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9》 【成文日期】2018-12-31 【点击率】860次 | |||
【水务工作概况】 2018年,中山市水务局(简称“市水务局”)推进水生态建设和落实河长制工作,推动镇区黑臭(未达标)水体治理和水利“十三五”规划实施,构建现代化的生态水网。在2017—2018年度水利建设质量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三位,评为A级。《广东省中山市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年)》获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奖银质奖。年内,处理行政诉讼案1宗、行政复议案2宗。全年全市征收水资源费8603.95万元。市水务局驻石岐区孙文中路178号。
【风雨水情】 2018年,中山市入汛时间为5月8日,较常年推迟约1个月。全年降雨总量2264.9毫米,比多年同期降雨量平均偏多20%;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累计降雨量2010.1毫米,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8.8%。6月5—9日,受台风“艾云妮”影响,全市有21个指标站录得300毫米以上降水,紫马岭站录得最大雨量467毫米。8月28—30日,三乡镇录得全市全年最大过程累积雨量485.7毫米,最大日雨量356.9毫米,均为全市有自动气象观测以来的最大值,为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全年受到“艾云妮”“百里嘉”“山竹”等台风影响,其中“山竹”造成严重风雨潮影响,全市出现10—14级阵风,神湾镇录得全市最大阵风42.7米/秒(14级),沿海地区潮位站全面超出警戒潮位,部分超出历史最高水位。全年全市直接经济损失约16.46亿元,无人员伤亡,受台风暴潮直接袭击的94.6公里海堤、53座挡潮闸均没有出现较大险情,水利设施损失共1.17亿元。水利工程没有出现较大险情。
【防汛、防旱、防风】 2018年,市水务局启动防汛防风Ⅳ级以上应急响应23次,其中升级启动最高级别的防风Ⅰ级应急响应1次、防暴雨Ⅰ级应急响应3次,发出防御暴雨、热带气旋的防御通知及文件90份,组织防汛应急会商15次,报送防汛防风抗洪信息40条,落实回港避风渔船622艘,上岸避风及转移沿海种养殖、围垦、建筑工地作业、低洼地带以及危房居住人员等共3万人次。9月16—17日,中山市遭受台风“山竹”正面袭击。“山竹”是历史上登陆广东的台风中造成陆面大风影响范围最广、大风影响持续时间最长、阵风风速最大的台风,造成严重的风雨潮影响,全市最大风速达14级,沿海潮位站全面超出警戒潮位,部分站点超出历史最高水位。市水务局开展防汛备汛工作,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并将全市3.7万名责任人信息录入至“三防管理系统”;建立健全防灾减灾避险台账,按照“一工一表”对全市55座水库、377千米外江防洪(潮)堤防、191座防洪(潮)水闸进行检查;完成地质灾害、山区危房等全部隐患点及公共电力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投入500万元升级改造市三防指挥中心,编印《三防专题图集》《中山市防汛手册》,举行三防抢险救灾演练,全市各镇区至少组织危险区域人员转移预案演练1次,向广大中小学生发放防灾减灾宣传卡片书套30万份,电视台全时段滚动播放应急响应知识公益宣传,在“5·12”防灾减灾日向市民派送“三防”知识和防御措施小册子。全市储备价值4195万元的防汛物料,其中砂石料9.02万立方米、块石6.23万立方米、袋类156.39万条,使用船只54艘、车辆211辆、铲车及钩机等各类机械设备52台。落实防汛抢险人员3.56万人,其中由中山军分区、武警等组成的专业抢险队伍1500人。成立市级和镇级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各镇(区)270个村(居)委会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共3万人,黄圃镇、南头镇、小榄镇等镇区组建的厂企抢险队伍共1000人。
【河长制、湖长制建设】 2018年8月,中山市建立市、镇、村三级湖长体系,印发实施《全面推行湖长制实施方案》,将湖泊分级分片,落实湖长责任。含有湖泊的镇区均制订实施方案,将湖泊管理保护任务落实到各级湖长和部门。落实广东省总河长令,实行双总河长制,由市委书记担任市级总河长,市长担任副总河长。全市16条外江、15条主干内河、1026条支河分别落实12位市级河长、242位镇级河长、302位村级河长。至年底,市级河长累计巡河61次,镇、村两级河长累计巡河3.59万次。全市设置省、市、镇、村四级河长制公示牌累计1800块,每块公示牌上均标明河长姓名、联系方式、管护目标及河涌基本信息,实时接受公众监督与投诉。利用“广东智慧河长”平台处理公众投诉事项124起,所有问题均得到相关镇级河长和部门处理与整改。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中山市第二次水面漂浮物清理专项行动方案》,投入1722万元清理漂浮物5040吨,对全部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及至少10%的规模以下入河排污实行常态化监测。
【水体综合整治】 2018年,中山市推进中心组团以外镇区黑臭(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将中山市分成15个流域,按照“全流域整治、全系统治理、全市域监测、全民共同参与和全过程监督”的方法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市水务局推进中心组团以外镇区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项目15个,至年底,2个项目进入招标阶段,7个项目完成可研报告并报市发展和改革局,6个项目处于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开展主干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简称“清四乱”)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核查全市775个疑似“四乱”图斑2次。采取清淤、岸墙整治等措施,整治内河涌96条共98公里。年内开发建设“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信息平台”,计划于2020年建成,建成后将实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施工图纸、施工现场视频、会议纪要等全过程记录、全过程监督。