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9年,是市档案局(馆)由副处级升格为正处级、市地方志办公室从市府办划入市档案局并实行合署办公的第一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开拓进取,勇于创新,顺利通过全市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跻身全省档案事业发展先进单位行列。贯彻执行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全面加强第二轮地方志编修工作、地情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利用地情资源,面向社会提供地情咨询服务,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市档案局(馆)升格为正处级】 2008年12月8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市档案局(馆)升格为正处级的通知》(中机编〔2008〕67号),市档案局(馆)由副处级升格为正处级。2009年1月20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关于〈中山市档案局(馆)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中机编〔2009〕2号),市地方志办公室由市政府办公室划入市档案局(馆),市档案局(馆)加挂中山市地方志牌子。升格后的档案局(馆)设办公室、监督指导科、编研年鉴科、收集整理科、保管利用科、信息技术科、方志科等7个科室,核定事业编制27名,其中局(馆)长1名,副局(馆)长3名;正副科长(主任)9名。
【通过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 6月25~26日,广东省档案局组织的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组对中山市的档案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评估,从“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监督指导”、“保管利用”、“科技与创新”等5方面内容进行严格考核,评分为95.3分,成为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
【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加大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积极推动档案目标管理,确保全市档案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年有36个单位实现档案目标管理,其中有28个中小学校达到省一级标准;中国移动公司中山分公司达到企业档案目标管理国家二级,市社保局达省特级。组织人员对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村(居)委共110多个单位进行档案目标管理复检和复查;协助配合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档案管理等级创建工作的通知》,对中小学校开展档案目标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全市中小学校档案目标管理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新突破,先后批准设立阜沙、三乡、坦洲、小榄、东凤5个镇档案馆。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做好建设项目、教育、环保、交通、司法等系统的民生档案,检查指导西河水闸、大涌口水闸、嘉明电厂(3#发电机组)、新中医院等重点建设项目档案,与市计生局联合印发《中山市计划生育档案归档整理制度》。加强国有和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管理,先后对中山嘉明电力公司、中山盐业公司、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中山分公司进行业务指导;到小榄镇嘉丹婷日用品有限公司和华帝燃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调研,了解各民营企业在档案形成、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民营企业和镇属企业进行档案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
【档案收集整理】 加大对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的收集征集力度,依法做好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接收进馆工作,积极开展民间档案史料征集,丰富档案资源。2009年,共收集征集档案史料3817件(册、张),内容包括孙中山、郑观应、梁龙腾、李海鹰、潘再青等名人档案资料,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古籍、票据、契证、奖状等与中山相关的民间史料,本市重要活动档案等,新增名人档案全宗22个。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与中山广播电台合作采访61位中山历史事件知情人,并将采访内容制成音像光盘归档保存。接收各单位提交的属于政府公开信息的文件2329份,并上传档案信息网提供给公众查阅。通过现场拍摄、电视节目下载、网络采集等方式,收集各类重要活动的声像资料,其中现场拍摄90多次,形成归档照片950张,录音录像1152件。
全年共接收整理52家转制企业档案7万多卷(件),近三年来共接收整理66家转制企业档案11万多卷(件),基本完成转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做好对馆藏档案的杀虫消毒处理,对年代久远的珍贵档案资料做好托裱保护处理。重点做好孙中山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加工处理工作,以提高查阅利用效率,在电子档案馆著录孙中山文献目录1.09万条,上传全文1.02万篇,11卷《孙中山全集》和10册《中山墨宝》全部实现在电子档案馆内全文浏览;对孙中山文献检索中心的网页进行改版,在外网发布孙中山文献目录信息5000多条。
【专业档案管理】 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全年接收城建档案2.08万卷(册),照片档案623张,光盘4831张,接待档案查阅利用1819卷次。市国土房管档案馆全年接收档案30.08万卷,3.19万件,照片档案4403张,光(磁)盘155张(盘),接待档案查阅利用33.11万卷(件)次。
【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大电子档案馆推广应用,提高远程服务能力,建设覆盖广泛、内容丰富、检索方便、利用方便快捷的档案利用体系。在全市大部分直属机关和全部镇区开通使用电子档案馆的基础上,电子档案馆应用范围进一步延伸至市直单位二级机构的分局、馆、站、所等基层单位。所管理的档案除文书、会计等常见种类外,新增环保、社保、房地产、计生、信访、纪检、教学、工商登记、纪检案件、公证、交通、安全生产、婚姻登记等专业专门档案信息,专业专门档案占总记录数近50%,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电子文档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档案、地情信息网站升级改版,“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网站功能均得到提升,网站信息量及点击率均大为增加。对馆藏声像档案存储介质进行条码管理,将馆藏声像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转换,形成归档光盘1600多张,实现声像档案在线存储和播放,初步建成全市声像档案在线采集、存储、播放系统。
