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200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9 【成文日期】2008-12-04 【点击率】1885次


【广播电视事业建设】 2008年,中山广播电视台按照“创新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路,坚持“事业、产业协调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同提高”的发展方向,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扎实推进宣传工作,加快产业化进程。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山广播电视台综合、公共两个电视频道的全天收视率在中山地区所有落地频道中分别排第六、第五位,公共频道全天收视率比上年增长7.14%,其在18∶00至24∶00时段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在中山所有落地频道中均位居第三,仅次于翡翠台和珠江台,比上年分别增长28%和32%;两个广播频率FM88.8和FM96.7在中山地区的收听率分别位列第一、第二位。该台两个电视频道全年共播出6517小时,总停播时间为0分,总停播率为0秒/100小时。在两个广播频率中,FM96.7全年共播出7391小时25分,停播38秒,总停播率为0.5秒/100小时;FM88.8“环保旅游之声”全年共播出7391小时25分,总停播时间为0分,总停播率为0秒/100小时。在历时41天的重点安全播出保障期间,以0秒停播的佳绩完成安全播出任务。完成《冰雪前线抢修电力》、《奥运火炬传递》、《汶川救灾》等录播和直播任务98场,网络回传20多场;完成广播录扩音任务50多场。
  2008年,有员工515人,总资产3.07亿元,年总收入1.7亿元,电视广告和广播广告创收分别比上年增长6.31%和4.38%。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 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解放思想大讨论、全国“两会”(人大、政协会议)、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中山文化名城建设等重大主题,策划《百姓三十年》、《城市“足音”——三十年市民记忆》、《解放思想迎挑战》、《聚焦“两会”》、《飞跃20年》、《梦想奥运》、《奥运全接触》、《小冉说奥运》、《与历史文化对话》等主题报道23个,播出系列报道346辑,为历年之最。
  重点报道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世界华人护卫圣火、世界金融危机等突发热点事件,制作《融冰行动》、《和你在一起》、《我们与圣火同行》、《山川相连》、《关注汶川》等12个主题报道。参与组织“冬日里的春天——中山市为风雪灾区筹款晚会”、“山川相连——中山市抗震救灾筹款晚会”等活动并进行直播及开展“心手相牵——抗震救灾义演活动”。
  广播新闻节目《光荣与梦想》、广播文艺节目原创歌曲《沧海桑田》和电视文艺专题节目《中山影杰——玉碎》等作品获2008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


【广播电视栏目(节目)创新】 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栏目创新,增加民生新闻播出量,《城市零距离》、《公众热线》成为民生新闻品牌。《中山电视新闻》(含《城市零距离》)全年平均收视率5.12%,市场份额15.2%。5月5日至8月5日共播出《繁星》48集,平均收视率1.53%,市场份额4.4%。《中山故事》全年播出48集,平均收视率2.14%,市场份额6.1%。《庆记茶寮》、《情暖异乡》、《马路通》、《粤韵今宵》、《中山美食游》、《音乐张扬》等品牌广播节目保持良好品牌形象和较高收听率。


【电视纪录片创作】 11月30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中山市人民政府和中广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共同承办的“中国·中山第二届国际环保纪录片周暨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开幕式,来自国内外影视界的专家、学者及入围作品的作者共200多人出席会议,开幕式后举行纪录片高峰论坛。收到中、英、德、美等国内外参评作品共1400多部,内容涉及环保的有200多部,部分为党建宣传作品,大众参与的DV作品有数百部。中山广播电视台选送的4部作品全部获奖:由中山市侨务局和中山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海外中山人》被评为评委会特别表彰节目,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山影杰》入选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大纪录片,《禾虫归来》和《一个琥珀式的美丽传说》分别被评为第二届国际环保纪录片金牌和银牌节目。中山广播电视台被评为特殊贡献单位。


【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山影杰》】 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和中山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摄制,10月9日在中山广播电视台举行启播仪式。从策划到播出历时近3年,讲述在电影界不同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阮玲玉、郑君里、黄绍芬、卢根、特伟、吴思远等6位中山籍电影人的故事,每个人物分上、下集,共12集,每集15分钟,于10月13日至30日在中山电视综合频道播出,平均收视率1.74%,市场占有率5.5%。


【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山路纪行》】 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和中山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制作,第一系列共4集,分别为《中山——路起中山》、《南京——博爱之都》、《格尔木——梦起天路》和《沈阳——激情沃土》,于11月12日在中山广播电视综合频道启播,平均收视率为1.78%,市场占有率为5.2%。


【《海外中山人》中南美洲篇】 由中山市侨务局和中山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制作,重点介绍中南美洲的外交官现象、中文热、寻根热、混血儿现象及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奇特的自然风光。摄制组于10月中旬赴秘鲁、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等三国拍摄,21日到达秘鲁首都利马,对秘鲁议会主席及秘鲁执政党总书记进行专访。