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中山市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古镇镇1项目区、古镇镇2项目区、阜沙镇1项目区、板芙镇孖涌水闸及泵站重建工程。全市水利工程新动工及续建工程70宗,完成完工验收13宗、竣工验收17宗,完工、竣工验收全部一次合格。市水务局印发《关于加强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下放审批水利工程项目的通知》《水利工程建设稽察工作方案》等行业管理文件。全年完成37宗招标项目的招标文件备案工作,推行电子化招投标,累计完成水利工程电子化招标、投标15宗。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稽察,对翠亨新区滨河整治水利工程项目区试验段、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港口镇1项目区工程、阜沙镇牛角节制闸工程水利建设项目进行专项稽察,基本形成省级、市级稽察与镇(区)级自查、自纠的三级合力。全年完成工程变更30宗,对违反工程变更程序管理的3宗工程责任单位进行通报。开展水利系统“扫黑除恶”专项工作,打击水利工程建设中强揽工程、恶意围标、串标竞标等违法犯罪行为。对2宗在建水利工程开展专项检查,督促93宗工程完成自查,确保全市范围内的在建水利工程农民工工资支付到位。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自查自纠与重点抽查相结合、专项检查和综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程实体质量“飞行检测”“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安全专项治理”等专项行动,实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双零”目标。
【鸦雀尾水利枢纽工程完工验收】 鸦雀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总投资1.18亿元,工程建设规模为Ⅱ等大(2)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2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4级。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重建水闸1座,设3孔,净宽24米,设计防洪标准50年一遇、排涝标准按30年一遇;改造现有船闸,船闸建设规模为闸首宽7米,船室净宽12米,长80米,按IX级航道要求设计,设计通航能力为20吨;新建排涝泵站1座,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产生径流1天排干不致灾,设4台轴流泵,排涝能力为4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520千瓦。在工程建设中大规模推广使用新型材料-U型预应力混凝土板桩,具有施工开挖量小、施工快的特点,工程效果明显。项目于2013年形成实地勘察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2014年完成工程立项、审批、招投标工作;2015年1月动工建设,10月完成船闸和水闸单位工程通水验收并具备运行条件;2018年8月泵站工程通过调试并投入试运行,10月19日,土建及自动化标段进行完工验收。该项目是阜沙镇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也是中山市最大的在建水利工程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在防御超强台风“山竹”中,新建排涝泵站有效控制阜沙镇内河涌水位,解决遇强降雨引发内涝的问题。
【江头滘泵站及水闸工程完工验收】 江头滘泵站及水闸工程位于古镇镇古三村江头滘河口,工程于2016年1月开工建设,2018年6月8日完工投入运行。项目总投资5070万元。工程主要新建设计总流量20.4立方米/秒、总装机容量1890千瓦的泵站,采用三台直径1.4米双向潜水贯流泵,是古镇镇第二个双向抽排泵站;重建江头滘水闸,水闸单孔净宽8米,设计过闸流量34.2立方米/秒;新建桥宽30米的交通桥1座,新筑防洪堤566米。该工程与其他泵站共同排除中顺大围古镇片区39.07平方公里集水面积的涝水,使涝区达到规划排涝标准,同时具备防洪、灌溉、引水、通航功能。
【《中山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2018年4月2日,《中山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简称《规划》)经市政府批复同意组织实施。《规划》以镇级行政区为单位,全面收集气象、社会经济、土地利用以及水土保持等基础数据,结合区域调研情况,掌握全市及区域基本情况,明确水土流失防治需求,是指导中山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规划》提出利用GIS(指地理信息系统)和RS(指遥感技术)完成全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工作,提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和划分方法,划定全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界定全市“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01.99平方千米,《规划》明确市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规划期为15年,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规划水平年2020年,完成72.16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任务,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0.75%,水土保持工程近期投资1.58亿元;远期规划水平年2030年,完成100.29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任务,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8.33%,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2.29亿元。