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2年,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在确保水利安全的前提下,把工作重点转到实施工程水利、非工程水利、生态水利相结合,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水利建设模式,做到“五个结合”(即与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安全保障作用相结合;与增加有效供水、发挥资源保障作用相结合;与改善水生态质量、发挥环境保障作用相结合;与改善城乡交通条件、绿化环境,为城镇建设发挥基础保障作用相结合;与加强水利管理结合,做到建管并重、相互促进),充分、全面发挥水利投资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保证。
【水利工程建设】 2002年,水利工程建设注重工程效能,打破传统模式,提高水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水利工程建设做到“四个严格”:一是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要求每项工程必须依照建设程序,从办理技术审批直到工程验收,都严格依照《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不漏缺一个环节,确保工程规范运作。二是严格工程技术审批。针对过去工程设计质量不高的状况,提前介入设计标准、工程规模、技术方案、工程措施等环节,严把设计文件质量关。三是严格招标投标。与以往不同,成立水利评标专家库,需业主确定的评标专家全部由其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提高评标的公正性。全年共完成招投标项目23宗,工程总造价7233.25万元,经过招投标节约工程造价475.26万元。四是严格竣工验收。增加外观质量评定、项目法人工作、施工文件档案资料的验收内容。据统计,全年共铺开水利工程项目175宗,其中重建、新建水闸26座,维修加固水库6座,培修江海堤围35.6公里,技改维修电排232宗244台5606千瓦,整治排灌系统158公里,改善治涝面积4.35万亩,修复水毁工程13宗,累计完成土方230万立方米、石方33.3万立方米、混凝土8.06万立方米,合计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1.5亿元。
【水资源管理】 开发、利用、治理水资源,注重节约、保护和配置水资源,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全年完成123个取水许可证年审工作。规范取水行为,对东升水厂、阜沙水厂等4家水厂的吸水口进行清淤,有效地改善供水质量,保护取水户的合法权益,确保水资源合理配置。小榄镇、坦洲镇、火炬开发区等镇区利用水能动力,科学合理地调度水利设施,置换围内河水及冲淤,改善了围内河涌水质。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坚持在磨刀门水道及横门水道进行定点、定时的水质及水文监测,制发水(咸)情通报,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配合全省开展工业用水定额编制工作,对全市220家企业的工业用水开展定额调查,超额、提前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在普查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草拟《中山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完成2001年度《中山市水资源公报》。
【依法治水】 于3月15日至4月15日,开展水利宣传月活动。分别于4月、8月、10月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查处违章采砂船只260多艘(次),罚没金额50多万元,补交管理费5万元。9月,在新《水法》施行前夕,举办专题学习班并进行统一考试。修订完善《中山市水利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中山市水利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中山市水利局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程度制度》,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对河道管理范围的各项活动,由过去的只注重事后监督转变为实行全过程监督。全年审批涉水建设工程54宗,河道采砂400宗,河道临时堆放许可133宗。清拆沿河违章建筑1.8万平方米,清除影响行洪安全的船只13艘,纠正违规砂石场100多个。
【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金水工程”,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段提高防灾减灾水平,促使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并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编制22万多字共5个分册的《中山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中山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系统、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作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该报告于2002年4月29日通过专家的评审,已获省水利厅和市发展计划局批准立项。中山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系统工程总投资2688.6万元,资金来源由省、市两级投入。
建立水利局计算机网络系统,构建市水利局局域网,建立1个中心机房、2个子机房,共16台交换机、3台服务器。中心机房通过光纤与市政府党政信息平台及国际互联网节点相连,通过X.25网络与省“三防”总指挥部相连。办公大楼局域网按主干1000兆,交换至桌面100兆的标准建设,内外网独立布线,物理隔离,共有400多个信息点(包括备用点),给每个工作人员配备了1台专用计算机,既可快速上Internet网,也可在内部网上办公。
完成中山市“三防”指挥中心的硬件建设。该中心配备国际先进的DLP技术的一体化投影拼接墙体显示系统、集中控制系统和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可以灵活地以图文并茂、声像一体的方式显示“三防”决策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可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把决策现场的情况及时传送到各镇区“三防”指挥所甚至电视频道,达到科学决策与快速部署防灾减灾策略的目的。
