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事业(200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9 【成文日期】2008-12-02 【点击率】1604次


【简况】 2008年,市方志办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情资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年内,编纂出版《中山年鉴(2008)》,按时高质量完成《广东改革开放纪事》中山市文稿的组写,指导、审核出版市内首部镇区志《中山市五桂山镇志》和《中山市旅游志》,统筹、协调完成《郑观应志》初稿组写工作。4月11日,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陈强到中山调研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落实情况。


【组写《广东改革开放纪事》文稿】 2008年,省委省政府组织编纂《广东改革开放纪事》,系统总结广东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宣传广东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山是该书的组稿单位之一,副市长郝一峰为该书编纂委员会委员。4月10日,市方志办召开全市146个单位组稿编写工作会议,组写该书中山市文稿。收集各单位送交材料50万字,向省报送大事纪略58条和大事记167条,共12万字。5月16日,中山市被省政府定为全省地级市的唯一代表在全省《广东改革开放纪事》组稿工作会议上介绍典型经验。该书约267万字,于2008年12月正式出版,中山有66条大事记和25条大事纪略被省直接录入书中,另有48条文稿分散录入省直部门文稿中综合使用,被录入稿件总量仅次于广州和深圳二市。文稿突出记写中山改革开放30年历程中的重点、亮点和重要经验、成果,尤其是中山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个适宜”和谐城市等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实践。


【编纂出版《中山年鉴(2008)》】 2007年12月24日,召开全市154个年鉴组稿单位工作会议,布置组稿工作任务。2008年2月29日和3月6日,分别召集新组稿单位和镇区年鉴通讯员,召开年鉴编写指导会议,提高年鉴的整体编写质量。12月完成印刷出版。全书92万字,共19篇、104章、71节,插页64张,照片198张,随文图79张,随书附有多媒体电子光盘,增录2007年市重要政事视频资料19条。2008年创新《中山年鉴》的编纂思路,调整完善结构,更突出全市发展特点。将“现代产业”、“农业·农村”、“城市建设管理”等章节上升为篇,改大篇为中篇;增设经济建设概况、政治建设概况、社会建设概况、生态文明建设概况和精神文明建设概况等内容;增加“特辑”篇幅,突显中山“三适宜”和谐城市建设的年度特点、亮点,特辑资料6.4万字;增加各部门“专题条目”的数量,突出部门特色;统计资料、附录增加收录《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7年中山市产品主营业务销售收入亿元及以上企业名单》等资料,反映中山市在2007年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成就和特色。采用纸质较好的环保纯质纸印刷,创新版面装帧,采用大16开和正16开2种版本。首次采用伟人孙中山手迹的“中山年鉴”4个字作封面书名字体。加大文稿评审力度,在送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宣传部、保密局、统计局、法制局、档案局等部门审阅的基础上,于10月9日召开编纂委员会部分委员评审稿会议,并将年鉴三校稿送委员审查验收,收集意见作进一步修改,提高年鉴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编修第二届新方志】 继续做好《中山市志(1979~2005)》的总纂、审查验收的前期工作。4月初,向市委办等23个单位分发评议志稿,根据评议意见修改、补充和完善志稿,组织重写《文化》和《人民生活》等篇章,重点补充志稿中重要的人和事等随文点和专题点的资料。
  加强对部门志书编纂工作的指导和审核,把好质量关。年初,审核出版《中山市旅游志》(33万字)及第二届修志中的首本镇区志《中山市五桂山镇志》(98万字)。年内,审改《中山市供销志》(35万字)、《中山市科技志》(44万字)、《大涌镇志》(90万字)、《三角镇志》(75万字)和《中山市委党校志》(17万字)。


【地情资料研究与服务】 发挥地方志部门地情研究和咨询服务的职能作用,及时为市领导提供市志、年鉴书籍及其电子光盘,为各级单位和社会人士及来宾提供地情资料的咨询和查阅服务。先后为黄圃党政办、中山广播电视台《梦回中山》摄制组、市委统战部、市财政局、省社科院中山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组、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山路》摄制组等单位或个人提供中山地情资料。


