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5 【点击率】2033次


【简况】 中山市规划局成立于1992年6月,为二级局,归市建委领导。1996年4月升为一级局,是全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建设规划管理工作。之后相继成立与健全了市地理信息系统中心、市规划设计院、市规划监察队、市城建档案馆、市测量钻探队、市规划咨询所、火炬开发区规划分局等规划管理机构。至1997年,有各类规划管理人员141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134人,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的48人,初级职称的5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3人,大学本科学历67人,大学专科学历34人,中专学历9人。
  规划局成立以后,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建设文明富庶的现代化花园式城市的奋斗目标,高起点全面编制与修编了各项规划。完成了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的修编工作。完成了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心城区交通系统规划、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规划、岐江一河两岸规划、翠亨—五桂山风景名胜区规划、长江水库风景旅游区分区规划、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分区规划等20多项专项规划,完成了西区、彩虹、旧城区、城东、紫马岭南片、长江水上乐园、城南、东河北片、中山港西片、窈窕等10个片区80多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各镇区总体规划与管理区规划等。90年代前期,按照市政府“控制旧区,建设新区;建好新区,改造旧区”的部署,集中规划建设了以兴中道为轴线包含松苑新村、竹苑新村、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等的新城区,使新城区形成了规模,并使城区重心东移,缓解了旧城区的压力。1995年底开始,在总结新区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部署了旧城区改造,编制并实施了旧城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规划、岐江一河两岸规划,进一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与文化品味,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进入了城市设计阶段。
  1992年8月,及时总结了柏苑新村等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制订了《中山市房地产开发区规划建设要点》,将一些成熟的指标和做法用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标准,用以指导全市规划建设,从而使全市城市建设在房地产高潮中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市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管理规章,如《中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规定》、《批转市规划局关于中山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招牌及宣传栏(牌)管理意见的通知》、《中山市室外装修管理规定》等,初步形成了覆盖面较广、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性行政规章体系,强化了查处违章建筑、广告招牌及防盗网的力度,依法处理违章建筑,城市规划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城市规划管理引入计算机技术,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市地理信息系统、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电脑“一张图”汇总工作,实现了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性。
  在改进工作作风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设立了“局长接待群众日”制度,实行了便民利民的对外“一个窗口”办公制度。
  7年来,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94年11月获得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达标竞赛“南粤杯”;1995年10月,市规划局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4月,省建委在中山市召开全省城市规划局长会议,总结推广中山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经验,8月,省政府研究室《决策参考》第12期专门印发了《中山市城市规划工作的调查报告》,指出:“近十年,中山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搞得很出色,被誉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山市的经验,既有超前发展的战略眼光,又从实际出发,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文)的要求,是我省20年基本实现城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府对城市总体规划非常重视,于1992年8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为中山市作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部修编工作于1993年3月结束。1993年8月,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决议;1993年10月,省建委组织了有关部门的专家组进行了评议;1994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准了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粤府函[1994]259号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1992~2010年,对全市的功能布局、绿化体系、给排水、供电、通信等作出了系统的规划和布局。根据总体规划,中山市的城市性质是:我国南方对外开放与对内辐射并重的现代化、具有纪念意义的国际名人城市。规划到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50万人,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城镇布局方面,规划全市发展成为适度集中的城乡一体化城市。中心城区布局采用带状组团式结构,充分利用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高压走廊沿线等绿化带的间隔作用,形成五大功能区。中心区与各镇协调发展,形成中心城区、北部城市群、南部城市群。规划提出兴建广珠高速公路与中江高速公路,在横门建设深水港即中山新港,并从广珠铁路新会站引支线至中山新港等战略构想。
 

【住宅小区规划】 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总结了柏苑新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在紧靠柏苑新村的东侧建成了松苑、竹苑2个小区。松苑新村从1989年11月开始建设,至1991年8月建成,共投资 9000万元,占地面积11公顷,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容积率 1.5,共有建筑物 161幢,住户1416户,居住人口4420人。松苑新村的规划建设有以下特点:整个新村突出了一个中心,改变了柏苑新村采用的组团式结构;是全市第一个规划基建时就配备了燃气管道的小区;住宅有后阳台形式,无后阳台功能。竹苑新村从1991年9月动工兴建,至1994年9月竣工,总投资3亿元,占用地面积24.23公顷,总建筑面积41.5万平方米,容积率1.47,共有住户2495户。竹苑新村规划上的特点是多层住宅与别墅混合,设置了室外停车场和公共停车房等。柏苑、松苑、竹苑等小区的相继建成,对中山市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市城区重心东移,缓解了旧城区的压力,为旧城改造创造了条件。1994年至1995年,规划建设了东明花园,该小区位于市区北部,总用地面积18.82公顷,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容积率1.46,共有住户1562户。东明花园规划上有以下特点:空间及环境设计考究,全部建筑底层架空,提供了较多的活动空间,形成室内外融通的环境空间;配套设施更加齐全,增加了一批社区活动与健康体育活动设施,如棋类室、书亭、托婴室、健身室、乒乓球室等,而商业设施则全部布置在小区外围,减少了对居住区的干扰;环境更加优雅,绿化手法有别于其他小区,规划建设有文化休息绿地、儿童游戏绿地、运动绿地和一般的宅间绿地;充分考虑了机动车停放场地问题,底层的架空为机动车停放提供了充足的室内场地。市民入住后,感觉更加方便、舒适。1997年,组织了桃苑小区规划建筑设计招投标工作,市建筑设计院中标,该小区总用地面积791.7亩,实际规划面积516.45亩,位于竹苑新村东侧、紫马岭公园北侧。此次招标的最大特点是向全国的规划设计单位公开招标,并把参选方案公开展出,征集市民意见。桃苑小区是中山市小区规划建设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跨世纪、上台阶的住宅小区,现已列入建设部第五批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
 