建设中山市水利电子政务系统。2001年11月始建,建立起一个窗口对外对内办理政务的办事制度,规范文件流转和办事流程。2002年9月2日正式启用,在网上实现收发文管理、审批项目的受理、车辆管理、办公用品领用、各类事项公告等,成为全省水利系统第一家利用计算机全程处理水行政事务的单位,被市政府选定为办公自动化的试点。
【防汛防旱防风工作】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全市天气异常。气温偏高,除9月、12月份以外,每个月的年均气温都比常年偏高。前汛期降水偏少而后汛期偏多,1~6月的降水量较常年约少50%,而7~12月则多50%左右。全年虽然没有出现大洪水和正面影响中山的热带气旋,但受上述天气的影响,春季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旱情,且春夏连旱,下半年出现连续性暴雨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
6月和8月,受西江洪水影响,莺哥咀水位先后超过警戒水位,6月19日20时莺哥咀水位开始超3.5米,20日10时21分水位3.64米(超警戒水位0.14米)。9月,第18号强热带风暴“黑格比”虽然没有正面袭击中山,但受其影响,全市平均风力6级,城区极大风速21.2米/秒(出现在东区);9月11日23时46分,坦洲大涌口潮位1.57米,东河水闸潮位1.62米;受强热带风暴影响,全市有大到暴雨,三乡镇龙潭水库测得雨量124毫米,西河水闸119毫米,沿海镇区水稻积水面积2500万亩,蔬菜严重受损2300万亩,吹断香大蕉130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13万元;9月11~16日,受第18号强热带风暴云带及南海低压槽影响,全市连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其中雨量主要集中在15日。据15日8时到16日8时雨量测报:石岐站256.8毫米,东凤莺哥咀218毫米,暴雨使各水库水位急剧上升,五桂山长坑三级、三乡古鹤、坦洲铁炉山等水库均超防限水位运行,其中长坑三级水库最高水位16.73米,超防限水位2.23米。由于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16日1时至7时“三防”办雨量站达到183毫米,暴雨强度达到8年一遇。市气象局于16日5时45分发出红色暴雨信号,6时50分改挂黑色暴雨信号。尽管遭遇了多种恶劣天气的影响,全市防洪水利工程安然无恙,全市安全渡汛。
【重建大涌口水闸】 大涌口水闸工程位于中珠联围坦洲干堤上,担负着联围防御台风暴潮、灌溉、陆上交通等重要任务,捍卫中山、珠海两个地级市的5个镇区45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近200亿元,105国道交通干线及一大批重要建筑物。该闸建于1959年,建设标准低,破损严重,2002年3月经专家组鉴定,将其评为四类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闸安全鉴定规定》(SL214—98)第6、0、2条规定需重建。3月26日,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大涌口水闸重建议案。编制完成《大涌口水闸三防应急行动预案》,确保水闸在重建前或重建期间的安全度汛。成立中珠联围大涌口水闸工程建设指挥部,组建工程项目法人单位负责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以及建成移交后的运行管理。委托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水工模型试验获初步结论,并选定工程招标代理机构。
【内河整治】 2000年8月,市委、市政府在小榄镇召开全市镇村内河整治工作动员会,对全市内河进行全面整治。市政府随即成立内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设市内河整治办公室,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计划、建设、环保、规划、财政、交通、航运、卫生、农业、林业、文明办、爱卫办、环卫处等部门,各镇区也相应成立内河整治办公室,并将内河整治工作列入镇区年度考核内容之一。2001年11月,市政府将内河整治纳入“农村五项工程”,要求5年计划3年完成。至2002年底,全市共投入内河整治资金1.15亿元,其中财政投入900万元,共整治河涌193条277公里,累计完成土方288万立方米,石方29.16万立方米,砼方4.39万立方米。通过整治,有效治理和控制全市内河涌的污染,改善了居住环境卫生和投资水环境,疏导了水体循环,水生态环境显著优化,配合工业园区的建设,为中山经济发展全面提速起了促进作用。
【整治重点堤围险段】 2001年9月28日,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提交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审议决定重点整治堤围险段。从2002年起用3年时间投入1.37亿元,完成31宗堤围险段整治工作。设立由技术组、综合组、财务组等组成的专责机构负责工程的实施,将工程报省立项、工程勘测、钻探等基础技术工作前置,为完成工程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2002年,完成板芙沙头顶险段等6宗整治工程,完成鸡鸦水道等22宗险段、黄圃团范等5宗险段的地质勘探及地形测量工作。
【中山(阜沙)现代化水利园区】中山(阜沙)现代化水利园区是中山探索水利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点,并成为全省首批7个现代化水利园区之一。园区面积1万亩,投资约4500万元。2002年成立以副市长吴章贺为主要负责人的建设领导小组,选定工程监理单位。3月,正式启动第一期约3000亩的中心示范区的建设。
【全省水利管理工作会议】 于1月22~23日在中山市水利局召开。省水利厅厅长周日方,中山市副市长吴章贺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省水利厅4名副厅长、省直有关单位及各地级以上市水利(水务)局、水利厅直属各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约150人参加了会议。中山市水利局局长李达明作了题为《理顺管理体制,落实运行经费,确保水利事业良性发展》的经验介绍。省水利厅向全省推广中山市水利管理经验。
【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 于4月15~18日在中山市水利局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共6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对该年全国天灾进行了综合预测,重点研究近期全国可能发生的大、中型自然灾害。
【全省水政监察队伍首届军训汇报表演】 于12月17日在南海市九江镇举行。由36人组成的中山市水政监察队在表演会上展示了良好的形象和风采。表演除了队伍方阵外,还有摩托车方阵、警车方阵以及摩托艇、冲锋舟、巡逻船等表演。中山市水政监察队伍获表演方队一等奖。(李文军)
附:2002年市水利局领导名单
局 长:李达明
副局长:赵彬炎 杨桂贤 林伟佳 郭建宏(2002年6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