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象(2015)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6》 【成文日期】2015-12-31 【点击率】1885次

【气象概况】 2015年,中山市气象局(简称“市气象局”)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气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防灾减灾服务、为群众衣食住行服务理念,加强规范化管理,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完成汛期预报服务工作。年内,李毅恒、王晓芳获第五届全省预报大比武竞赛天气预报理论知识单项第2和第3名,王晓芳、李毅恒、麦健华、李颖敏获个人全能第9名、第12名、第13名和第15名,代表队被授予优秀组织奖。防雷竞赛团队获全省防雷检测技能竞赛第5名,被授予团体优秀奖。5月22日,市气象局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和体育局、市科协、市关工委、中山广播电视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举办第二届中山市青少年气象科普知识大赛;9月17—18日,市气象局在五桂山举办全市第二次气象知识夏令营活动。市气象局驻西区升华路6号。

 

【气象服务】 2015年,市气象局提高业务质量,重视突发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报预警工作。年内,气象台应对“4.20强对流”“5.11暴雨”“5.23暴雨”、台风“鲸鱼”“莲花”和“彩虹”等重大天气过程,及时发布相关天气信息,预报准确率较高,做到提前准确预测,随时跟踪服务,事后及时总结,为全市防灾抗灾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参谋。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水平,做好重大活动或假日的预报服务。对春节、清明节、五一节、端午节、国庆节等假期提前提供长假期间的天气预报,在春节、五一节、国庆节假期前举行新闻发布会,电视台、电台、《中山日报》《中山商报》及《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等市级媒体均作报道;对高考、中考期间天气提前准确预测。年内,新浪微博“中山天气”粉丝总数超过24万人,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中山网合作发布的中山政务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前五名。市气象局丰富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在全省率先将突发预警信息显示屏铺设至快速公交站台;气象影视节目实现节目内容、节目界面和传播方式三方面创新,并与中山网络社区合作进行视频传播。启动自动一体化气象服务系统平台建设, 简称“智慧气象”。“智慧气象”依托大数据发展战略推进气象信息化,重视对用户行为数据、行业数据、互联网数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采集,加强大数据处理技术、挖掘技术的研究,研发跨渠道的个性化定制和按需服务产品,建设覆盖短信、微信、微博、网站等渠道的用户管理中心,夯实智慧型公共气象服务基础。完善以靶向互动按需响应为特征的“互联网+气象服务”业务机制和流程,建设智能化服务引擎,建立用户请求精准响应、渠道产品自动适配的一体化气象服务系统。推进综合观测能力现代化,争取气候自动探测设备对比试验基地落户中山;完成中山国家生态气象站、能见度观测网和环境气象数值模式的业务化平台建设;建成气象灾害高清监测摄像头12个、交通气象监测站2个,投入使用气候基准站1个。完成位于板芙镇西河口的省级自动气象站选址工作。

 

【暴雨天气】 2015年,中山市暴雨天气特征为出现晚、结束晚、时间分散。全年暴雨日数(8天)与常年平均(8.5天)持平;其中大暴雨日数2日,与常年平均(1.9天)持平。第一场暴雨出现于5月16日,较常年偏晚。前汛期(4—6月)暴雨日数为2日,后汛期(7—9月)暴雨日数为3日;10月出现2次;12月出现1次暴雨。2015年总暴雨量为754.5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43.8%,接近常年平均暴雨总量(760.4毫米)。

 

【强对流天气】 2015年,中山市出现3次明显的强对流天气。5月23日,受偏南气流、切变线以及低压槽的影响,出现短时强降水,并伴有雷暴和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23日08时至24日08时,全市普降大雨到暴雨;5月23日13时至16时,全市共有9个指标站的雨量超过50.0毫米;大部分镇区出现5到7级阵风,其中最大出现在沙溪(14.6米/秒,7级);23日08时至24日08时全市共有14个指标站的降雨量超过50.0毫米,其中最大出现在东区(85.9毫米),紫马岭观测站录得76.6毫米的降雨量。7月20日夜间至21日白天,受热带辐合带的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并伴有雷暴;20日20时至21日20时,最大降雨量出现在三角镇和紫马岭,分别为154.7毫米、130.4毫米;12月9日白天,受高空槽及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影响,全市出现持续性降水,普降大雨到暴雨;9日08时至10日08时,全市共有19个指标站的降雨量超过50.0毫米;紫马岭录得84.4毫米的降雨量,为中山市建站以来12月份出现最大的一次暴雨。

 

【热带气旋】 2015年,影响中山的热带气旋总数正常,台风“莲花”正面袭击中山。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个数27个,与常年平均个数(28个)持平。全年共有7个热带气旋进入中山防区,分别为台风“美莎克”,超强台风“红霞”,台风“莲花”,超强台风“天鹅”,热带风暴“环高”,强台风“彩虹”,超强台风“巨爵”;影响中山的热带气旋有3个,接近近30年平均个数2.3个,分别为“鲸鱼”、“莲花”和“彩虹”;其中台风“莲花”于7月2日在粤东登陆后西移正面袭击中山市。

 