【产业化发展与有线数字电视】 2008年,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以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为契机,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加快广电产业发展步伐。扩大公共信息电视系统覆盖面。至12月底,终端安装使用数600台,除城区的宾馆、酒楼、商场、超市、医院、步行街外,在全市工商系统办公大堂安装终端,与全市20多个镇区签订安装协议。8月底,基本完成前端基础平台、终端机顶盒内容集成和运营支撑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客户服务体系。9月19日,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测试工作启动,为下阶段展开的小区整体转换积累经验。12月19日,中山广电视讯有限公司与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上海文广互动有限公司等7个单位签定合作协议。12月21日,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试点工作在西区沙朗广浩华庭小区启动。完成中心营业厅装修工程,新招聘50多名中心工作人员并进行业务培训。先后建成石岐湖滨营业厅和南区环城营业厅并投入使用。开通客户服务热线“96956”,24小时为用户提供业务咨询、业务办理、投诉处理等服务。


【中山广播电视改革开放30年】 1979年12月,中山县广播站自筹资金9万元,在孙文西路兴建广播业务大楼,1980年1月1日正式启用。1984年9月,建立中山人民广播电台,呼号为“中山人民广播电台”,于1985年11月23日正式启播,每天播出12小时,是当时全省县级市广播电台中播音时间最长、自办节目最多的电台。1987年,中山电台文艺板块节目《午间妙韵》、《清晨乐韵》和《漫步夜空中》先后进行直播,开全省地级市广播电台板块节目直播的先河。1991年5月,在兴中道8号兴建中山广播大楼。1992年2月,新大楼正式启用,并从2月1日起延长每天播音时间至16小时。同年11月23日,新办的农村台试播,频率为AM846千赫,发射功率为1000W,呼号为“中山广播电台农村台”,每天播音16小时。1993年11月23日,电台全天播音时间增至20小时。1995年,中山电台加入新华社新闻信息网。1996年,与周边城市电台组成“珠三角新闻协作网”。至同年12月,电台拥有DE-200数字化音频工作站网络系统,各项音频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有5KW的美国哈里斯全固态广播发射机;组建计算机管理网域。2004年12月,开办第二套广播节目《环保旅游之声》,于2005年6月5日启播。
  1984年6月26日,建立中山市电视台,呼号为“中山电视台”,于1985年3月18日正式启播。1989年5月,创办中山有线电视台。1994年,采用世界先进的邻频传输技术和装备,在城区内传输18套电视节目,是当时全省传输节目套数最多的有线电视系统。1998年6月,《中山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总体规划》、《中山市有线电视联网传输网络工程技术方案》和《中山市中心城区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技术方案》通过省、市专家组的论证。同年年底,完成全市光纤联网工程,共铺设光缆250公里。
  1991年4月18日,成立市无线电讯号发射台,1992年10月在五桂山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发射天线有效高度605米。至1999年,广播、电视电视发射功率分别增至3000W,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增至90%以上和98%以上。
  1999年9月,中山电视台与中山有线电视台合并成新的中山电视台,设有中山电视综合频道和公共频道,自办栏目20多个。新的中山电视台坚持“新闻立台,节目强台,政治家办台”方针,注重营造品牌,探索电视节目品牌化新路。至2000年,全台经营总收入首次超1亿元。2000年以后,把市场经济理念引入电视制作领域,与中央电视台等多个单位联合摄制的少儿电视连续剧《乘着歌声的翅膀》分别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和中国电视“金鹰奖”一等奖。
  2005年2月6日,由中山人民广播电台、中山电视台、中山无线电讯号发射台三台合并成中山广播电视台。2006年,电视新闻评论《中国古典名著遭日本企业抢注商标的反思》获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访谈节目《最后关头的出击》获第十届(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录制的广播电视节目《盲厨师》、《山路》、《家园的呼唤》、《海外中山人——淘金路上》分别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录制技术质量奖一、二、三等奖。
  至2008年,中山广播电视台总资产3.07亿元,有综合频道、公共频道两套电视频道和FM96.7、FM88.8两套广播频率。2005年1月以来,成功创建《海外中山人》(已播109集)、《中山故事》(已播148集)、《中山影杰》、《中山路纪行》、《城市零距离》、《公众热线》等一批品牌节(栏)目。2008年,两个电视频道共播出6517小时,收视率分别排第五、六位;两个广播频率分别播出7391小时25分,收听率位列中山地区第一、二位。有600平方米、240平方米、120平方米和80平方米共4个演播厅,五讯道和六讯道数字转播车各1台,微波卫星直播车1台,索尼蓝光摄像系统、DV摄像编辑系统、苹果MAC非编系统、移动非编系统,美国占美12米摇臂和轨道车等先进设备。2008年,公共信息电视系统终端安装使用600台,数字电视开始进入社区、镇区,与全市20多个镇区签订安装协议。12月21日,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试点工作在西区沙朗广浩华庭小区启动,2009年将实现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1985~2008年,中山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作品获省级政府奖三等奖以上共433项,其中国家级政府奖29项,省级政府奖406项;获全国行业奖、协会奖、学会奖45项。(翟汉球)


附:2008年中山广播电视台领导名单

  台 长:高巍巍

  副台长:陈仲科 赵晓文 陈锦霞

  总工程师:欧阳卓生

上一篇: 新闻·出版(200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文化产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