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6》 【成文日期】2015-12-31 【点击率】1978次 | |||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概况】 2015年,中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围绕“强监管、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工作思路,开展“四品一械”(指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全年全市共有食品生产企业518家、食品流通企业5.15万家、餐饮服务单位1.65万家、药品生产企业36家、药品批发经营企业33家、药品零售企业2629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4家、批发经营企业200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6家、经营企业3000多家,化妆品生产企业61家、经营企业5000多家。5月,中山市在2014年度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得分95.45分,全省排名第二,考核结果获评“优秀”等次。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驻石岐区梅基街27号。
【食品安全监管】 2015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生产环节开展食用植物油、豆制品、蜂蜜产品、糖果和巧克力、白酒小作坊和散装白酒生产经营、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休闲食品、配制酒等多个专项监督检查,约谈企业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共检查企业688家次,责令整改323家次,督促整改落实率100%。1月在市场环节推进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追溯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相关企业加入率100%,企业数据上报率99.17%;推进创建35个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市场;检查食品经营者15038户次,检查农贸市场、批发市场2658个次。在餐饮环节开展春秋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开展餐饮单位量化升级灭“C”(C级餐饮单位)行动,至年底全市A级餐饮单位137家,B级餐饮单位5257家,占比36.48%,比上年增加8.91%;开展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和示范创建工作,全市累计有“明厨亮灶”餐饮服务单位1221家,保障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等25宗重大活动173餐次食品安全。
【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监管】 2015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药品生产环节,核查制剂品种82个,完成抽检制剂室5家、洁净室200间,指导22家生产企业37条生产线取得新版GMP(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8家企业8条生产线通过新版GMP认证现场检查。加强药品流通环节中药品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管,开展GSP(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跟踪检查、飞行检查、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专项检查、民营医疗机构使用药品专项检查、药品零售连锁经营企业“三统一”(指统一质量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专项整治、中药饮片专项治理,全面覆盖药品批发、连锁企业。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针对性地开展医疗器械“五整治”(指整治医疗器械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使用无证产品5种行为)回头看、体外诊断试剂质量评估和综合治理、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督等专项行动,加强生产许可证监督管理,开展生产备案核查,加强不良事件监督。检查涉械单位386家次,移送违法广告2条;推进省局药品医疗器械网格化监管试点工作,划分“市—镇区—社区”三级网格,明确监管巡查职责。
【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安全监管】2015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加强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日常监督检查,共检查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6家、保健食品零售企业2158家;查处保健食品案件13宗,移交公安2宗,监测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累计2359次,其中发现违法广告59条次,并全部移交工商部门处理。检查化妆品生产企业86家次,化妆品经营企业1281家次,查处化妆品案件34宗,移交公安机关2宗,发现移交违法广告59条次,创建化妆品安全治理示范区,其中省级1个、市级2个。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指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非法宣传四大非法行为)及化妆品“四打击一规范”(指击化妆品非法生产、非法添加、非法标签和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化妆品注册备案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重点监管声称“抗疲劳、减肥、改善睡眠、调节血糖”四类保健食品及“祛痘、祛斑、美白”等宣称功能性化妆品;加大对生产企业、主流经营企业、批发企业、妇婴专营店、电商微商等为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规范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完成备案产品6000多个,备案后核查产品2000多个。