同时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大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的建设与运行维护,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科技水平,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增强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水资源管理】 2018年,中山市抓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规范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规范取水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向全市自备取水户和年用水量超1200立方米的公共供水管网非居民用水户下达2018年用水计划,推进重点取水户在线监控工程,实现全市95%以上的取水量纳入在线监控范围。开展镇区重大规划水资源论证7宗。完成120个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监测工作。编制实施《中山市“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中山市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方案》。市水务局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局印发《中山市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计加价制度实施方案》,对高耗能、高污染、产能严重过剩等行业实行更严格累进加价制度。联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中山市节水型城市建设方案》,完成48所节水型学校、37家节水型公共机构、8家节水型企业验收工作。起草《中山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新(改、扩)建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规范企业节水管理。完成《中山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中山市水(环境)功能区划修编》征求意见工作。做好水资源管理公报、年报、水资源公报、水文水资源简报编制工作,全面掌控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依法治水】 2018年,市水务局制定2018年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方案,对《中山市河道管理范围砂石堆放管理暂行办法》等3份规范性文件进行实施效果评估。完成《中山市水务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修订送审稿编写,将审批职责、市简政强镇政策规定、普法责任以及行政监督检查职责内容写进制度。实施《中山市水务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等4项行政执法制度。对109份案件材料进行立案条件、办理程序、证据收集等方面法律审核。开展河道管理范围违建整治、打击河道违法倾倒垃圾(渣土)、河湖非法采砂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违建整治、违法设置入河排污口整治、河湖“清四乱”(指主干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6个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执法检查及长江水库集雨区综合执法整治。全年派出执法巡查人员3610人次,出动执法车1129车次和执法船(快艇)89艘次,巡查堤防(河道)8.83万千米。检查水事监察现场6818处,查处河湖水事违法行为193件,其中现场纠正违法行为109件,立案22件,结案42件,行政处罚9件共处罚金额193.9万元。全市拆除违建物178宗共2.74万平方米。催缴企业拖欠水资源费21家次,下发催缴通知书5张,纠正取水计量设施不正常行为18件。
【水务信息化建设】 2018年,市水务局完成“三防联合值守暨升级改造市三防指挥中心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实施“市三防应急视频会议系统”项目,基本完成建设方案编制。建设信息化三防警务室,推动“互联网+”建设。做好门户网站、水文遥测系统、特殊取水户取水在线监控系统等信息系统和“中山三防”微信公众号、“碧水回归中山”微信公众号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推动古镇江头滘、阜沙鸦雀尾自动化监控系统、三乡镇三防指挥中心、中顺大围水务监控系统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好水利科技的推广应用和东河水利纽枢工程管理所水利科普教育基地、金钟绿道水利科普知识宣传长廊管理,及时向水利技术人员推送学习先进水利实用技术重点推广项目。
【水利综合管理】 2018年,市水务局接收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申请项目90宗、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申报备案7宗。组织编制《中山翠亨新区水利规划——南朗、围填海部分》《黄圃镇水利总体规划》《民三联围防洪排涝综合规划》;编制的《阜沙镇水利规划》获市政府审批通过。配合开展《前山河流域跨界防洪及河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协调建立前山河流域中山、珠海水闸联合调度机制。根据《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规定以及市河道的来砂量、水情、河床现状情况,将所有市管、省管河道划定为2019年度河砂禁采区。在广东省内率先完成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市24个镇区共2176宗小型水利工程全部确权并颁发使用管理权证,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全市377千米外江防洪(潮)堤防以及191座防洪(潮)水闸运行正常。强化水利工程日常管养维护,开展东河水利枢纽水闸防渗加固及电排站冬修等项目,完成中珠排洪渠风栗山至二线桥渠段砌石挡墙加固整治等项目。加强水利用地管理,对全市7宗靠近河涌边用地办理土地证的项目提出涉水审批意见。