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5》 【成文日期】2014-12-31 【点击率】1380次 | |||
【海事管理概况】 2014年,中山市辖区船舶进出港163634艘次,货物吞吐量7724.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34.6万标准箱,分别比上年增长17.8%、15.7%和2.0%;港澳航线客运量120.3万人次,下降2.9%。全年共接收有效报警56次,水上遇险人员161人,遇险船舶22艘,组织搜救行动14次,救助人员153人,救助船舶20艘。中山海事局共实施行政处罚856件、罚款金额421.32万元,实施船员违法记分363人次、1613分,分别增长25.5%、18.6%、22.6%和34.3%。全年没有发生重大执法过错或错案、因海事管理责任导致败诉的行政诉讼或复议的案件。中山海事局驻火炬区沿江东一路16号。
【港珠澳大桥大型构件运输护航】 2014年,中山海事局制定《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大型构件水上运输作业监管工作程序》和《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山基地大型构件运输清道护航工作岗位设置及职责》,明晰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编制《护航工作指引》,强化护航人员培训,确保“一站式”服务有序开展。通过科学调配现场监管力量,合理调整构件运输出港计划,强化护航保障,实现全年312航次的水上运输安全。全年参与港珠澳大桥大型构件运输护航人员6240人次,累计护航2250小时,护航总里程9807海里,实现全年“零事故、零污染、零伤亡”。
【海事宣传与服务】 2014年,中山海事局在火炬开发区会展中心承办第二届中国(中山)航运博览会,举行《中山市水上安全应急手册》编印工作及首发仪式,开展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码头工作;举办“关注水上安全,平安伴我成长”征文大赛,培养学生水上交通安全意识,促使水上交通安全从小抓起、从小做起。配合税务管理部门做好船舶车船税征收审核把关,开展最低安全配员证书换发,主动申请授权开展海船船员信息采集,便利行政相对人。组织承办中山市2014年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培训,对渡口渡船经营人、安全管理人员、渡工进行综合培训,提升渡运安全管理水平。
【船舶污染源头治理】 2014年,中山市首批“移动式”集装箱水上防污应急设备库交付辖区航运企业使用,该举措在省内属创新之举。移动设备库设计为40尺集装箱,内装有浮式PVC塑料围油栏、吸油毡、吸油拖栏等一批溢油围控应急设备设施。中山海事局根据中山水域实际以及水上防污染硬件布点需求,把移动式设备库分别布点在辖区集装箱码头,用于快速围控水上溢油和危险化学品泄漏,可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快速围控和处置,提升应急反应能力。组织辖区港口、码头、航运企业、船舶修造企业、船舶污染清除单位,举办中山市首次水上溢油应急(操作级)培训,通过系统教授溢油应急物资使用和管理知识,进行溢油应急设备使用实操,提高辖区水上应急防控能力和水平。开展易流态固体散货运输船随船调研,制定易流态固体散装货物运输监管指引,为内河易流态固体散装货物运输分类管理提供案例支持。
【海事源头管理】 2014年,中山海事局筛选出辖区十大危险源,明确辖区十大监管对象并制定防范措施,提高对水上安全监管风险的可控度。开展“春雷”行动、“打非治违”、珠江口船舶船员业务协同专项整治行动,排查隐患。联合渔政、安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查船”、商渔船碰撞“联防联治”专项行动,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完善危险天气联动预警机制。强化通航安全评估的技术性审查作用,规范靠泊船舶作业秩序,消除辖区沙石船舶装卸作业安全隐患。加强桥区水域安全监管,推进“桥卫士”项目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桥梁安全隐患问题。承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液化天然气动力船及加气趸船技术法规评估审定工作,开展国内首个《内河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法定检验暂行规定》适用性评估。7月11日,中山市在黄圃镇中糖渡口水域举行中山市2014年渡口渡船应急救援演习。演习由市政府主办,黄圃镇政府、中山海事局、市交通运输局及市交通战备办公室联合承办,共有21个单位约200人、15艘船艇参加。
