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8年,提高气象预报的预测水平,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气象新闻发布会制度,全年针对重大天气过程举行3次气象新闻发布会。5月27日起,播出早间电视天气预报。市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评为2007~2008年度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广东省文明单位,市气象科普馆被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气象服务】 2008年,极端灾害天气明显增加,全年共发布气象信息快报133份,天气报告42份,重大天气信息专报6份,重大情况27份,决策气象短信200条。全年发出预警信号65次。寒冷信号5次,其中黄色寒冷信号4次、橙色寒冷信号1次;台风信号17次,其中白色台风信号5次、蓝色台风信号6次、黄色台风寒冷信号5次、橙色台风信号1次;暴雨信号27次,其中黄色暴雨信号22次、橙色暴雨信号4次、红色暴雨信号1次;火险信号5次,其中黄色火险信号4次、橙色火险信号1次;高温信号7次,其中黄色高温信号6次、橙色高温信号1次;灰霾信号4次,均为黄色灰霾信号。
【6月雨量特大】 2008年,中山总雨量为2090.8毫升,比常年平均偏多11.0%,是2002年以来年雨量最多的一年。各月雨量分布非常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月底至6月底,尤其是6月,连续性的暴雨、大暴雨天数多,暴雨天数达5天,其中大暴雨天数为3天,从而引发严重的“龙舟水”天气。6月全市总雨量达931.4毫米,是常年平均值的3倍多,打破历史记录。
【第22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在中山举办】 1月21~23日,第十三届粤港澳气象业务合作暨第二十二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在中山举行,来自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各地市的40多名气象专家,围绕热带气旋、气候变化、降雨、强对流天气、风暴潮、高温、夏季风、闪电与新方法等科研课题进行交流。会议共宣读气象、气象应用及相关学科科技论文近30篇,中山市气象学会推荐的《热带气旋“帕布”的风场精细化分析》一文参加了学术交流。
【开展学校防雷安全管理工作】 加大对学校师生的防雷法规、科普知识方面的宣传力度,提高在校师生的防雷安全意识,督促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和落实安全责任制和雷击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对未按规定安装防雷装置或安装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按法律法规和相关防雷技术标准,及时整改,最大限度地减少雷击隐患。到学校举办防雷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在校师生的防雷安全意识。落实学校防雷装置每年定期检测制度,完善防感应雷和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设施。编印《防雷减灾简报》3期,共6万份,提高社会各界、学校师生、市民对防御雷电灾害的意识和应对能力。至年底,完成全市346所中小学校的防雷设施的检查和检测工作。
【中山气象事业改革开放30年】 市气象局的前身是县气象站,基础比较差,仪器设备落后,满足不了社会需求。80年代初期,省气象局将“三机一网”(即气象传真机、计算机、甚高频对讲机和内部通讯网)建设作为全省业务技术系统改革的近期目标,中山配置了Z-80型气象传真接收机和79-1型短波气象定频接收机。80年代中期,安装甚高频对讲机,与省气象台和周边气象台站组网,构成气象台站内部通讯网,并配置PC-1500计算机用于气象观测业务,APPLE-Ⅱ机用于天气分析预报。80年代后期,建立气象专业广播电台,采用自动控制同频转播的方式,转播佛山市气象专业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1991年,中山市气象专业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每天固定广播3次,遇有灾害性天气,加密广播。同年,开通程控电话,与广州区域气象中心大型计算机联网,建立实时业务系统,实现资源共享。1992年,将程控电话线改为专线。1994年,全市共安装气象警报接收机185台,初步构成中山市防灾气象警报网。1995年7月,安装静止展宽卫星资料接收和微机处理系统,直接接收气象卫星播发的卫星云图。1996年,开始9210工程中山VAST站的建设,并于1998年建成中山VAST站投入业务运行。从1997年起,开始实施自动气象站监测网建设,于9月在小榄建成第一个自动气象站。1998年上半年,建成多媒体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市气象台制作的天气预报在市电视节目中播出,每天播出3次,晚上还播出两次旅游城市天气预报。同年,将光纤电缆改为DDN线,加入X.25分组数据通讯网,提高实时业务系统的传递速度和质量。1999年,增设9210工程单收站,完成中山9210工程建设。1999年7月,开通市“12121”气象服务电话,实现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自动答询,并于2003年完成“12121”气象服务电话语音咨询系统软件升级和设备更新,同时,与中山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开发气象手机短信服务。2001年,建成6个自动气象站和1个中心采集站。2002年,建成监测预警中心业务大楼,拥有健全的通讯网络、先进的电脑以及投影、背投电视等现代化设备。2004年,开通决策气象服务专网。随后,建立可视化会商系统和多功能控制系统,中山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跃入全省先进水平。2006年,在紫马岭公园内建成全省一流的人工观测站,到2008年,全市共有47个自动气象站和一个人工观测站,组成中山市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网。(黄奇章)
附:2008年市气象局领导名单
局 长:林雪亮
副局长:林炳坤 徐宁军 黄 静(9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