完成455个水土保持扰动图斑解译成果现场复核工作。加强水库移民资金规范监督管理,完成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的绩效评价。制定2018年度全市镇区水利工程补助专项资金分配方案,编制2019年度水利建设项目库;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合理安排支出计划及分配使用水利专项资金;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将市级水利专项资金二次分配方案及2018年度市水务局和局直属单位的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指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预算在市水务局门户网站公开;做好国库集中支付和重点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
【水务行政审批管理】 2018年,市水务局行政审批收件725宗,受理707宗,办结681宗,完成水资源行政审批技术审查6宗,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66宗。落实“减证便民”措施,取消办理“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定额调整核定”时提供的居民委员会核实证明以及办理“取水许可”时提供的相关退水证明,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和部门间沟通核实的方式,简化群众办事条件。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及“零跑动”改革,对所有审批事项均提供双向邮政快递服务。依托中介超市规范技术审查中介服务成果,督促中介机构提升技术审查服务质量和效率。梳理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完成“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代理办、同城办”事项清单。
【中山市水务事业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40年,中山持续完善水利设施,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1978年遭遇第12号台风,中顺大围支堤崩决22处,9个公社98000亩(6533.33公顷)农田受淹。2018年,中山成功抵御强台风“山竹”(最大阵风14级)和超百年一遇风暴潮,无人员伤亡,水利工程无较大险情。全市有外江防洪(潮)堤围有377千米,分布在堤围上的防洪(潮)水闸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库54座总库容8969.75万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为主、防排结合、泄蓄兼试、截洪优先”的防洪(潮)体系,达到基本消除洪涝灾害的目标。其中,中顺大围是广东省十大联围之一,2000年,东河水利枢纽泵站单站流量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第一位,西河水闸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2018—2019年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完善水环境治理体系,开展河长制湖长制建设,统筹推进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建立市、镇、村三级河长、湖长体系,共设立河长602名、湖长8名;将全市非中心组团分成15个流域,按照“全流域整治、全系统治理、全市域监测、全民共同参与、全过程监督”理念开展黑臭(未达标)水体综合治理,构建和谐水生态体系。 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严管“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限制纳污”三条红线,2018年全市用水指标控制在16.53亿立方米以内,实际用水量约14.21亿立方米,结余率14.04%。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完成65所节水型学校、44家节水型公共机构、13家节水型企业、13家节水型社区验收工作。水利综合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在2017—2018年度市水利建设质量考核排名中位居全省第三名,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在全省率先完成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市25个镇区共2176宗小型水利工程全部确权并颁发使用管理权证,落实管护主体及其责任。 改革开放40年,市水务局先后获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管理单位、全国水利经济突出贡献奖、广东省抗洪救灾模范集体、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水务工作成绩获得国家、省、市领导肯定。
【水务人才队伍建设】 2018年,市水务局选送17人参加业务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全国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评选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市水务局直属单位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李海晖获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称号。开展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评定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6人。举办河长制工作业务、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土保持执法等培训班,培训400人。组织全市85名水政监察员到汕头市、深圳市学习交流违法建设执法等经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