【中山火炬开发区规划】 中山火炬开发区是中山市中心城区东部副中心,辖区内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张家边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0年3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新建区5.3平方公里,政策区 9.8平方公里;1993年5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中山港分区规划,同年12月完成;在此基础上,1995年10月,由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中山火炬开发区西片区(高科技片)分区规划。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于1994年4月经国家科委等部门批准成立,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1994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该基地规划,1997年完成。基地规划面积13.4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以南北向主干道为主轴线,主轴线与小隐河将全区分为西部综合性组团、中部行政管理及教育科研组团、东部工业区组团等3个功能分区。
  1995年9月,市规划局火炬开发区分局成立。分局成立后,加强了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强了测量工作,完善了基础技术资料;3年来共完成地形图测量和计算机数字化图共49.2平方公里,投入测量方面的资金约215.2万元。加快了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西片区(高科技片)分区规划、国家健康产业基地规划、张家边分区规划、张家边旧城区改造修建性规划、窈窕管理区规划、沙边管理区规划等。投入了大量资金,实现了规划、建委、国土、城建和房产等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实现了“对外一个窗口服务,对内一条龙管理”的窗口式办公模式,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促进了投资环境的改善。

 
【村镇规划】 在《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1993~1996年间,24个镇全部完成了新一轮的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1994年底召开的市委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要求全市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强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在省内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为此,市规划局实行了城乡规划统一管理,将各业务科室的职能延伸到乡镇,并明确划分了市和各镇的规划管理权限,做到各司其职。各镇对规划工作也非常重视,全市有13个镇设立了镇规划办,专门负责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在村镇规划建设中涌现了不少典型,如小榄镇成为建设部和省建委的规划试点单位,获得了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达标奖“岭南杯”,小榄镇总体规划获得了广东省城镇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三乡雅居乐花园二期规划获得广东省城镇优秀规划设计表扬奖,平东管理区获得广东省管理区规划与实施评比先进奖,高沙管理区获广东省管理区规划与实施评比表扬奖。
 