【中山地方志事业改革开放30年】 1985年4月,成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市方志办),负责全市地方志的组织、编纂、指导和协调等工作。至2008年,市方志办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建设重点,编纂出版地方志书和年鉴等系列地情书籍,为全市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及系列地情书籍,发挥地方志书的存史、资政、教育、宣传作用。一是编纂首部《中山市志》。1985年,全市开展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在部、委、办、局等市属单位成立编纂委员会或编纂小组、组织专人编写部门专业志的基础上,抽调超15人成立市志编辑部,编写首部《中山市志》。该志于1997年5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1997年获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社科著作类)特等奖,1999年获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01年,市方志办被评为广东省首届修志工作先进单位。二是编纂第二部市志——《中山市志(1979~2005)》。2002年8月,启动全市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首阶段为收集整理编写资料汇编,建立资料汇编验收制度,举办37期修志业务培训班,培训修志人员1600人次。至2004年底,全市136个承修单位全部完成资料汇编工作,共收集、整理修志资料2000万字。2005年,开始编写志稿,并将志书下限延至2005年。2007年进入志稿总纂阶段,聘请省方志专家审改市志,2008年再组织开展23个单位的点评人员评议志稿,听取各专业人士和熟悉地情者的意见,保证志书记述的全面、客观、系统,确保志稿质量。三是编纂部门志、镇区志和村(居)志及其他地情书。1985~2001年第一轮修志期间,共编纂出版和刊行35部部门专业志、镇区志等地情书籍,约793万字。2002~2008年第二轮修志期间,规划出版22部镇区志和13部部门志,在全部镇区启动编修镇区志工作,2008年初出版首部镇区志《五桂山镇志》(98万字),《南朗镇志》、《小榄镇志》、《大涌镇志》、《三角镇志》等进入送审查验收阶段。加强指导编纂和审改部门志,由2006年3月起出版《中山市国土志》(40万字)、《中山市政协志》(13万字)、《中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志》(21万字)、《中山市水利志》(45万字)、《中山市旅游志》(33万字)和《中山市科技志》(44万字)等部门志,2008年市公安局、市委党校、市供销合作社等单位编纂的志书进入审改程序。鼓励有条件的村或居委会编修出版村(居)志,其中南朗镇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编纂的《崖口村志》(20万字)和《涌口村志》(11万字)成为中山首批村志。2002年,联合澳门、珠海2个原属香山辖境城市在三地分别举行纪念香山设县850年学术座谈会,并联合编纂《香山设县850年》纪念文集,开大香山区域文化探索的先河,文集获2003~2004年度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四是编纂《中山年鉴》。1997年,创办《中山年鉴》,记述时限为1991~1997年,于1998年11月出版发行,获1998年度中山市精神产品(社科著作类)特等奖和广东省地方综合年鉴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起,按年度出版年鉴,至2008年共编纂出版11部《中山年鉴》,累计824万字,每年约140个单位共200人参加编写,其中《中山年鉴》1999年刊和2000年刊均获1999~2000年度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三等奖,2001年刊获2001~2002年度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三等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刊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一等奖,2004年刊获2003~2004年度中山市宣传文化精品一等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在省内地方志系统率先制作第一张地方综合年鉴多媒体电子光盘,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在中山召开地方综合年鉴工作现场会,总结中山探索地情读物新载体的经验。至2008年,共出版年鉴多媒体电子光盘7张,构建中山地情信息库,适应地情信息化的要求。五是探索制作中山地情电子光盘。1999年,出版省内首张地方综合志书电子光盘《中山百科》,收录7种共90卷的明清时期《香山县志》、新编《中山市志》、中山方言和民歌及首轮修志编纂的26部镇区和部门志,约1200万字;光盘首次对中山现存全部旧志共280万字进行繁体字简体化和数据化整理,并提供任意检索功能,提高对志书长文本的检索速度、查准率和查全率,开发利用庞大的地情资源。六是主持编纂首部名人专志《孙中山志》。联合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立项编纂省内首部名人专志《广东省志·孙中山志》(104万字),探索名人专志的编纂体例,在传统的记写传主大事记、生平、思想、著述及其亲属的基础上,增设相关人物、纪念地与纪念品、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等篇章,丰富人物志的内涵。该志于2001年7月立项,2004年完成编纂并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获评为全省第一轮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市方志办挖掘整理孙中山原版历史照片530幅及其他图片资料共1270幅,于2004年12月结集出版《孙中山图典》,构成伟人孙中山志书系列。
  参与志鉴培训和学术交流。自2002年起,每年与清远、东莞、惠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举行志鉴工作交流会。先后与海南省、商丘市、温州市、乐山市、广州市、深圳市、江门市、阳江市等修志部门开展志鉴学术交流。市方志办主任吴冉彬被省志办指定在2005年全省志稿点评学习班和2006年全省地方志书审查人员培训班大会作专题发言,先后应邀到佛山市、云浮市、汕尾市、江门市、韶关市、珠海市香洲区等地举办的志鉴编写培训班或志稿评议会讲课和点评发言。
  开展地情和志鉴理论研究。吴冉彬于2000年1月为《中山日报》撰写地情史料《名人城市的文明历程》,撰写论文《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中的作用》被选作在地方志与文化大省建设研讨会发言并入刊2003年《广东史志》广东省地方志与文化大省建设研讨专刊,论文《强化志书资料汇编工作的做法与体会》入刊2004年《广东史志视窗》第二期。赖建民撰写论文《谈地方志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地位与作用》刊于2003《广东史志》广东省地方志与文化大省建设研讨专刊,论文《志稿常见毛病例析》入刊2006年《广东史志视窗》。2006年11月,与珠海市、东莞市联合举办三市地方志理论研讨会,提交论文5篇。吴冉彬于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首届修志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地方志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中山市先进生产(工作)者。
  开展地情调研与咨询服务。每年接访市内外各级机关团体和社会各界查询中山地情资料约100人次,参与市属部门开展的中山地情宣传活动,为国家、省、市上级机关撰写中山地情资料。1998年起,创建中山市地情资料网,定期更新上载地情信息,为社会提供数字化、网络化的地情资料。(市方志办)


附:2008年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名单

  主 任:吴冉彬

  副主任:赖建民

上一篇: 档案事业(200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孙中山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