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建材工业(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6 【点击率】1344次


【简况】 市属玻璃和建材工业主要有晨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冠华薄玻璃有限公司、威力塑料建材实业公司、新型建筑材料总厂、水泥总厂等骨干企业,生产的“菊花”牌玻璃马赛克、“冠华”牌平板玻璃、“威力”牌塑料型材及门窗、“铁城”牌陶瓷磨具、“鸿运”牌水泥管桩等一批大宗拳头产品,在国内和省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成为行业的支柱,在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出现的迅猛发展和收缩放缓等两个不同环境中保持平稳发展。1997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7亿元,比1990年增长1.9倍;实现利税3080万元,比1990年下降14.36%。
 

【玻璃建材制造业巩固龙头地位】 市玻璃总厂于1993年10月改组为全法人持股的中山晨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达2.36亿元,其中吸入资金1.35亿元。晨星股份公司成立后吸入了业外大量资本,建立了规范的股份公司运行机制,加大力度挖潜降耗、开发新品、开拓市场,推动玻璃建材的发展,巩固行业龙头地位。7年来连续完成了多项重大挖潜降耗方面的技术改造。其中窑炉改平底式池炉平拉法为倾斜式池底炉下落式出料,玻璃马赛克年产量增加10%~15%,油耗降低5%~10%,年增产值441万元;研制出“一窑双线”浅池炉新工艺,又使玻璃马赛克生产能力提高一倍,能耗降低25%以上,年增利润180万元,此项技术获轻工部能源节约技术进步奖。开发了第二代产品双面切玻璃马赛克,并使玻璃马赛克发展到13个系列60多种色号。相继开发了彩色玻璃砖、晶莹石、闪光砖等一批新产品,并投入市场。公司于1993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1994年被评为全国行业100强,1995年被评为全国轻工200强企业。主产品菊花牌玻璃马赛克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唯一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被命名为广东省名牌产品。产销量及创汇能力均居全国同行首位。1997年,产销量达到1.5亿多元,比1990年增长30%以上,出口量2000多万元。“菊花”牌新型玻璃建材系列产品销往国内31个省、市,远销港澳、东南亚、中东、南非、法国等国家和地区。
  冠华薄玻璃有限公司于1993年起正式投产,总投资1.5亿元,是市属玻璃建材制造业中的新兴企业。建成了一窑二线安装两台原板宽度为4米的平拉机组,非冷修年年产量设计为72万重量箱。独创了被比利时专家称之为“中山水包”的工艺装置,填补了国内使用格法生产4米板宽薄玻璃的生产技术空白,能够生产出厚度由0.7~10毫米的各种规格产品,形成生产线转换产品灵活、规格品种多样的优势。产品质量符合德国DIN1249VA级标准要求。其生产的优质平板玻璃透明度高、厚薄均匀,适用于建筑业,可用于钟表、电器仪表、液晶显示器、太阳能、医疗、制镜、厨具玻璃等行业的玻璃原片。1994年起年产量均超过90万重量箱,超出设计能力的25%。产品覆盖了全省市场,总销量中的30%外销至希腊、意大利、比利时、韩国、泰国、斯里兰卡及港、澳地区。
 

【塑料建材制造业规模成为全国同行业最大】 威力塑料建材实业公司是市属主要的塑料建材生产企业,1991年以前拥有五条生产线,产品只有不成系列的塑料组装门、塑料装饰板及塑料窗,年产量不足800吨。1992年以后,相继进行了两期技改工程,企业拥有从奥地利、台湾引进的先进塑料挤出生产线25条,从德国引进的高速混料系统两套,年产1.2万吨型材和16万平方米塑料门窗。产品有防火塑料装饰天花(护墙)板、整板华丽塑钢门、豪华塑钢门、75及60系列塑钢推拉窗、58系列塑钢平开窗、塑料穿线管、塑料组合房等7大系列和近100个品种。产品具有耐老化、节能保温、隔热隔音、防腐防潮、色泽别致、安装简便等优点。1993年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联合评为信得过产品,1994年被建设部列为建设城市住宅小区的推荐产品,1995年被评为国家小康住宅的推荐产品及国家经贸委、科委、计委联合评选为全优秀节能产品,1997年被评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产品占领了广东市场,并且分别在上海、沈阳、西安、广州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公司,在北京、重庆、南京等地设有总经销站,除西藏、台湾外,在全国各省市都设有经销点。产品还出口到港、澳、新加坡、缅甸等地区和国家。1997年,威力塑料型材及成品产量达8000吨,年销售额约9000万元,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1995年底,市和兴塑料厂投入140万美元,从德国引入一套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PVC双壁波纹生产设备试产成功,年产能力委3600吨,产品规格Φ110-Φ315mm,其中Φ315大口径PVC双壁波纹管填补了我省的空白。投放市场初期的对象主要是建筑业,但应用在建筑业上该产品对比平壁管有不足之处,未被广泛接受。企业及时改变营销策略和对象,转移到电力、邮电通讯和高尔夫球场方面,取得一定效果,销售从1996年20多万元上升到1997年的130多万元,销售约200吨,但仍未达产。