【对外“一个窗口”办公制度】 1996年6月17日起,全局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办公制度,这是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便民利民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一个窗口”对外办公是指业务中主要的15项(其中包括建设用地选址、建设用地审查、申办规划设计要点、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审查、报建等)实行统一的收发管理,统一收案,统一发件,设置“一个窗口”服务台对外接待群众。一般情况下,群众到市规划局办事,只需把案件送进“窗口”,按照市规划局承诺的批复日期,到期就可以从“窗口”取回批复文件,办完申报的项目,基本达到利哦民、服务优质、办事高效、廉政监督的效果。据统计,至1997年12月31日,“窗口”受理各类案件4408宗,批复案件3805宗,批复率86.32%,按期批复案件3115宗,超期案件690宗,依时批复率达81.87%。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办公后,优化了局内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组合,明确了分工和职责,“窗口”服务台负责收发工作,各科室负责业务审理,既保证了群众到市规划局办事有人接待,又保证了局内各科室的正常办案时间;简化和理顺了局内的办事程序,变群众的“来回奔跑”为局内的流水作业,还协调了各科室工作关系,使业务运作更趋畅顺;建立了办事承诺制度,群众把案件送到“窗口”后,“窗口”随即开给注明回取案件批复日期的收案回执,向群众作了办事承诺,也明确了各科室的办案时间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办事效率;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为人民服务观念和公仆意识,改进了工作作风,增强了廉洁自律和反腐拒变的能力,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山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于1996年由市地理信息系统中心研制开发,1997年7月投入运行,同年11月通过了省科委主持的省级技术鉴定。该系统是一个利用GIS技术,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支持,以市规划局的规划成果、管理业务为信息来源,实现全局各部门联网运行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信息录入、贮存、查询、更新、统计、输出、辅助分析及办公自动化等功能;采用美国INTERGRA公司的软件MGE作为开发平台,共包含10个子系统:窗口用户查询子系统、窗口业务管理子系统、报建管理子系统、财务核算子系统、监督管理子系统、测绘管理子系统、市政规划管理子系统、规划用地管理子系统、技术科办案子系统、局长查询子系统等。该系统覆盖了市规划局各项业务工作的各个层面,提高了规划管理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实现了规划管理的办公自动化,使全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向了定量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线普查】 按照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测量计划,市地理信息中心在市规划局的领导和各地下管线权属部门的配合下,1996年6月开始至1997年底,完成了中心城区全部地下管线测量工作。整个工作分为两期。第一期为西区,面积5平方公里,于1997年1月提交了全部成果资料和计算机数据,成果经野外检测、室内审查和对怀疑的地段进行开挖验证,表明质量可靠、精度高,于1997年3月通过了由规划局、管线权属单位组成的验收组验收。第二期管线测量于1997年3月开始进入现场,经野外调查、探测、测量和室内数据处理,主体工作于10月底全部完成,共完成主体测量面积25平方公里,几乎囊括了中心城区的集中建成区,在主体测量范围外围,沿主要公路干线测量了全部综合管线。一、二期测量的管线总长度1300多公里,涉及1:500综合管线图450张,专业管线图2500多张,涉及的管线种类有:给水DN≥100,排水、污水管DN≥200,雨水管DN≥300,雨污合流管DN≥300,电力≥380伏特,电信(市话、长话)、煤气、有线电视、交通信号灯电缆等7种市政公用管线。管线测量利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管线探测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查清了管线的地下空间的分布,所提交的成果具有信息量大、精度高、图表规范、实用性强等优点,基本满足了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网维护改造的要求,为中山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规划“一张图”电脑管理】 针对全市各单项规划之间孤立、片面,甚至存在一定矛盾,影响了规划实施的问题,1996年5月,市规划局开展了中心城区规划“一张图”汇总工作,并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用以指导规划建设日常管理的工作用图。 电脑“一张图”工作以中心城区交通规划为基础,并对中心城区风景名胜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汇总,运用计算机技术,把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后,进行整理、编辑、校对,把大量规划信息分层次进行汇总,初步形成“一张图”。同年11月,制订了《试行“一张图”管理工作的暂行办法》,并从12月1日起试行了“一张图”规划电脑管理,初步实现中心城区用地选址、审批、规划设计要点、报建等业务的“一张图”电脑管理,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实现了行政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手段相结合。1997年,继续对“一张图”进行完善,一方面对各项市政规划、地下管线信息进行汇总,另一方面继续完善了中心城区用地规划的汇总,完成了西区、彩虹、旧城区、城东、紫马岭南片、东河北片、中山港西片、窈窕等10个片区80多平方公里的道路与用地汇总,并输入电脑,形成规划汇总图。1997年9月,电脑“一张图”工作基本完成。

 
【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规划】 孙文西路是旧城区的中心道路,呈东西走向,长约450米,宽约9米(不含骑楼),是全市最具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的街道,是中山市一笔宝贵的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遗产。其两旁的建筑以建于清末民初居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混合体,建筑学称之为“南洋风建筑”。为保护和开发旧城区,再造其优势,1995年底,市政府委托市规划设计院和上海同济大学联合编制《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规划》,该规划于1996年完成。其指导思想是以保护恢复历史文化遗产为主,改造开发为辅,振兴旧城区经济,继承和发展城市文化,从而达到带动旅游、招商引资等目的。该规划采取“一街两轴”的布局结构,划分为绝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恢复在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与文化旅游价值的建筑,拓宽、连通、取直及开辟一些道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1997年7月,组织了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首期(凤鸣路至大庙下)146米修缮方案招标,中山市规划设计院的方案一举中标,并作为项目总承包组织实施该项工程。1997年8月20日,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首期修缮工程动工,投资近600万元。修缮工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拓展了步行道空间,在此空间上配以绿化、座椅等作为行人停留点。其次在建筑立面修缮方面,对历史遗迹如福寿堂、天妃庙等完全保留,适当予以突出;对于建筑比较破损,但仍有南洋建筑特色的,在不改变结构的前提下修缮;对于已改建过的建筑立面考虑修改,同时采用重复的设计手法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再者,建筑立面色彩搭配以暖色为主调,骑楼地面铺饰仿石头广场砖;对广告招牌、灯饰则作统一协调处理。 (龚文中)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阮金华(1992.9~1996.4)

        叶富强(1996.4起)

上一篇: 无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城市规划(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