【档案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 发挥档案服务社会的作用,满足新形势下社会日益增长的档案服务需求,树立“服务先行”理念,提高服务能力,切实增强档案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2009年,完成1979年(含1979年)以前档案的开放鉴定工作,共开放全宗86个,档案2.61万件。全年共接待档案资料查阅利用1300余人次,查借阅档案和资料5300卷(件、册)。与中山广播电台合作开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山60件大事”专题报道,于9月1日至10月30日在中山广播电台播出。编辑出版《海棠花馆日志》、《档案资政参考》以及《市委书记、市长政务活动新闻报道汇编》等编研资料。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展览4次。 结合中山市“八大文化工程”建设,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人文化资源,推介本地历史与人文资源,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服务。年内,立项编纂《中山市人物志》,通过整理已出版的书籍资料和《中山市志(1979~2005)》的人物资料,共收集1205个人物的基本资料约50万字。协调和督促政府项目《孙眉传》的编写相关工作,完成《广东省志·文化艺术》卷“地方志章”中山市相关志稿的材料收集整理和编写。开展地情咨询服务,利用地方志成果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全年共为中山大学、中山市花卉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增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省政协经济委、团市委、中山商报、市委宣传部等20多个单位提供地情查询,并提供相关资料约10万字。
【中山市镇区档案馆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中山市加快镇区级档案馆建设步伐,探索出具有中山特色的镇区级档案工作管理模式。由市政府批准设立镇区档案馆,大力推动镇区档案馆建设,市财政部门给予启动资金,镇区建设馆库设施,市档案部门提供业务指导。黄圃镇档案馆成为中山市第一个镇级档案馆,档案馆馆库面积180平方米,设备配备达到标准,馆藏档案资料2.22万卷、2.45万件。黄圃镇各村(社区)、学校相应设立档案室,制定《黄圃镇档案馆制度》,档案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2009年7月28~29日,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议在中山市黄圃镇召开,中山市档案局在会上介绍镇区档案馆建设情况,会议向全省推广中山市镇区档案馆建设工作经验。本次会议,中山市黄圃、阜沙、三乡、坦洲等4个镇级档案馆正式揭牌开馆,省档案局确定中山市为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试点示范市(县)。
【编纂《中山市志(1979~2005)》】 《中山市志(1979~2005)》志稿合拢总纂、志稿评议与志书审查验收为方志的年度中心工作。年初,原方志办专设市志组负责市志工作。2月,市政府成立《中山市志(1979~2005)》审查委员会,由常务副市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市长郝一峰任副主任。3月,将志稿分送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省地方志专家、市志审议单位审改。4月24日,召开市志稿评议会,听取27位志稿点评人员的点评。7月,召开37位中山市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审稿会议,讨论修改志稿。9月,将初审稿分送12位市志审查委员会委员。11月16日,市政府召开市志初次审查验收会议,志稿通过市志初审验收。通过三次志稿审议会议,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全面修改志稿,进一步调整篇章结构,处理交叉重复内容,提高著述质量,彰显中山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
【编纂部门志、镇区志】 2009年,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地方志书审查验收的规定,制定部门志、镇区志审查验收制度,组建审查修改小组,全面加强部门志、镇区志的审查验收,推行部门志、镇区志的审查验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5月,成立由9人组成的修改小组,负责部门志、镇区志的审改工作。3月,市志办印发《关于加强我市镇区(村)志、部门志等地方志书审核出版工作的通知》,实行部门志和镇区志编修出版前的三审制度,规定修志单位开展志稿评议和初审,送市志办复审验收后,才可印刷出版。年内市志办修改或审查验收部门志、镇区志10部,包括《南朗镇志》、《中山市供销社志》、《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志》、《大涌镇志》、《板芙镇志》、《东升镇志》、《中山市检察志》、《三乡镇志》、《南区志》、《中山科学技术志》。其中,《中山科学技术志》(44万字)正式出版,成为中山市第二轮修志出版的第六部部门专业志。
【编纂出版《中山年鉴·2009》】 全市154个单位参与年鉴组稿工作,4月底收齐稿件,6月初完成统编。6月23日,召开审查验收会议,市委办、市委宣传部、中山军分区、市国家保密局、市法制局、市统计局、市档案局等单位参与审查验收。11月,《中山年鉴·2009》正式出版,并配置电子光盘,全书25篇、125章、1232个条目、56页彩页、101万字。《中山年鉴·2009》增加“特辑”篇幅,突出年度亮点和特色;增设【改革开放30年】专题条目,总结中山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改进装帧和版面设计,提高印刷档次。
【学术交流】 全年编印《中山档案》4期。11月17日,市档案学会召开换届选举会议和2009年学术年会,年会共收到档案学术论文18篇,入选广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的论文13篇,其中7篇论文获省档案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鼓励在职人员加入郑观应文化学会,深入开展郑观应研究。在职人员有5篇学术论文被收入有关孙中山和郑观应研究论文集,1篇入选省方志学术研讨会,1篇发表于《广东史志视窗》杂志。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展《中山市档案开放利用研究》专项课题研究,12月21日,该课题通过了由中国档案学会组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档案出版社和中国档案学会等国内档案学界著名专家学者的鉴定评审。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完成地方志课题调研项目《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第二轮修志质量》。(黄巧波 梁凤梅)
附:市档案局馆领导名录 局馆长:冯荣球
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名录 主 任:吴冉彬(8月止)冯荣球(9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