【“澳门—中山游艇自由行”项目】 2014年,中山海事局成立游艇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和研学组,率先开展粤澳两地游艇海事管理现行政策研究,编写内地与澳门在游艇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比对分析材料,开展《中山市游艇安全管理办法》 《中山—澳门游艇自由行推荐航路及航行指南》 《游艇驾驶员航行须知》等专题研究,5人进入广东海事局游艇俱乐部管理制度标准课题组,翻译《英国游艇码头协会操作守则》,编制游艇法律法规电子书、编写《游艇海事业务办事指南》。中山海事局作为中山市粤澳游艇自由行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多次参与对外沟通协商,为项目优化提供专业建议。4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局长陈爱平到中山调研游艇自由行试点项目,鼓励中山先行先试,促进粤澳合作和水上协同管理。中山海事局促成广东海事局和澳门海事与水务局的多次研究磋商,为广东海事局正式纳入粤澳合作框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粤澳游艇自由行成为粤澳合作的重点突破项目发挥作用。
【“8·1”渡船风灾翻沉事故】 2014年8月1日19点25分左右,“粤中山渡0463”船从中山市小榄水道沥心渡口阜沙码头开往东升码头,航行途中遭遇突发性强雷雨大风,19时30分许,在东升码头附近水域倾覆。事故发生时,渡船上有16人,造成16人落水,10人获救,6人死亡。事故发生后,中山海事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协调公安、消防、边防等职能部门及社会船舶,集中力量开展协同搜救。配合市委、市政府加大水上搜救搜寻力度,协助广东海事局做好事故原因分析、调查处理,开展全市渡口渡船海事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提交渡口渡船安全隐患报告,开展全市范围内的“保渡运、保安全”专项行动;并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传闻。
【“保渡运、保安全”专项行动】 2014年10月,全市渡口开展为期3个月的“保渡运、保安全”专项行动,中山海事局牵头制定《渡口渡船首航尾航报告制度》等管理制度,落实《内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规定》,规范渡运行为。检查10个涉渡镇区的23道渡口以及所属的36艘渡船,共对14艘缺陷渡船实施安全检查滞留措施,发出《渡口渡船限期整改通知书》等21份。市政府召开“保渡行动”推进会,明确要求涉渡镇区加大渡运安全管理人员、配套基础设施、渡船维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每个渡口设置2名专职签单员、配套建设2套岗亭和闸门,并严格执行渡船签单发航制度。12月15日,“保渡运、保安全”现场检查阶段完结,17道渡口按要求配置安全管理员,落实与执行渡船首航尾航报告制度和渡船签单发航制度。
【“智慧海事”一期工程】 2014年,中山海事局实施“智慧海事”一期工程,《中山市“智慧海事”一期建设方案》通过专家集中讨论评审。前期建设涵盖应急能力建设规划、游艇操作人员培训考试中心建设、空间规划等多领域。推动桥区水域智能监管,开展桥梁防碰撞视频监控及超高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辖区基础数据库,为货物监管系统、智能渡口识别系统、移动办公平台的开发提供支撑。智慧海事建设项目获市政府支持和批示,明确将“中山海事局智慧海事现代治理监管平台”纳入“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由市财政负责建设资金。开发“船畅中山”公共微信服务平台,为进出港船舶提供信息报告、业务办理和咨询服务。
【海事文化建设】 2014年,中山海事局打造“船畅中山”海事文化品牌,建设以“一墙一廊一曲”为中心内容的第一期文化工程,推动海事文化建设。“一墙”指以围墙形式设置、记述中山航运、海事管理发展的海事文化墙;“一廊”指在局机关办公楼各楼层布置展览以中山海洋、海事文化内容为主的“船畅中山”文化走廊;“一曲”指由中山海事局干部职工填词、演唱、拍摄的歌曲《海之情》。文化建设成效显著,10月,中山海事局获广东海事局命名为“广东海事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