【稽查执法】 2015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全面推进“全民参与创建无假药城市”工作,开展中药专项整治、医疗机构制剂专项核查、中药饮片专项治理、药品零售连锁经营企业“三统一”等专项整治行动。针对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违法行为开展水产品、豆制品、“清源行动”等专项整治,针对打击冷冻肉品走私开展涉及肉及肉制品生产经营整治“秋风行动”,针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开展酒类安全专项整治,针对掺杂掺假、非法使用添加剂加工食用油的违法行为开展食用植物油专项整治。开展互联网销售假劣医疗器械、保健食品“打四非”(指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行为,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经营行为,打击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行为,打击保健食品非法宣传行为)、化妆品安全“四打一规”(指打击非法生产、非法添加、非法营销、非法标签行为和规范注册备案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加大非法食品药品会议营销行为的曝光打击力度。全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共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666宗,涉案货值1000万元,协查线索458条,取缔无证经营窝点113个;向公安部门移交案件和线索204宗(条)。其中,涉嫌销售假药案、涉嫌销售有毒有害花甲系列案等一批大案要案由公安部发起全国集中排查,并列入国家总局督办案件。
【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 2015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50家监测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2133份,每百万人口报表数为679份;收到31家监测单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523份,每百万人口166份;收到4家监测单位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表81份。核查全市18家监测单位183份报表真实性,核查处理严重病例及聚集性药械不良事件9起、用械安全风险和药包材风险工作3起。建成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黄圃人民医院、市广济医院、市爱思特美容医院等5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在中医院和小榄人民医院2家医院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快速上报系统,主动监测医疗器械重点监测品种4个。
【检验检测能力】2015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完成市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中心建设、设备购买以及整体搬迁工作,完成检测中心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建设,24个镇区快检中心和全市100个农贸市场市民自行申请检测点和投诉点全部投入使用,全面建成“市—镇区—市场”三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网络。市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中心实验室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筹集建设经费1.5亿元,检测人员增加至414名,新增检验设备600多台,具备农产品、水产品、食品、药品等11大类超过1000项检测能力;镇区快检中心新增农药残留测定仪、酶标仪等设备,具备常见食品的5大类16项快检能力,市场检测点能完成3项快速检测。全年全市快检农产品、水产品、餐饮食品76万份,合格率99.3%。
【服务健康医药产业发展】 2015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持续优化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环境。支持帮扶中药企业新版GMP(指优良制造标准)改造升级,扶持中山市就这家制药有限公司、中山健禾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中山合威药业科技有限公司3家中药企业,广东洁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卡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化妆品生产企业落户中山。推动药品注册审评审批机制改革,帮促企业注册品种批件落地,协助广东星昊药业完成9个品种转移及新药注册品种申报、联邦制药完成2个新药注册品种申报。推动中山市中智药业的新型破壁饮片升级扩产,扶持中智药业集团于7月13日在香港上市。推进增设为药品进口口岸城市申报工作。3月,举办中山沉香食品药品产业发展研讨会,协助筹备第十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
【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 2015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推进建立“企业负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巩固覆盖全市277个社区约1500人的巡查员队伍;食安卫士志愿者新增火炬职院大学生分队和中智大药房执业药师分队246人;聘请“食品安全专家”21名、“系统特邀监察员”20名参与共治,招募志愿讲师12名组建“食品药品安全科普讲师团”。成功创建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完美(中国)有限公司、中山市多美化工有限公司、中山市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成为中山市食品药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联合市关工委、市社工委、市药学会等开展“食安卫士在身边”之科普进社区系列宣传活动,开展“食安卫士在身边”食品药品社区大讲堂108场,宣传咨询活动49场,惠及居民1.57万人次。开展法律法规“四进”(指进科室、进基层监督所、进企业、进社区)普法活动,组织培训讲座36次,月度学法活动9期,普法宣传40场。