奖1个(“中山品牌走神州”,作者:新闻部),全国地市州盟报新闻、副刊、摄影类奖励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7个,好版面奖2个,好标题奖3个,论文类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编辑林荣芝获中国作协颁发的小小说创作园丁奖,黄春华获中国首届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银奖,记者肖亮中获第四届中国新闻摄影金眼奖银奖。(黄少石)
附:2002年中山日报社领导名单
社 长:陈洪棣
副社长:陈 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