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201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9》 【成文日期】2018-12-31 【点击率】834次

【高等教育概况】 2018年,中山市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5所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山开放大学1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5.18万人,各类各层次成人学历高等教育在校学员1.32万人。中外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向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申办中德合作办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市政府向省教育厅提请“广东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范围,向省教育厅申请在中山规划建设一所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暂名为中山科技大学)。支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工作,市财政向广东药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核拨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1亿元,专项用于省市共建本科高校费用支出。省市持续开展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年内完成招生30人;6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11名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联合培养基地的第二批毕业生;9月7日,举行2017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学典礼,17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工作站;秋季学期基地进驻硕士研究生47人。

(冉正钧)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位于石岐区学院路1号。2018年,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9个二级学院和思政部、体育部2个教学部,设本科专业40个。录取全日制本科新生5220人,比上年增加281人;在校生1.9万人。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录取6327人,增长34.6%。全年面向社会开展各领域业务培训6144人次。2018届毕业生毕业率96.52%、授位率86.47%,就业率98.10%;继续深造184人,增长31.43%。推进“2+2”(即前两年在中山学院学习,后两年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习)联合培养实验班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55人,其中总校电子科技大学27人、中山基地28人;在读研究生162人,其中总校79人、中山基地83人。学校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

    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引进高层次人才25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4人,博士18人。引进双聘人才国家级专家13人。完成职称评审权下放后首次职称评审工作,晋升教授者4人,晋升副教授者12人,晋升讲师者18人。2018年,全校有教职工764人,其中专职教师486人。

    推进学校应用型转型建设,加强教研教学改革,学校申报的19个项目获广东省“质量工程”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在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学校得分居民办本科高校第一位。推进新工科建设,教师何怀文主持的“面向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的新型计算机应用课程建设”项目获国家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5月27日,经贸学院副院长杨国明指导、卢楚红等学生参与的作品《基于超声波技术下的健康自动洗鞋共享平台》在2018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2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2个专业通过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专业认证,学历被国际认可。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8—2021年)。

    2018年,学校制定《关于推进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组建15个大平台和大团队,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至年底,学校立项市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新增市级科研平台2个;授权专利129件(其中发明专利26件),比上年增长225%;实用新型专利103件,增长543.7%;获得软件著作权37项。教师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155篇,其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36篇,增长89.4%。《期刊引用报告》JCR一区论文12篇(其中中科院大类一区4篇)、二区论文10篇(其中中科院大类二区4篇),“高被引”论文7篇。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科研服务企业135家,实际到账科研经费超3400万元,增长41%,为企业新增产值8.2亿元。

    教学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学校启动易班建设(易班为教育部主管的为高校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网络社区),成立“易班建设领导小组”,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优秀教师典型宣传工作,在学校各宣传平台展示优秀教师23人。成立学校新媒体联盟,建立长效管理和指导机制。落实各类奖助项目20项,资助学生超1万人次,总金额近2500万元;累计发放勤工助学工资33万元,受益学生800人次。2015届经贸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莫碧莹获共青团中央授予201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加强国防教育,学校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张远秀)

 

【中山开放大学】 2018年,中山开放大学在编教职工6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43人;外聘教师21人,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开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30个专业,2018年度春季、秋季共招生3300人,在校本科、专科学历教育学生近1万人,2018届毕业生2122人。中山开放大学位于石岐区孙文中路134号,在火炬开发区、小榄镇、黄圃镇、坦洲镇等14个镇区设有教学点,方便镇区学生就近学习与考试。

    2018年,中山开放大学立各类科研课题项目63项,比上年增长57.5%,校外及省级课题13项,其中市社科课题2项、广东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课题1项、市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3项、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课题1项、广东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专项课题6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37项,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

    2018年,中山开放大学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被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评为2018年广东省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在2017年度全省开放大学基层绩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举办的“走读乡土文化”活动项目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教师车牮、杨志平的作品《流通概论云课》参加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第二十二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现场决赛,获高等教育组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一等奖;曾春红的论文《香石诗话研究》获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学科论文征集展示活动二等奖,科研成果《转化性学习在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获广东省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官华的论文《社区教育定义新探》获广东省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在广东开放大学第三届微课比赛中,杨志平的作品《视频素材的编辑与剪辑——〈我的旅行日记〉》获二等奖,曾春红的作品《五人座轿车座次礼仪》获三等奖;在广东开放大学2017年工商管理案例设计与分析大赛中,教师曾海涛指导学生李安逸完成的作品《粤西高速公司收费站的人员流失》获三等奖,曾海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教师骆娜指导学生张少华完成的作品《中山市富维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获优秀奖。校友曾义、黄小红、李世豪、商凯、汪东荣、张明、韦向阳、张华、罗东和钟永明获广东开放大学“开放之星”杰出校友称号。学生潘庭获广东开放大学第三届英语大赛非专业组二等奖。