通过报纸、电视、电台、微信、户外LED屏(电子显示屏)、公交车尾LED屏等形式开展全面宣传,举办新闻通气会4次;完善官方微信公众化服务功能,固定粉丝超过2.3万;优化官网,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全系统共公告行政处罚案件515宗、行业准入受限单位和人员4户(人)次、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14家、涉刑案件刑事判决信息146条。落实举报奖励,全年共处理投诉举报1291宗,经查核实364宗,立案112宗,发出举报奖励95宗,共发放奖励36.82万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15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审批办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全面落实审批服务“三集中一分开”(指一个科室集中、审批业务向办事窗口集中、审批事项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审批权与监管权分离),在全省率先实施食品药品经营许可“九证合一”改革,将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药品经营许可(零售)、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保健食品经营许可、药品GSP(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第二类精神药品零售审批、医疗用毒性药品零售审批、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等9个事项整合为1个事项,简化成“一套材料、一次申请、一次资料审查、一次现场核查、一个流程、一张证件”。将食品药品经营类许可(备案)事项由8个大项(32个小项)大幅度压减为1个大项(5个小项),累计审批时限由721个工作日减为15个工作日,压缩98%。12月3日,中山市发出全省首张“食品药品经营许可证”。
【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试点工作】 2015年,由中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市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商务、公安、工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制定《中山市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宣传工作方案》《中山市活禽批发市场屠宰区建设和认定指引》《中山市生鲜家禽产品市场监管工作方案》等方案及制度,在石岐区、东区实施试点工作,全面保障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工作。针对2试点共27个农贸市场及周边地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重点检查市场经营者和生鲜家禽经营者是否将生鲜家禽进货查验、索票索证、进销货台账、佩戴追溯标识等相关制度落实到位;监督试点区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含集体食堂)按要求停用活禽食材,严禁在经营场所内圈养和宰杀活禽,做好索票索证。全年共检查农贸市场121个次、生鲜家禽经营者570户次、餐饮服务单位182间,纠正经营者不规范经营行为225户次,在联合执法行动中查处无照流动经营活禽行为2宗,现场暂扣活鸡130只,及时处理群众投诉的无照流动经营家禽及在公共场所擅自饲养活禽等案件21宗。通过“中山食品药品监管”微信公众号向市民普及生鲜禽肉的营养等科普知识,共发布29篇次相关信息,总阅读量5.8万次;先后发动本地媒体大规模宣传报道4次;通过电视、网络直播、电台等平台制作相关专题节目5期;6月8日—30日,在全市开展“生鲜鸡免费吃、免费派”活动,向市民派发免费“生鲜鸡”8000份;印发宣传小册子2万份,宣传试点相关政策。
【全民参与创建无假药城市】 2015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全民参与创建无假药城市”工作,通过制定药品安全监管风险及其应对权责清单,对全市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进行差别化监管,并实行不同频次的日常检查;制定《中山市食品药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管和信用分级管理规定(试行)》,在药品零售企业开展食品药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管和信用分级管理试点工作。组织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同时通过报纸、电视、电台、微信、户外LED屏、公交车尾LED屏等形式开展宣传,在城区78个小区1046部电梯、11个主要公交车候车厅投放宣传广告;录制该主题的“热点面对面”“周五民声直播室”等节目5次,系统介绍“创建”工作;联合中山市药学会组织安全用药公益讲座48场,提升公众对安全用药的知晓率。联合各镇区食品药品监督所,设置食品药品安全举报投诉点,公布食品药品“12331”投诉热线电话,方便群众举报违法行为,并依据《中山市举报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奖励办法(试行)》进行奖励,共发出举报奖励95宗,发放奖励金36.82万元。全年全市共查处违法案件243宗,向公安部门移交涉刑案件或线索80宗,涉案货值金额251.11万元。查处犯罪案件102宗,破案79宗,缴获相关涉案物品6.8万件。
【中山市食品流通行业协会成立】 2015年1月30日,中山市食品流通行业协会正式成立,成为广东省首家地级市食品流通行业协会,副市长吴月霞为协会揭牌并向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广东壹加壹商业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廖皓炜发会长证书。该协会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指导成立,由8家食品流通企业发起倡议,并获市民政局核准登记,性质为由中山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流通经销及相关服务的企业和团体自愿参加组成的地方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有创会会员企业86家。通过“政府监管、协会引导、企业自律”的方式,规范全市食品流通行业管理,与市食药监局联合开展法规宣贯、科普宣传、诚信体系建设等活动。9月18日,中山市食品流通行业协会在市委党校举办首届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培训班,150人参加培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