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5 【点击率】2033次 | |||
【住宅小区规划】 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总结了柏苑新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在紧靠柏苑新村的东侧建成了松苑、竹苑2个小区。松苑新村从1989年11月开始建设,至1991年8月建成,共投资 9000万元,占地面积11公顷,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容积率 1.5,共有建筑物 161幢,住户1416户,居住人口4420人。松苑新村的规划建设有以下特点:整个新村突出了一个中心,改变了柏苑新村采用的组团式结构;是全市第一个规划基建时就配备了燃气管道的小区;住宅有后阳台形式,无后阳台功能。竹苑新村从1991年9月动工兴建,至1994年9月竣工,总投资3亿元,占用地面积24.23公顷,总建筑面积41.5万平方米,容积率1.47,共有住户2495户。竹苑新村规划上的特点是多层住宅与别墅混合,设置了室外停车场和公共停车房等。柏苑、松苑、竹苑等小区的相继建成,对中山市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市城区重心东移,缓解了旧城区的压力,为旧城改造创造了条件。1994年至1995年,规划建设了东明花园,该小区位于市区北部,总用地面积18.82公顷,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容积率1.46,共有住户1562户。东明花园规划上有以下特点:空间及环境设计考究,全部建筑底层架空,提供了较多的活动空间,形成室内外融通的环境空间;配套设施更加齐全,增加了一批社区活动与健康体育活动设施,如棋类室、书亭、托婴室、健身室、乒乓球室等,而商业设施则全部布置在小区外围,减少了对居住区的干扰;环境更加优雅,绿化手法有别于其他小区,规划建设有文化休息绿地、儿童游戏绿地、运动绿地和一般的宅间绿地;充分考虑了机动车停放场地问题,底层的架空为机动车停放提供了充足的室内场地。市民入住后,感觉更加方便、舒适。1997年,组织了桃苑小区规划建筑设计招投标工作,市建筑设计院中标,该小区总用地面积791.7亩,实际规划面积516.45亩,位于竹苑新村东侧、紫马岭公园北侧。此次招标的最大特点是向全国的规划设计单位公开招标,并把参选方案公开展出,征集市民意见。桃苑小区是中山市小区规划建设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跨世纪、上台阶的住宅小区,现已列入建设部第五批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 【中山火炬开发区规划】 中山火炬开发区是中山市中心城区东部副中心,辖区内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张家边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0年3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新建区5.3平方公里,政策区 9.8平方公里;1993年5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中山港分区规划,同年12月完成;在此基础上,1995年10月,由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中山火炬开发区西片区(高科技片)分区规划。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于1994年4月经国家科委等部门批准成立,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1994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该基地规划,1997年完成。基地规划面积13.4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以南北向主干道为主轴线,主轴线与小隐河将全区分为西部综合性组团、中部行政管理及教育科研组团、东部工业区组团等3个功能分区。 【对外“一个窗口”办公制度】 1996年6月17日起,全局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办公制度,这是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便民利民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一个窗口”对外办公是指业务中主要的15项(其中包括建设用地选址、建设用地审查、申办规划设计要点、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审查、报建等)实行统一的收发管理,统一收案,统一发件,设置“一个窗口”服务台对外接待群众。一般情况下,群众到市规划局办事,只需把案件送进“窗口”,按照市规划局承诺的批复日期,到期就可以从“窗口”取回批复文件,办完申报的项目,基本达到利哦民、服务优质、办事高效、廉政监督的效果。据统计,至1997年12月31日,“窗口”受理各类案件4408宗,批复案件3805宗,批复率86.32%,按期批复案件3115宗,超期案件690宗,依时批复率达81.87%。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办公后,优化了局内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组合,明确了分工和职责,“窗口”服务台负责收发工作,各科室负责业务审理,既保证了群众到市规划局办事有人接待,又保证了局内各科室的正常办案时间;简化和理顺了局内的办事程序,变群众的“来回奔跑”为局内的流水作业,还协调了各科室工作关系,使业务运作更趋畅顺;建立了办事承诺制度,群众把案件送到“窗口”后,“窗口”随即开给注明回取案件批复日期的收案回执,向群众作了办事承诺,也明确了各科室的办案时间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办事效率;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为人民服务观念和公仆意识,改进了工作作风,增强了廉洁自律和反腐拒变的能力,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山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于1996年由市地理信息系统中心研制开发,1997年7月投入运行,同年11月通过了省科委主持的省级技术鉴定。该系统是一个利用GIS技术,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支持,以市规划局的规划成果、管理业务为信息来源,实现全局各部门联网运行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信息录入、贮存、查询、更新、统计、输出、辅助分析及办公自动化等功能;采用美国INTERGRA公司的软件MGE作为开发平台,共包含10个子系统:窗口用户查询子系统、窗口业务管理子系统、报建管理子系统、财务核算子系统、监督管理子系统、测绘管理子系统、市政规划管理子系统、规划用地管理子系统、技术科办案子系统、局长查询子系统等。该系统覆盖了市规划局各项业务工作的各个层面,提高了规划管理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实现了规划管理的办公自动化,使全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向了定量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线普查】 按照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测量计划,市地理信息中心在市规划局的领导和各地下管线权属部门的配合下,1996年6月开始至1997年底,完成了中心城区全部地下管线测量工作。整个工作分为两期。第一期为西区,面积5平方公里,于1997年1月提交了全部成果资料和计算机数据,成果经野外检测、室内审查和对怀疑的地段进行开挖验证,表明质量可靠、精度高,于1997年3月通过了由规划局、管线权属单位组成的验收组验收。第二期管线测量于1997年3月开始进入现场,经野外调查、探测、测量和室内数据处理,主体工作于10月底全部完成,共完成主体测量面积25平方公里,几乎囊括了中心城区的集中建成区,在主体测量范围外围,沿主要公路干线测量了全部综合管线。一、二期测量的管线总长度1300多公里,涉及1:500综合管线图450张,专业管线图2500多张,涉及的管线种类有:给水DN≥100,排水、污水管DN≥200,雨水管DN≥300,雨污合流管DN≥300,电力≥380伏特,电信(市话、长话)、煤气、有线电视、交通信号灯电缆等7种市政公用管线。管线测量利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管线探测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查清了管线的地下空间的分布,所提交的成果具有信息量大、精度高、图表规范、实用性强等优点,基本满足了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网维护改造的要求,为中山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规划“一张图”电脑管理】 针对全市各单项规划之间孤立、片面,甚至存在一定矛盾,影响了规划实施的问题,1996年5月,市规划局开展了中心城区规划“一张图”汇总工作,并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用以指导规划建设日常管理的工作用图。 电脑“一张图”工作以中心城区交通规划为基础,并对中心城区风景名胜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汇总,运用计算机技术,把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后,进行整理、编辑、校对,把大量规划信息分层次进行汇总,初步形成“一张图”。同年11月,制订了《试行“一张图”管理工作的暂行办法》,并从12月1日起试行了“一张图”规划电脑管理,初步实现中心城区用地选址、审批、规划设计要点、报建等业务的“一张图”电脑管理,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实现了行政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手段相结合。1997年,继续对“一张图”进行完善,一方面对各项市政规划、地下管线信息进行汇总,另一方面继续完善了中心城区用地规划的汇总,完成了西区、彩虹、旧城区、城东、紫马岭南片、东河北片、中山港西片、窈窕等10个片区80多平方公里的道路与用地汇总,并输入电脑,形成规划汇总图。1997年9月,电脑“一张图”工作基本完成。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阮金华(1992.9~1996.4) 叶富强(1996.4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