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8年,全面推进“精品中山烟草”建设。围绕“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行业总体要求,部署开展“严格规范”、“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三个主题年活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打假工作成效显著,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全市行业呈现良好态势。市烟草公司全年实现税利4.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
【打击制售假冒卷烟】 以监督卷烟规范经营为重点,加强对销售大户和卷烟跨区流动的管理,打击非法交易卷烟行为。根据《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规划》的要求,完善卷烟零售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与公安、工商部门多次开展联合行动,成效显著。1月,在大涌镇和横栏镇打掉3个制假窝点、4台套制假烟机。5月,在东升、小榄等镇区联合行动,捣毁中山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假烟销售网络。10月,在开发区捣毁制假窝点。全年通过联合行动清理无证卷烟经营户2398户。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在深圳将“1·11”大涌卷烟制假案在逃犯罪嫌疑人林某成功抓捕归案,并通过司法程序给予严惩。全年立案查处各类涉烟案件67宗,查获违法卷烟2287.93万支,其中假烟1947.52万支、私烟68万支、“非烟”(未在当地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的卷烟)272.41万支,上缴财政罚没款43.20万元,捣毁假烟生产窝点4个、销售网络1个,查获制假烟机5套,抓获涉案人员40人,刑拘16人,逮捕15人,16人受到判刑。
【卷烟经营销售】 以“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为突破口,以“精确营销”为目标,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经营主体建设,引入科学的市场需求预测和分析模式,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品牌销量、市场价格、消费状况的调查跟踪,准确把握卷烟销售形势、价格波动、结构需求等变化,把握市场真实需求。积极培育品牌,合理调升卷烟结构,通过与广东、湖南、湖北、上海、云南、浙江、福建等地工业企业合作,集中发展“双喜”、“白沙”、“五叶神”、“云烟”、“芙蓉王”、“红塔山”、“中华”、“黄鹤楼”、“利群”、“七匹狼”等10个核心品牌,合理引导需求,全市卷烟销售首次突破10万大箱。加强对卷烟零售客户的指导经营,开展特色营销服务,在全市筛选1700户诚信经营户安装标示灯箱,开展“经营示范街”系列活动,配合卷烟包装在年底全面改版开展宣传活动,联合烟草工业企业对弱势零售户开展帮扶活动。全年购进卷烟9.97万箱,增长4.81%;销售卷烟10.14万箱,增长5.47%;销售收入14.92亿元,增长5.47%。
【中山烟草专卖改革开放30年】 1984年,中山开始进行烟草专卖管理。80年代中后期,中山国外卷烟走私活动猖獗,市内销售进口烟基本是通过走私进入市场,烟草专卖管理主要工作是打击卷烟走私活动,并做好许可证的审批发放。90年代,全国烟草市场蓬勃发展,中山烟草专卖管理全面打击假冒、走私、非法渠道购进卷烟行为。1999年以后,随着烟草商业体制变更、行业治理整顿持续深入,烟草公司转变为专卖执法,实施户籍化分类管理,逐步加强烟草专卖行政许可工作,同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卷烟活动。至2008年末,全市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持证户7218户。
90年代以前,中山烟草市场货源紧缺、品牌较少,主销品牌有本省地产烟广州双喜、羊城、椰树、金驼等,省外烟品牌有云南的云烟、红塔山、红梅和河南新郑的芒果等,国外卷烟主要有“555”、“万宝路”、“健牌”等。1984~1991年,卷烟销售量年平均增长5%,但未能满足市场需求。1991年,国家放开卷烟批零价格,实行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计划货源大幅度调减,市场调节比例加大,中山卷烟年销售额快速增长。1996年,销售额达5.32亿元,是改革开放后烟草经营扩张和市场品种增加最快的时期。1997年,随着国内烟草市场过热膨胀后出现持续疲软,卷烟价格持续走低,中山烟草经营顺应全国行业形势,将经营重点重新向省产烟转移,从争货源转向做市场。1998年,逐步规范烟草销售网络,设城区、小榄、三乡、大涌、南朗、三角、港口等下伸网点7个,对全市入网特约零售点送货上门。2000年后,全市卷烟市场供求在总量上趋于平衡。2003年后,随着卷烟生产企业调升产品档次,造成部分畅销品牌卷烟脱销,卷烟经营户货源有效供应不足,市烟草公司大力推广国产名优及新牌号卷烟,引导消费,形成以中高档卷烟为主,梯次合理,供求对接的总体局面,全市主销卷烟品牌由分散走向集中。同时,全省烟草行业实行工商管理体制分开改革后,中山销售网络建设重点进一步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转移。2007年后,开展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把握市场真实需求,促使市场供需从总量和结构上相互对接。(梁慧瑜 黎宗原)
附:2008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领导名单
局 长:周 亮
副局长:仇燕红(4月止) 陈以乔(4月起) 吴 棫(4月起)
副总经理:赵中华(4月止) 何国晖(4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