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综述(200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8 【成文日期】2007-12-01 【点击率】1464次


【简况】 2007年,全市经贸系统克服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原材料及燃料价格上涨、工业用地供应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全市工业商贸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出口交货值1409.49亿元,增长8.97%。产品适销对路,产销率达96.65%。支柱产业稳定发展,全年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化学工业和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93.8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1.10%,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增长28.98%和27.22%。装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864.20亿元,占工业总量的24.07%。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内源型工业增长加快。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25.73亿元,增长13.83%;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52.12亿元,增长26.96%,内源型工业增速比外源型高40.44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66亿元,增长19.5%,其中,批发零售业342.53亿元,增长19.4%,住宿餐饮业52.38亿元,增长20.5%。全市15家重点零售企业商品购销分别完成29.68亿元和32.15亿元,分别增长39.22%和33.51%。


【稳定油电供应】 落实错峰用电方案和调峰电力认购政策,帮助解决地方电厂资金困难问题,调动地方电厂顶峰发电积极性。加强电力需求管理,加快能源建设。创新电力预警等管理方法,实施调峰电力认购政策,解决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同时开发新能源,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发展。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153.88亿千瓦时,增长12.01%,全市总供电量达148.43亿千瓦时,增长12.44%。系统最高供电负荷为259.2万千瓦(9月14日),同比增长7.15%,再次刷新中山电网最高负荷记录。全年用电负荷报装累计46870户,总容量153.98万千伏安,增长10.78%。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嘉明电厂扩建、市域天然气利用工程、500千伏桂山(三乡)变电站及德隆、宝山、菊城等三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和中山站改造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加强成品油市场监测和经营企业监管,成品油供应总体平稳,结构性短缺仍偶尔出现。全年共消费成品油99.35万吨,其中销售汽油61.12万吨,柴油38.24万吨。


【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 加快特色产业向高级化、集群化、专业化转变,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势聚集,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2007年,推荐东升、三角等5个镇区申报第三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火炬开发区、南头、黄圃、沙溪等镇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获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共获补助金额390万元。产业转移工作稳步推进,五个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建设总面积为49472亩,累计已开发园区面积7631亩,园内共投入开发资金85827万元,外部基础设施投入36766万元(其中省补助资金投入9933万元),入园签订投资协议意向项目97个,已签订正式协议项目76个,投资额66.13亿元,已进园项目56个,投资额40.28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21个。软件、动漫及数字视听、数字家电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初步建成规划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中山软件园;支持发展平板显示器(TFT-LCD)项目,支持嘉域集团TFT-LCD项目建设;整合全市游戏机行业,指导、组织建立中山市游戏游艺行业协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水平提高,重点扶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对先进设备的补贴标准,加大对市级技术中心重大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全年共受理企业申报重点技术改造导向计划项目173项,总投资36.5亿元。上报办理技改引进项目设备免税确认书21项,项目总投资3.02亿元,用汇2624.4万元,分别增长50%、69.7%和38%。以企业中心为主要形式的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共新建企业技术中心138家,增长81.5%。被认定为市级技术中心21家,其中明阳电器、榄菊化工、凤凰光学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全市已有377家企业组建技术中心,其中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


【实施名牌战略】 各职能部门和镇区做好名牌名标的计划和申报工作,创名创优工作扎实推进。2007年,全市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5件,相当“十五”期间的总和,是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一年,总数占全省20%。9家企业的11个产品(包括2个复评)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占全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总数10%;30家企业的31个产品(包括14个复评)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称号;5家企业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32个商标获广东省著名商标。至2007年,全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0件,中国名牌产品2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54个,国家免检产品76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41个。


【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建设投资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等五大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建设,重点扶持小榄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信用担保企业建设,引进广东省银达信用担保公司,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山市支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上市,大洋电机、盛兴股份、中顺纸业、玉峰玻璃、明阳电器、华艺灯饰、欧普照明、松德包装等一批优强民营企业积极探索改制上市道路,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民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开展涉企收费大检查,减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负担,优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环境。


【优化流通业产业布局】 开展全市购销专业化流通体系研究,加快培育工业购销专业化的流通主体,规划与建设好工业购销专业化的流通平台,构建工业购销专业化支撑体系,推动生产与流通融合发展,构建中山较完善的工业购销专业化流通体系。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社区商业建设结合发展。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市有5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建设农家店135家,其中镇级店20家,村级店115家,数量超2005、2006年农家店数量的总和。加强行业管理,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对生猪屠宰、酒类、拍卖、典当、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企业的监督管理及行业服务工作。


【开展经贸合作与交流】 承办“3·28”洽谈会、古镇“灯博会”、沙溪“服博会”、黄圃“食博会”、火炬区“电展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展会成效显著,展会的专业化和辐射力不断提高。组团参与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第三届东北亚博览会和第四届中博会等经贸交流活动,为企业提供交流平台和发展机遇。


【节能降耗】 制定《中山市清洁生产联合行动实施意见》、《关于当前电力供应形势及应对措施的意见》、《中山市节能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推进自愿性清洁生产工作,采取大力推广典型示范的方式,依托市清洁生产服务中心的力量,敦促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及时整改,引导自愿性清洁生产企业自觉达标。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全市所有的经认定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企业实行免征增值税,扶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推荐和帮助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目标的企业通过省有关部门的认定及审批。


【打造华南现代中医药城】 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指示精神,重点规划建设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包括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产品生产基地、中医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现代物流出口体系、现代中医临床基地、中医药旅游文化科普基地共7个子项目。华南现代中医药城项目为集官、产、学、研、贸“五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体系,规划到2010年,开发建设南朗东南绿色工业园的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中药生产基地第一期2000亩园区,中药种植示范基地5万亩,以中药制造为主的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中医药产品流通规模达到60亿元左右,引进约40~50家中药生产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至2007年底,已完成首期征地,正建设园区路网。已引进10个项目,投资总额超2亿美元,产业涉及中药类原料提取、中药产品研发、医疗器械生产等,预计投产后产值达70亿元。(古小鹏)

上一篇: 工业行业(2006)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工业行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