    中山开放大学改革开放40周年 1982年3月,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中山分校创办;1995年4月,更名为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2017年8月,更名为中山开放大学。改革开放40年,学校教育初心不改,共培养本科、专科毕业生5万人,短期培训学员20万人次,为中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40年,中山开放大学从1982年的9名教职工,增加到2018年的128人(其中在编在岗教职工69人、退休教职工22人、劳务派遣人员37人)。招生专业从工科、理科和文科3个专业,发展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30个专业。办学层次从单一的大专层次到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个层次。在校生从62人发展到9714人。从校本部一个教学点,发展到在火炬开发区、小榄镇、黄圃镇、坦洲镇等镇区设立15个教学点,形成“立足城区、辐射镇区、覆盖企业”方便学生就近学习的三级立体办学网络。从一间大礼堂办学,发展为近50亩、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共9栋教学行政楼的校园。远程教学形式从电视广播授课,发展到网络授课;从单向接听非实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发展到双向互动实时沟通的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40年,学校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被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评为全国网络教育基础课程统一考试优秀考点;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首批全国城乡社区教育特色学校、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被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评为全国示范性市级电大、全国优秀考点;被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广东省成人教育先进集体;被广东省开放大学(原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评为招生工作先进单位、继续教育先进单位;2015—2018年连续四年在广东省开放大学基层广播电视大学绩效考核中获评为“优秀”等次;社区教育特色活动“走读乡土文化”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彭裕婷)

 

【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 广东药科大学中山校区位于五桂山长命水大街13号。2018年,校区设有药事管理、中药资源与开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22个。在校本科生8352人,成人学历教育750人。2018届本科毕业生2831人,就业率98.07%。常驻教职工224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67人,有博士学位84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

    2018年,校区获各类科研立项22项,立项总金额268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课题1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表面活性剂与α-螺旋抗菌肽的抗生素设计及机理研究》、广东省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超声耦合动态亚临界水萃取植物多酚及其机理研究》。校区教师全年发表论文58篇,其中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2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2篇;主持或参与编写专著、教材3部。7月6—8日,化工学院教师赵力民参加广东省第四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理科)获二等奖。

    依托省市共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学校联合香港大学、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同筹建“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中山生物医药创新平台”。该平台获中山市人民政府首期投入6250万元,吸引首批17个粤港两地的优质健康医药类研究项目集中落户。7月6日,学校主办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峰会,粤港澳生物医药界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香港大学教授及粤港澳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国整合药学联盟近100家成员单位集体参会。与会专家围绕“如何整合医药领域海内外优质人才资源,汇聚科技人才及团队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业,为广东发展提供精准服务”“如何为医药创新体系政产学研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率先发展,加快中山市创新驱动走在前列”“中山市如何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及“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定位及方向建议”等主题为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峰会期间,举行“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广东药科大学分中心”的揭牌仪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成中山市绿化委员会资助的200万元绿化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提升主门广场、主门主干道、中门主干道等校园绿化景观节点。庆祝广东药科大学建校60周年,11月18日举办烟花欢乐会活动、学生书画作品展、校友友谊篮球赛、“快闪”等系列活动。

    提升校区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屡获佳绩。医药化工学院学生吴宇轩、郑金雁、彭博成参加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获个人三等奖。信息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学生参加201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分赛获省二等奖2人、三等奖6人和优胜奖2人佳绩;在“学创杯”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省赛中3人获二等奖。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参加省级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获多项奖项。在2018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医药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联合报送的作品《一忆成材教育培训基地》获金奖;医药商学院报送的作品《“玩转空间”定制餐厅》获银奖,《伊德儿童中心》《J.F.L公益项目》获铜奖。医药信工学院学生陈凯乾在第八届“图书馆杯”广东全民英语口语大赛、2018“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获优秀奖;在第五届广东省“联盟杯”本科高校英语写作大赛大学英语组获特等奖。在广东省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中,食品学院梁晓彤获女子甲组50米蛙泳、100米蛙泳、4×50米自由泳接力等赛项第一名,医药化工学院余乐获女子甲组4×50米自由泳接力赛第一名、50米自由泳赛第三名及女子甲组团体总分亚军。

