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事业(2006)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7 【成文日期】2006-12-04 【点击率】1526次


【简况】 2006年,全市地方志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编纂出版《中山年鉴(2006)》,第二轮新编地方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指导编纂出版了3部部门志和1部村志,《中山市志(1979~2005)》进入总纂阶段。


【编纂出版《中山年鉴(2006)》】 围绕市委、市政府2005年的工作重点,调整年鉴篇目,精简文字篇幅,增强政治彩页的宣传。根据新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在省系统内率先实行年鉴的审查制度,组织市委办、市委宣传部、档案局、保密局、军分区等部门对年鉴稿联合审查。于11月13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52万字。


【编修第二届新方志】 继续推动第二轮新方志编修工作。至年底,《中山市志(1979~2005)》的142个承修单位中有122个完成初稿,20个承修单位编写并修改初稿,市志修志工作全面转入志稿总纂阶段。
  加大政府投入,推动第二届修志工作顺利开展。2月,召开地方志工作座谈会,邀请50多个单位的地方志工作分管领导和主修人员参加,专题讨论和研究地方志工作。3月,市财政核拨专项经费30万元,缓解市志承修单位修志经费紧缺的困难,并追加核拨30万元补贴市财政全额供给单位编修出版部门志。加强修志指导,到小榄镇、南朗镇、三乡镇、国土局、水利局等20多个承修单位现场指导修改纲目,点评志稿,解答修志问题。
  加强审查验收镇区志和部门专业志,保证其编纂和出版质量。全年修改、审核刊行村志1部,部门志3部,其中《涌口村志》11万字,《中山市国土房管志》40万字,《中山市政协志》13万字,《工商行政管理志》21万字,合共85万字。4部志书以及上年刊行的《崖口村志》成为中山市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的首批成果。加强对镇区志和部门专业志志稿编写的指导与修改,推动服务镇区志和部门专业志编修出版,反复修改审验《中山市水利志》(45万字)、《小榄镇志》(110万字)、《五桂山镇志》(65万字)、《南朗镇志》(85万字)等。
  推进地方志工作法制化建设,宣传国务院于5月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在《中山政报》和《中山年鉴(2006)》中全文刊登条文,在12月20日举行的《中山年鉴(2007)》组稿工作会议上专题学习该条例,增强志鉴通讯员对地方志工作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认识,推动地方志工作。并以此为依据,筹备成立市志审查委员会,为2007年进行第二部市志的审查工作做准备。


【地情服务】 提供地情资料咨询服务,通过为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及社会各界提供可靠的地情资料,为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2006年,为市府办、市博物馆、市规划设计院、《中山商报》、海南省博物馆、贵州省清镇市志办、梅州市政协文体委、广西南宁市志办等单位或个人提供文字、图片资料,为《中国城市年鉴》撰写中山地情概况4000多字。全年为各级领导、来访嘉宾和市属单位赠送书籍800册。
  开展读志用志活动。利用丰富的地情资料优势,为各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持,参与市的有关文化宣传活动。主要有:参与中山广播电视台“我最喜爱的中山声音”评选活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香山文化座谈与研究活动;协助组织“孙中山民主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读书月活动;参与妇女儿童文物征集和《中山市中心城区地名规划》编制咨询工作。


【志鉴理论研究】 开展志鉴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接待河南省商丘市、省内阳江市和珠海市、深圳市龙岗区等修志部门交流志鉴业务。11月,提交5篇论文与珠海市、东莞市联合举办三市地方志理论研讨会。12月,与清远、东莞、惠州联合举行四市志鉴工作交流会。积极提升整体理论与实践水平,派员参加宁波大学广东省修志人员培训班、省情信息库学习班、省地方志书审查人员培训班。(梁凤梅)
 

附:2006年市地方志办公室主要领导名单

主 任:吴冉彬

副主任:赖建民

上一篇: 档案工作(2006)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中共党史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