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亨新区建设(2014)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5》 【成文日期】2014-12-31 【点击率】1803次

翠亨新区建设

【新区概况】 2011年,中山市提出整合孙中山独特人文资源优势、现有产业基础和东部临海土地资源,建设翠亨新区作为中山未来发展战略平台的设想。2012年9月,翠亨新区获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成立,先后被2012年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和2014年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列为全省转型升级重大合作平台和珠三角区域合作重要平台。2013年3月,中山翠亨新区(简称“新区”)挂牌成立。新区位于中山市东部临海区域,总规划面积约230平方公里,起步区约35平方公里,按照“文化引领、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智慧创新、和谐善治”发展理念,建设海内外华人共有精神家园探索区、珠三角转型升级重要引领区、岭南理想城市先行区、科学用海试验区。2014年,起步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1.9亿元,财政收入2.4亿元。

【新区规划】 在总体定位上,新区走文化引领、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智慧创新、和谐善治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打造珠三角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建设珠三角转型升级重要引领区,以城市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产业升级相互融合;建设岭南理想城市先行区,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人民幸福感;建设科学用海试验区,创新生态围填海技术,以集中集约用海方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协调滨水生活岸线,打造生态滨海环境。

  在空间布局上,新区采取“双轴驱动”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湾、两轴、两带、多组团” 的空间发展格局。“一湾”指逸仙湾,“两带”指滨海公园景观带和五桂山生态景观带,“多组团”包括先进智造区、中央商务区、文化交流区、英才培育区、转型示范区、国际旅游区六大功能分区。

  在产业规划上,新区实施“3+3+1”的产业导向,即发展新兴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三大现代服务业,培育现代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海洋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择优择占地面积小、效益好、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业,与临近地区实现错位发展,打造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重大合作平台。

  新区按照“五年夯实基础、十年初具规模、二十年成效显现”稳步推进建设与发展。2014年,新区加强重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区和国际旅游区形成雏形,区域建设用海工程启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初步发展,服务业比重提高。新区主体功能基本形成,具备规模。

【平台建设】 2014年7月,中山市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粤澳联席会议上签署《关于合作建设中山翠亨新区的框架协议》,双方在新区起步区首期划定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粤港澳产业合作园区、国际商贸服务平台、粤澳教育培训园区、国际文化交流区、粤港澳旅游合作区。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澳门特首崔世安等先后率队到中山考察指导新区示范区建设。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正式批准翠亨新区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广东省政府明确中山市为海峡两岸中山论坛永久举办城市。建设中瑞合作产业园,产业园选址新区起步区,规划面积逾万亩,主导产业为生物医药、仪表仪器、纺织机械、精密机械等。年内,中瑞产业园率先启动1500亩先行区招商建设,先后引进瑞士SSM编织设备项目、酷波光波分布用器、德国CO精密光纤项目等,并启动代建厂房建设工程。组建翠亨投资公司子公司中山中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产业招商、运营管理等,初步搭建运营平台;10月,翠亨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叶新雄赴瑞士参加广东瑞士投资促进会暨中瑞工业园推介会,向瑞士商企推介新区的投资环境和政策。

【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新区起步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燃气、通信、电力、给水和抗震防灾等专项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推进中山港东移工程,编制前期工作流程表,货运码头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成熟地块土地预审,中山港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客运新港采用中型双体快船和公交化运营,1小时内直达香港市中心,开通对香港、澳门和深圳国际机场的直达航线和值机服务,在中山本地即可办理国际航班登机和行李托运手续;建设游艇码头,吸引港澳游艇会进驻,配套直升飞机停机坪,打造珠西岸客运综合服务枢纽港。翠亨快线是深中通道对接珠三角西岸腹地、连通新区和主城区的双向六车道交通枢纽,年内完成翠城道西三围段接翠亨快线特大桥段路基填筑工程,翠亨特大桥段通车使用,全线将于2015年建成通车,20分钟可通达主城区。新区起步区路网改造一期工程雨水、污水管道和基础设施填土工程第一标段基本完成,年度完成工程量2.3亿元。谋划深圳中山同城和产业对接战略,率先启动科技金融新城项目,完成城市设计方案,翠湖公园等配套项目动工。

【招商引资】 2014年,新区印发《工业项目准入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企业服务及招商项目督办机制》《招商项目退出机制》 《中山翠亨新区起步区产业准入目录(2015年版)》等招商配套文件;开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专项招商,重点面向深圳和香港地区开展招商引资以及面向北京、澳门、台湾等重点区域定向招商。按照“3+3+1”产业导向和“北硬、中软、南柔”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即北部的先进智造区(“智”即智慧创新之意)、转型示范区以临海装备制造、纺织、电子等工业制造业为主;中部的中央商务区、英才培育区、国际旅游区以总部经济、健康医疗、旅游观光、教育科研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南部的文化交流区以会展论坛、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布局,打造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重大合作平台。明确项目招引目标,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引导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强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实现产业链条式发展。以统筹项目用地和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定向招商选商,引入落地中兴智慧城市产业园、深中丽景工业地产、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等12个重点产业项目,投资总额113.8亿元,亩均投资强度556万元。

【园区服务】 2014年,新区完善起步区公共设施配套。拟定翠亨新区企业服务机制、翠亨新区项目退出机制和项目督办机制,制定起步区签约项目跟踪督办管理办法、项目对口联系督办方案,实行管委会分管领导走访对口项目企业,督促项目加快建设,开展“门前三包”、“兴建围墙”等工作。加强与新区、火炬开发区各大公司的沟通联系,对新区起步区已签实质性投资协议的60个项目进行摸底,督促其加强对签约项目的跟踪和督办。完成起步区规划路路名申报23条及其制作工作,协助解决企业困难,提供全方位投资服务。

【制度创新】 2014年12月,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翠亨新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优化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大建设用地支持、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建设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创新人才管理服务政策、强化组织保障7个方面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建立“1+1+N”项目跟踪服务制度,指由新区管委会安排1名工作人员,负责沟通、对接1家新区或火炬开发区区属企业,服务跟踪一批在谈项目,掌握项目跟踪进展情况,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从扶持产业发展到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吸引优秀重点人才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创新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推进金融产业规划研究,建立新区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服务金融行业的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科技项目评审和经费投入机制;成立第五大市属运营公司——翠亨投资公司,并将其作为新区开发投资建设平台;引入中山市建粤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落户新区;争取省、市支持以新区和火炬开发区为重点创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人力、土地“五资融合”;强化财政监督,落实基本建设资金、财政预算管理和报账员制度。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创新人才管理,市委组织部和市人社局印发《关于在中山翠亨新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强化港澳台人才培养与合作;搭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方面的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推动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大载体建设;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依托市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翠亨新区分部、专员服务制度等提供一站式服务,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协助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

                                                                                                                                          (郝家栋)

 
 

上一篇: 工业行业(2014)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综 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