【强热带风暴“鲸鱼”】 2015年6月21日11时,第8号强热带风暴“鲸鱼”(英文名:KUJIRA,名字来源:日本,名字意义:鲸鱼座)在南海中部海面上生成,23时台风 “鲸鱼”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22日18时50分前后登陆海南省万宁市和乐镇沿海地区,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5米/秒,相当于90公里/小时),中心最低气压982百帕。22日夜间,“鲸鱼”登陆海南后快速减弱为热带风暴,并在海南省境内维持热带风暴级缓慢向西北方向移动;23日09时移入北部湾海面,进入北部湾后移动缓慢。

  “鲸鱼”具有南海台风路径复杂、结构严重不对称的特点,监测定位、路径预报和风雨预报难度加大。

     6月22日8时至23日8时,受“鲸鱼”外围环流影响,中山市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雨量最大出现在三乡镇,录得降水76.2毫米;大部分地区录得阵风5—6级,极大风速最高出现在东区,录得13.6米/秒的阵风。

  6月22日8时至24日8时,全省平均雨量28.7毫米,超过25毫米站点占全省总站数的47.2%,全省共有34个气象站录得100毫米以上的累积雨量,其中三乡镇录得全省最大雨量162.7毫米,372个气象站录得50—100毫米的累积雨量,658个气象站录得累积雨量25—50毫米。“鲸鱼”给粤西沿海和海面带来7—9级大风,雷州半岛也出现明显的大风,23日6时前后徐闻南山镇录得23米/秒(9级)的全省最大阵风。

 

【台风“莲花”】 2015年7月2日20时,第10号台风“莲花”(LINFA)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4日5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5日夜间移入南海东北部海面后,向偏北到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8日趋向粤东海面,并于8日20时加强为台风级,9日12时15分在汕尾市陆丰甲东镇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35米/秒(12级),中心最低气压970百帕。“莲花”登陆后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迅速减弱,9日14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17时减弱为热带风暴,22时减弱为热带低压,10日05时减弱为低气压。9日夜间到10日凌晨,“莲花”西移路径经过中山市。

  “莲花”具有路径曲折、移速多变、近海加强、风雨影响大的特点,在靠近粤东海岸的过程中,出现近海加强的异常现象,于8日在距离海岸线约200公里的海域加强为台风。“莲花”登陆后以西移路径为主,7月9日夜间到10日凌晨,“莲花”经过中山市,由于其强度迅速减弱,对中山市的风雨影响较小。受“莲花”外围环流影响,9日8时到10日8时,中山市9个镇区出现了级阵风,部分镇区出现中雨。8日20时至10日8时,全省平均雨量35.7毫米,超过25毫米(大雨量级)站点数占全省总站数的44%,累积雨量超过250毫米的仅有梅州丰顺八乡镇(269.2毫米),有243个气象站录得100—250毫米,有437个气象站录得50—100毫米,有408个气象站录得25—50毫米。

 

【强台风“彩虹”】 2015年第22号强台风“彩虹”(Mujigae)生成后,快速加强并向西北方向移动,10月2日20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3日14时加强为台风,23时加强为强台风,并于4日14时10分在湛江市坡头区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50米/秒(15级),中心最低气压940百帕。登陆后“彩虹”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于18时从湛江廉江市移入广西博白县境内,并减弱为台风,22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5日3时减弱为热带风暴,9时减弱为热带低压。

  “彩虹”具有强度强、近海发展快、风雨影响大的特点,是1949年以来在10月份登陆广东的台风中强度最强的台风。10月3日夜间到5日,中山市受“彩虹”外围环流影响,出现明显降水以及大风,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3日夜间到4日白天。10月3日8时到5日8时,中山市22个指标过程总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10个站在200毫米以上;最大阵风普遍在6—8级。

 

【防雷安全】 2015年,市气象局完成对2500个单位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竣工检测,完成对1100个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及其他一般性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场所的年度定期检测,以及对全市范围620家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半年一次的安全检测。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力度。市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明确将气象灾害防御暨防雷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作为今后常规检查内容纳入进市安全生产大检查。6—8月,市气象局、市消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安全监管局等部门先后开展2次安全生产督查工作。9月,通过省联合复查组对中山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情况的复查。加强防雷减灾业务培训和宣传。3月,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举办气象防雷业务管理培训班,共50名学员参加。12月,在市气象局召开全市防雷工作会议,会议总结每年防雷减灾工作经验并对危化企业、防雷工程施工、设计单位及有关部门人员进行培训。10月,成立中山市雷电防御减灾协会,促进气象防雷工作的开展,培育和发展气象社会组织和气象中介机构20家。

 

【气象现代化重点项目建设】 2015年8月3日,广东省气象局和中山市人民政府在广州举行座谈会,共商推进3月中山市市长陈良贤拜访中国气象局确定的4个重要事项,落实中山市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发布中心等气象现代化重点项目建设。

 

  2015年,中国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局和中山市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中山市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发布中心”是中山市气象现代化首要建设项目。该项目位于金钟水库附近古香林片区,包括2期建设工程,一期工程是建设山顶区域的综合气象监测基地和气象天文台。二期工程是位于山脚的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发布中心、气象科学馆、农业生态气象试验站、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防御试验基地,以及位于山体周边的气象主题生态公园。该项目建成后将提升中山市气象灾害的预警监测信息发布能力,成为集大气探测、天文观测、科普教育、游览休闲于一体的高科技旅游景点。气候自动探测设备对比试验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气候基准站完成基础建设和设备采购;中山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防御实验室进入筹建阶段。

 

(黄奇章)

上一篇: 气象(2014)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气 象(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