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全市经贸系统贯彻国家和省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克服工业商贸发展的困难,确保工业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业生产保持高位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仍居全省前列。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94.71亿元,增长 27.82%。工业增加值371.99亿元,增长24.06%。24个镇区中工业总产值增长超过40%的8个,工业总产值60亿元以上的14个,其中超过 100亿元的有火炬开发区、小榄、南头和古镇等4个镇区。2004年黄圃、大涌、古镇、东凤等4个镇被评为工业强镇区,全市工业强镇区累计达12个。中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总量位列全省第五位,增长幅度居经济特区和珠三角十大城市的首位。产品出口增加,全市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971.2亿元,增长29.51%;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8%,与上年持平。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916.39亿元,增长23.51%。内外源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1080.53亿元,增长27.47%,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3.6%。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3.07亿元,增长28.7%,占工业总量37.07%。新增投产工业企业1671户,增长3.66%,其中新增外资企业417户,民营企业1254户,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980.57亿元,增长29.78%,工业利润72.04亿元,增长22.65%。工业应交税收总额65.82亿元,增长 27.22%,占全市税收的67%。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99%,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14.04个百分点。全市有工业企业19944户,增长9.33%,工业从业人员100.73万人,增长2.19%。
【技术改造与创新】 政府增加科技投入,调动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积极性。全年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34个,总投资52.9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创新高。市扶持企业技改项目195项,发放贴息金额3800万元,其中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76项,贴息金额658万元。促进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开发40个产学研联合项目,其中16宗产品或技术项目通过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指导帮助具备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组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5 家,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06家,其中5家成为镇一级技术服务中心。
【实施名牌战略】 实施“质量兴市”和“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培育名牌、名商标,监控和跟踪服务品牌企业。2004年,全市获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驰名商标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7个(其中工业类19个,农业类8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8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为历年最好成绩,全市累计有省级以上名牌、名商标178个。宣传推介名牌产品,创建“中山名牌名标网”,举办大型会展推介名牌、名标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整改,完善标准、计量、定额、信息、规章制度、班组建设、现场管理等基础管理。推动企业申报国际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和专业管理水平,49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1600多家电气机械制造业取得了2300多项中国强制性认证(3C),79家食品饮料制造企业获得85项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全市10家医药制造业企业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开展质量专项整顿和质量联系镇工作,监督抽查和定期检验产品质量,全年定期抽检市内1803家企业的2834批次产品,合格率为82.6%。
【推进企业信息化】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035家,从业人员14万人。按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现价计算口径统计,2004年全市信息产业总产值53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6.39%;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123.66亿元,增长28.08%。推进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技术、产品、营销和效率创新。大部分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已由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发展,重点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财务电算化和办公自动化,在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应用计算机技术、数据技术。5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网站或网页,开展电子商务。规划和建设企业信用系统,推进政务信息化,开通中山企业信用信息网,完善中山市党政信息平台,实现“一站式”办理和“在线服务”,实现部门、各镇区之间的互通互联。加强政府信息网络的保密与安全管理,建立应急处理工作程序和全市网站系统责任人及联络员追究制度。组织申报示范试点,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扶持,其中“网上审批”系统、中山经贸网、文化信息网等三个项目获准成为省信息化示范试点项目。
【发展会展经济】 成功举办“3·28”2004经贸招商洽谈会、中国轻工业产品博览会(中山·小榄)、第五届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 2004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2004中国(中山)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等。将展会由综合性转变为专业性,由专业性转变为国际性,提高会展活动的品牌和档次。参加国家、省举办的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东盟经贸洽谈会、第三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广东首届国际服装博览会、山区产品展销会、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塑造中山形象和知名品牌,推动产业发展,拓展市场。
【监管特殊行业和专项商品市场】 在全市范围内严厉打击生猪私屠滥宰违法行为,加强检验检疫防疫措施,确保市民食肉安全与卫生。严格生猪进货台账登记准入制度,2004年全市没有发生疫情或疑似病例报告,全年屠宰生猪158.6万头,进点屠宰率99.26%。查处无证生产和生产不符合标准的酒类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审查市场主体资格,严把准入和退出关口,全年核准发放酒类批发许可证24个、零售许可证402个,全市酒类批发企业共 147家、零售企业1036家。年审全市5家典当行,会同市工商局、公安局查处无证经营典当行4家,初审上报新开办的6家拍卖行。2004年,全市拍卖市场成交总额19.0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23%;典当业典当金额4262万元,增长8.84%。加强管理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协调市公安、质监、工商、交通、物价、国税、地税等部门,整治汽车市场。
【节约和利用资源】 开展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活动,实施清洁生产联席会议制度,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2004 年,每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为0.3吨标准煤,降低4.33个百分点;每万元工业总产值电耗364.9千瓦时,降低2.74个百分点。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节约资源宣传教育活动,增强节约资源意识。推广应用节电产品和节电技术,鼓励企业改造节电设备与技术,将实施节电改造的企业列入市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项目。加快火电机组“以大代小”的技术改造,通过余热利用、热电联产等方式实现节能降耗,优化电源结构,缓解电力供应紧缺。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2004年,重点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知识产权保护、药械打假、农资打假、灯饰质量和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通过综合整治,改善市场环境,有效解决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群众满意度和消费信心。
【遏制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市、镇两级安全监管机构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要求生产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设安全监管队伍。专项整治非煤矿矿山、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危险化学品、公众聚集场所以及电力设施等行业的安全隐患,杜绝重大、特大事故发生。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全年举办安全主任培训班53期,培训5691人,累计培训合格的安全主任9800人。
【存在问题】 2004年,市工业商贸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上,效益提高,但仍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偏轻,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依然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和污染环境的问题,资源紧缺,环境压力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竞争力有待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古小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