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水产业(2000)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1 【成文日期】2000-12-06 【点击率】1602次


【简况】2000年,海洋与水产工作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实施科教兴渔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渔,强化海域使用、渔船渔港和渔业资源管理,继续调整优化渔业结构,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坚持以科技为依托创效益,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20.8万吨,增长4%,其中淡水养殖面积272790亩,总产18.7万吨,增长3.8%;海水养殖面积38385亩,总产1.33万吨,增长24.8%;海洋捕捞产量3249吨,减少18.6%;淡水捕捞产量4500吨,减少14.1%。总产值20.5亿元(现行价),增长4.3%。


【渔业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春冬,全市各镇区进行了以整治改造基塘、建设渔业小区和路桥为主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市的10万亩低产鱼塘进行高标准整治改造,改善水产生产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2000年春冬全市整治改造基塘超1.8万亩。


【品种结构】引导各镇区在养殖“四大家鱼”,满足城乡居民“菜篮子”需要的同时,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养殖市场需要的品种,减少市场需求差且经济效益低的品种,如增加了鲟鱼、观赏鱼、桂花鱼等的养殖面积,减少了鳗鱼、罗氏沼虾、水鱼的养殖面积。据统计,鲟鱼养殖面积540亩(约20万尾),增加1.8倍;观赏鱼养殖面积4801亩,增加47.2%;桂花鱼养殖面积16039亩,增加9.9%。鳗鱼养殖面积23421亩,减少11.6%;罗氏沼虾养殖面积34139亩,减少10.5%。新引进了黄颡鱼、长江倒刺、巴西鲷、黄喉拟水龟、草龟、长吻、蓝鳃太阳鱼、南美白对虾等10多个名特优品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养殖品种结构。经过调整优化,全市的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达12.14万亩,占全市鱼塘面积的42%,增加9.4%,品种达40多个。


【科技兴渔】在东升、西区沙朗、横栏、东凤、坦洲、板芙、神湾、阜沙、港口等镇区举办科学养鱼技术培训班和鱼病防治知识讲座22期,受训人数4500多人次,提高科技对渔业生产的贡献率。6月,与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科委、农委、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科技下乡活动月活动,推广和普及科学养殖鱼虾知识,咨询人数达500人次。把名特优各品种的生物特性、养殖技术和养殖前景等方面的知识汇编成名优水产品种介绍,分别在《中山日报》、《水产行情》上刊登,并在中山视聆通农业信息网上发布。2000年,全市塘鱼平均亩产690公斤,比上年增加4.2%;鱼塘养殖总产量18.58万吨,增加3.9%。引导各镇区和专业户引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做好新品种养殖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开展了《鲟鱼池塘人工饲养》、《龟类人工养殖研究》、《四大家鱼提纯复壮》的研究和立项工作。与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立项开展对罗氏沼虾白肉病防治研究。从海南省引进罗氏沼虾种苗,改良中山罗氏沼虾的亲本,减少虾苗的发病率。


【建设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向镇区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的通知》,加大“三定”、“五有”站(即定性、定编、定员;有人、有站址、有培训设施、有基地、有实体)建设的力度,各镇区基本建立了渔业技术推广站。黄圃镇将该镇的渔业技术推广站定为股级事业单位,全部经费由镇财政负担,渔技员享受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待遇,完善基础设施和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了湛江海洋大学淡水养殖专业的2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该镇还要求鱼塘面积1000亩以上的村要配备村一级的专职渔技员,由镇补贴大部分经费。2000年该镇有3个项目申报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并通过了鉴定。


【水产品流通和加工】支持市水产进出口公司建立水产养殖出口基地,发挥该公司在水产品流通上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市农业信息网等媒体和渠道将市场信息反馈给养殖户,生产适销对路的水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发挥市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和各镇区分会的作用,切实帮助200多位水产流通协会会员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做好水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外引内联工作,黄圃镇流通加工大户刘义仔与外商合作,首期投资500万元,兴建了万通水产冷冻加工厂,厂房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日加工能力10吨,主要加工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产品销往欧盟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全年全市有10多万吨水产品销往省内外及港澳地区,保证了水产品上市旺季无“烂市”和滞销现象。


【江河人工增殖放流】全年投入增殖放流资金13.51万元,于5~6月在中山港段水域、小榄水道港口段、磨刀门水道神湾段等水域增殖放流鱼虾苗830万尾。其中鲤鱼苗250万尾,鲮鱼苗250万尾,鳙鱼苗150万尾,东北鲫鱼苗150万尾,罗氏沼虾苗30万尾。


【依法治渔】2月14~28日,继续派出渔政、渔监部门的工作人员到重点渔港渔村设点办理年审签证,方便渔民就地签证,提高了渔民年审签证的积极性。全年共签发《渔业捕捞许可证》1589本,其中海洋捕捞许可证746本,内陆捕捞许可证843本,渔业船舶年审签证和初检发证1676艘,8014总吨,共2.5万千瓦。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中山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宣传,配合使用召开渔村干部和休渔渔船船主会议、张贴休渔通告、发放休渔通知和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和广大渔民进行伏季休渔的宣传教育,并在渔港、渔区做好防火和后勤保障工作,顺利地完成了2000年的伏季休渔工作。严厉打击电、毒、炸鱼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渔业资源,全年中国渔政海监44141船出航145天,检查渔船944艘次,查处违规作业渔船367艘次,其中违反许可证制度75宗、无证捕鱼127宗、违反禁渔期106宗、电鱼24宗、其它51宗,处罚违反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案件16宗。举办职务船员培训班4期,参加培训并经考试合格,领取职务船员证书的共349人。参加审证学习的495人。举办了5期法律知识讲座,受训人员共360人次。继续做好船东互保工作,全市有3326名船员参加了人身平安互助保险,保险金额27万多元,船东要求理赔的海损事故9宗,结案6宗,按规定给予理赔费2.45万元。做好《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年审工作,全市有水产种苗场107个,领取《水产种苗许可证》的共有91个场,其中虾苗场31个、鱼苗场60个。于11月开办了种苗繁育工程培训班,全市有75个种苗场派人参加了学习,培训覆盖率82%,有82人领取了水产种苗生产上岗证。(黄德辉 彭一燕)


附:2000年主要领导名单

副局长:文北泉(2000.6前主持全面工作)

    梁梳九(2000.7起主持全面工作)
 

九五期间中山市渔业生产统计表

年份

水产品总量(吨)

海洋捕捞(吨)

海水养殖

淡水 捕捞 ()

淡水养殖

面积 ()

总产 ()

面积()

总产()

1996

128898

6992

6992

2618

4190

208410

115098

1997

177821

7500

13830

6614

4900

264885

158807

1998

191965

4091

15447

9590

5136

272458

173148

1999

200000

3990

17745

10622

5237

272790

180149

2000

208000

3249

38385

13900

4500

272790

186993

上一篇: 海洋与水产业(1999)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海洋与渔业(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