 
【传统建材制造业推陈出新】 中山市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前身为石岐砖厂,建厂于1908年,一直以红砖为主导产品,80年代初期开发水磨砖生产以后,已逐步淘汰传统的红砖产品。生产的水磨砖在80年代极为兴旺,企业赢得国家二级企业荣誉称号。随着我国建筑装饰材料的迅速更新换代以及本企业设备超期服役,该厂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主导产品。1991年5月与广信(澳门)有限公司合资新建的中山鸿运管桩有限公司,率先引进日本具有现代先进水平、年产能力20万米的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生产线,并于同年11月出口首批产品到澳门。该产品因适销对路而供不应求。1992年公司将年生产能力扩至30万米,1993年引进日本年生产能力为30万米的管桩自动生产线在广东惠州开设分公司,总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0万米的规模,成为了90年代中期市属建材制造业的一大新兴门类。1992年经省建委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为产品性能优于国标GB13476-92标准的规定值,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内同类产品的领先地位,相当于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1993年被评为省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成为国家建设部PHC管桩定点生产厂。1994年经香港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为内地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的一家进入香港市场的内地管桩产品,也是目前唯一经香港知识产权署注册登记的内地管桩产品。1995年在国内同行中首家通过了ISO9002—GB/T19002—1994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分别取得英国、美国和中国注册证书。1996年取得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采用国际标准产品认可证书,并被评为省采标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是同类产品中唯一的省名牌产品。1997年,“鸿运”牌管桩产销量均达到34万多米,比投产当年增长7.5倍。
  新型建筑材料总厂的“铁城牌”建筑装饰石材用磨具系列,1994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被确认为填补省内空白。陶瓷用磨具系列属国内首创,分别被评为1994年度省优秀新产品、1995年度省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产销量自1993年起突破200万标件以后,又于1995年和1996年相继突破400万标件和600万标件,1997年达640多万标件。
  市水泥总厂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出新产品。针对高层建筑越来越高、高标号水泥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实际,不断提高质量,使525#高标号水泥的生产比重由1991年的1.13%提高到1997年14.2%,而325#低标号水泥则由1991年占17.47%逐渐下降,并于1996年停止生产。随着高标号水泥的生产增大,“铁城”牌水泥由90年代以前只能用于低层建筑发展到能应用于高层建筑以及道路、桥梁建设。响应国家关于发展散装水泥的号召,进入90年代以来大力提高散装水泥的生产能力,使散装水泥生产的比重由1992年的2.7%提高到1997年的19.33%,所生产的散装水泥全部使用于本市的高层建筑和重点工程。针对建筑物墙体饰面砖容易脱落和建筑物墙体渗漏这两个长期困扰建筑界的难题,分别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成功开发了“香山”牌墙砖粘结剂和防渗宝两个新产品。其中“香山”牌墙砖粘结剂于1994年开始投放市场,以其粘结强度高、防渗性能好、施工方便、效率高等优点,先后应用于省内外100多个重点工程。该产品于1995年通过了市科委的技术鉴定,当年获市科技进步奖,并列入广东省1995年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香山”牌防渗宝是一种改性的水泥基墙体防水材料,该产品以其防水性能优良、施工方便等优点解决了建筑物外墙、天面渗水和浴、厕渗漏问题,是理想的墙体防渗漏的新型防水材料,尤其适用于新型墙材的建筑物墙体。产品经广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查新并鉴定为国内首次生产的新产品。
 

【日用玻璃制造业产品档次提高】 90年代以来,市晨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对日用玻璃器皿的生产技术作了连番改造。“八五”期间通过改进熔化池结构,加强保温,增大蓄热室面积,完善自控系统,严格控制过剩空气系数,使每月油耗由200吨降到160吨,年节约重油480吨,价值48万元。窑炉能耗指标由国家轻工部一等先进炉水平,提高到特等先进炉水平,成本降低9.5%。其中,1992年投资150万元实施窑炉系统、燃油系统、动力系统、配料系统等方面改造,使年产量提高16%,成本下降9.5%,年节约重油价值50万元。当年投资1200万元引进法国COBELCOMEX中空玻璃器皿钢化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较高,钢化质量稳定提高,产品耐温急变性能好,达到国际同类型产品先进水平,产品收成率比国内设备高7%,能耗下降25%,年纯利润超过339万元。1995年投资2700万元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工艺及模具,利用企业现有工艺技术,生产高档白玉玻璃器皿。此项目列入国家“双加”项目,改善了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档次及经济效益。1996年投资50万元将压杯机装置作气动技术改造,由于简化了结构,操作方便,性能稳定,减少了维修费,降低能耗与噪音,改善了劳动环境,提高了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实现年经济效益156.49万元/10台。经过多次技术改造,至1997年,晨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日用玻璃产品已发展到有平光杯、机压钢化杯、白玉玻璃器皿、玻璃彩碟、钢化锅盖等系列,年产能力达2.8万吨,年销售额达1.5亿元。产品不仅在国内拥有稳固的市场,还远销东南亚、中东、澳洲、欧洲、非洲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晨星牌水杯,风行国内外市场,被中国日用玻璃协会评为本行业的排头兵。

上一篇: 纺织工业(1991-199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电子工业(1991-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