(高 黎)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30个招生专业招收普通专科全日制学生2583人,成人教育学生561人;全日制在校生6800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363人;全日制毕业学生1974人,成人教育学生毕业618人;毕业生(全日制)就业率99.1%。学院位于火炬开发区中山港大道60号。

    2018年,学院立省级科研项目20项、市级科研项目18项,获立项经费275.9万元,创历史新高。项目质量大幅提高,2月,学院参与申报的“NFDYD系列船用电动液压舵机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联合企业牵头完成的“内螺纹两器铜管智能高效加工技术装备及在制冷行业中应用”项目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全年全校共申请专利50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授权专利20件。校企合作开展横向项目8项。致力科研“在地”服务,依托人才和平台优势,探索出“优秀科技团队+公益研发平台+专业合作社”的“三农”服务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加强学生管理,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全年资助121名2018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共18万元。加强诚信贷款教育,2018年贷款应届毕业生提前还款率100%。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2000名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志愿服务紧贴地方需求,服务范围涉及火炬开发区乃至中山市,服务时数累计2.94万小时,服务人次3593人。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团日活动,参与活动人数1.17万人次。

    开展各类专业培训,依托中共中山市委组织部挂牌成立的中山市两新组织党员培训学院,在校内共征集18门课程供全市“两新”组织选课,在全市范围内共送教“两新”组织10次,培训668人;获批准省级培训项目3项,培训高职教师139人;举办为期8天的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第二期),培训22人;承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组织办公室委托的培训5期,培训300人。组建十一校联盟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制定的学校职称评审制度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通过,共有26人经过校内初审报送“十一校职称评审联盟”评审。

    教学工作取得新进展。2018年,学院依托企业冠名学院、行业,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标准和课程的研发工作,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会展专业备选资源库。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包装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通过评审验收,印刷媒体技术获评为中山市紧缺重点专业。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部验收。包装印刷系完成现代学徒制的岗位流程分析、岗位培养分析,在广东省教育厅试点中期检查中被评为优秀,并作为全国现代学徒制案例典型发言。装备制造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项目研究被纳入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学院合作在装备制造系引进EAL(评估保证级)项目,通过引进英国EAL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开展基于国际标准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2月,与澳门安信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天机机器人学院”。教育教学取得系列成果,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院申报的《基于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园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项目获一等奖,《研制国家行业职业标准 创新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项目获二等奖;学院和火炬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完成的《对接国家火炬高新区产业的“三精准三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由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轻化工类教师微课大赛中,生物医药系食品教研室教师刘妍的作品《大米中镉元素检测的项目准备》获二等奖。

    学生在各类赛事中获奖。1月和5月,2016级现代服务系学生许欣欣、李梦菲、许桂銮、黄丽茵组成参赛团队先后获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赛项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二等奖。5月27日,包装印刷系庞白雨、刘曼珍、林榕等学生的创业计划项目“纸创·让纸的创意走进生活”获2018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在2017—2018年度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学生共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

(徐 敏)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博爱七路25号。2018年,学校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素质教育中心、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创业教育学院等7个教学院(部、中心)。与相关镇区合作共建有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小榄学院、红木家居学院5个产业学院,建成与中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35个。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362人,成人教育学生2130人。年内录取新生2570人,报到率88.37%;成人高考招生2114人。2018届毕业生2370人,初次就业率98.61%,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二名。其中,67.05%的毕业生就业于中山,91.74%就业于珠三角地区,数控技术专业4名学生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学校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新增“全国技术能手”3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全校教职工596人,其中专任教师441人,高级职称151人,中级职称324人。

    2018年,学校标志性教学成果取得历史性突破,在高职院校2018年度获国家三大奖项(教学成果奖、教学能力比赛、技能大赛)数量排名中,居全国第61名、广东省第7名。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入选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新增产品艺术设计等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招收首批学生,成为市内开办该专业的唯一高校。至年底,全校有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16个。年内,学校正式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入选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生活技能开发”项目首批高职试点学校;获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2月8日,2018年全省教育重点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市召开,校长吴建新代表学校在会上介绍“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办学经验和成果,学校为受邀发言的唯一高职院校。

    2018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全校中外合作办学11个教学班,2018年国(境)外合作办学招生195人,在校生528人。常春藤国际教育中心挂牌;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项目完成专业设置论证;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泰国南邦国际技术学院签订合作意向书;与美国埃弗里特社区学院、夏威夷大学卡比奥拉尼学院、澳大利亚堪培门政府理工学院合作开展学分互认项目。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招收国(境)外学生(留学生)资质,1名澳门专科考生被预录取为学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实现全日制国(境)外学生就读学校零的突破。学校当选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通过市政府立项,总投资11854.57万元。组建的中山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中期检查。全年全校科研项目获教育部项目立项1项,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立项11项、一般项目立项2项。“快速干燥绿色环保型低成本高性能胶印大豆油墨的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学校首次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横向项目立项38项,合同金额137万元;教师申请专利130件,其中发明专利24件、实用专利29件、外观设计专利77件;转让专利4件。11个研究院(所、中心)对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项目32项,到款金额570.33万元。

    全年承办各类社会培训3.5万人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数控类专业教师综合技能提升培训班”“化妆品专业校企对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训班”3个项目获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项目管理办公室批准为2018年广东省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打造国(境)外人员短期培训品牌,共完成3期121人次培训。

    2018年,教师参加省教学能力比赛获奖16项,参加省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奖5项。1人获广东省第七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国赛奖项55项、省赛奖项180项,其中获国赛一等奖2个、三等奖7个,获2018“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奖项9个、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奖项1个。学生李坚坤被评为“2017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学术科研类)”,是全省15名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唯一的高职学生。

(胡晓庆)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设有中山市五桂山、佛山市南海区2个校区,主校区位于五桂山职业教育园区。2018年,学院录取新生3993人,自主招收现代学徒制学生44人,“三二分段”(指中职学段三年、高职学段二年)招生99人,2018届毕业生3882人。开设专业41个,其中年内新增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无人机应用技术2个专业,覆盖10个专业大类。有全日制在校生1.17万人,教职工736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35人,副高级职称105人,博(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硕士学位417人,“双师素质”(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教师313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5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优秀教师19人。12月,学院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年内,学院获国家级奖项10项、省部级奖项50项;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8项、省部级奖项82项。申报的德育专项课题《广东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及特色创新课题《新常态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解决途径研究》等12项课题,获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立项。《投资与理财专业现代学徒制本土化方案研制与成功实践》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8年,学院成功申办“广东省学习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引进40名高层次人才,参与创建全球首个“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制作系列微视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农村。联合市中等专业学校、三乡理工学校、坦洲理工学校及15家企业单位,组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职教集团,改革形成“中高职融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设有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2个、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个。校内社会实践项目891个,总录用规模2.72万人次。学生取得符合专业面向职业资格证书种类69类,3284名毕业生取得符合专业面向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占毕业生总数89.24%;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占职业资格证书种类总数57.55%。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99.97%。

(王 嘉)

 

【中山市技师学院】 中山市技师学院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设东、北两个校区,其中东校区位于东区兴文路72号,北校区位于黄圃镇马新围。学院设机械系、电气应用系、计算机应用系、汽车系、机电系、家用电器系、现代服务系、食品化工系和旅游服务9个系35个专业。2018年,学院招生2593人,在校生1.26万人,2018届毕业生2975人,就业率98.15%;教职员工620人,具有副高级职称者107人,正高级职称者2人。

    2018年,学院申报的各类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共获奖188项,其中国家级成果68项、省级成果68项、市级成果52项;取得国家专利12项。学院获评为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2018年度优秀科研单位、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8年度优秀科研单位。学生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信息网络布线、糖艺/西点制作、化学实验室4个项目的广东省选拔赛中获第一名,其中张俊强、陈浇淋分别入选信息网络布线、糖艺/西点制作项目国家集训队。糖艺/西点制作项目获授为全国集训基地,其他3个项目获授为省级集训基地。

    2018年,学院新增合作企业35家,校企合作企业达147家。与韩国又松信息大学建立国际合作班,实践“2+1+2”形象设计专业专科,建立中韩合作办学格局。与澳大利亚昆士兰TAFE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从学生游学互访、教师抵澳培训或设立教师培训基地、学历提升联合培养、产业培训(引进行业培训包)等四方面开展合作。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就文史、理工、艺术类专业签署成人高考大专合作协议,在学院东校区设立中职院校外教学点。

    全年开办各类技能培训134班次,培训7050人次,其中高级技工以上培训425人次。实施技能鉴定2.07万人次。推进“企业人才服务站”建设,建成的服务站共53个,涉及15个镇区。先后开办“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等5个项目的省技工院校专业师资培训班7期,培训219人次。

(魏 波)

上一篇: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201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综 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