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联工作(2006)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7 【成文日期】2006-12-01 【点击率】2189次


【理论学习研究宣传】 组织市内专家学者和领导以及社科理论工作者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城市、构建和谐中山为主要内容,撰写心得和研究文章在《中山日报》和《中山社科》等媒体发表。 
  中山率先提出香山文化的概念,引起学术界巨大反响,使香山文化成为一种显学,掀起研究香山文化的热潮。全市各界为此展开广泛座谈、深入调研和系列的活动。香山文化立即引起广东省社科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给予专题报道。在南方网、中山政府网、中山国际网等网络和《中山日报》、《中山社科》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山广播电视台等传媒上开辟专栏,刊登香山文化的有关信息和研究文章。其中,在南方网上的月点击率曾超430万人次。全市社科界和文化界围绕香山文化召开数十场座谈会。成立香山文化研究会,整合香山文化的研究资源。出版《香山文化——现实镜像历史投影》、《风起伶仃洋》、《百年千年》、《香山明清档案辑录》等研究书籍,拍摄《从香山到中山》电视片。10月16~18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中山市社科联、珠海市社科联和澳门基金会协办,岭南与香山文化研究所和香山文化研究会承办的香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市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以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140余人参加研讨,通过征文和特邀2种形式收到海内外学者的论文120余篇,入选论文集86篇。11月,《香山文化研究》课题申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获通过。12月,经省社科联同意,广东省香山文化研究基地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挂牌成立,为香山文化研究搭建新的平台,推动香山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根据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通知精神,结合中山实际,于11月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举办广场咨询、送社科图书进农村和校园、社会科学知识竞赛、集邮知识有奖问答、社科知识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研讨会等系列活动,近20个单位及社科团体,超3万人次市民参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


【社科理论调研】 2006年,立项、管理市社会科学立项调研课题。一季度,根据新一年全市的中心工作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意图,结合中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遴选编印《中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规划调研课题指南》,并通过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在社会上公开发布,不仅市内有关单位争相申报,甚至连北京、广州等地的大学和研究所都要求申报,至截止日共申报64项课题。经论证,确定并批准21项课题为2006年度的立项调研课题,重点课题5项,一般课题10项,自筹经费课题6项;其中2项农村项目由有能力完成调研任务的镇区承担。对获立项的15项课题和上年立项的2项课题的调研进程、经费使用和管理、调研报告的撰写和质量进行全面的跟踪、指导、管理和督促,使21个课题在年内顺利完成调研任务并写出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评审验收2005年市社科立项调研课题。评出年度优秀课题5项、良好8项、中等4项,并将评定结果通过市内的传媒向社会公布。推介宣传市社科立项调研课题和优秀社科成果,将2005年度“优”以上课题推荐给市有关领导和单位,将调研课题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摘登在《中山社科》、《中山日报》和政府信息网中,让社科调研成果更好地为全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服务。11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山市2005~2006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活动;经各单位、各社科团体的推荐,共收到参评成果325项(补评选成果)。


【社科阵地建设】 坚持办好社科理论刊物《中山社科》,通过办刊探索中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社科信息和理论新动态。继续加强建设《中山社科》刊物,重点提高办刊水平和质量,提高刊物的知名度。提高所刊文章的档次和质量,继续做到每期均有市领导和全国、省、市社科理论界的专家、教授、学者的理论文章,全年发表市领导的理论文章10多篇,发表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学者的文章20多篇;增大发行量,多与全国各省市社科理论刊物交流,在继续完善稿酬制度的基础上,评选2004~2005年度《中山社科》优秀稿件16篇,发给证书和奖金。


【社团管理指导】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探索、试行系列规章制度,使全市社会科学工作走上一条从无形到有形、从虚功到实做的良性发展轨道。年初,梳理这些制度并印制成册,分发到各社科团体和理事,使社科工作有章可循。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明确领导和各科室的职责。建立主席、专兼职副主席联系社团制度,11位主席、专兼职副主席每人分别联系2~3个学术团体,既使专职干部增强责任感,又使兼职干部更负有责任。依靠社科联的理事、常务理事等骨干,发挥他们在学术团体中的协调和学术研究中的带头作用。 
  加强联系、服务和指导各社科团体,协助民政部门指导和审查各社科团体的成立和换届选举。组织社科团体配合省、市有关精神开展各项活动,组织社科团体举办社会科学普及周、社会科学普及知识有奖竞赛、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集邮知识竞赛、中国首届古陶瓷藏品联展等活动。指导社科团体开展理论研讨和课题调研,派员或安排专家、学者参加各社科团体举办的各类学术年会、研讨会,提高各社科团体的学术水平。针对市内一些社科团体在开展社科课题调研、组织社科活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联系有关专家学者到社科团体给予指导,资助有关社科团体或社科工作者开展活动和出版专著。(卢曙光) 
 

附:2006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要领导名单

席:张冠华

专职副主席:周

副主席:吴兆涛 方炳焯 焰 马清荣 刘秀莲 平 李长春 元维社 虞天识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 1983年8月28日成立以来,至2006年共有会员123人。2006年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组织参与一系列纪念活动,发掘、整理、研究本土资料有新的进展,拓宽和深化理论研究领域,为弘扬孙中山精神、建设和谐中山、文化名城做出贡献。 
  配合有关单位组织、参与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10月31日~11月1日,由广州市政府参事室、广州市文史馆主办,与市政协联谊会、中山诗社、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共同协办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行的书画雅集和学术讨论会等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得到外省、市参会单位和学者的一致好评。11月6日,与市政协办公室、市文联、市民革委员会共同主办,市书协和画协协办在中山美术馆举办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书画作品展,配合有关单位筹备出版《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书画作品集》。11月6~8日,配合筹备由中国社科院、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广东省社科院、市政府在中山市联合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讨论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等领导和学者共103人出席,研究会10位会员作为正式与会学者参加,其中6人作小组发言。11月10日,29名会员参加市委市政府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的有各行业代表1400人参加的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12月16~19日,会员阮关逸在小榄人民公园文化中心展览馆举办纪念孙中山邮票、货币藏品展,共展出藏品3400枚(种),500人参加开幕式。 
  出席全国和地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的纪念活动,提高研究会的知名度。11月4日,市委统战部部长苏伟强和会长杨海等应邀出席由香港紫荆杂志社、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香港中西区区议会在香港大学联合举办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图片展暨学术研讨会。11月7日,市委副书记杨海等应邀出席由研究会名誉会长李东海任筹委会主席的香港各界人士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晚会。11月11日,市政协副主席黄华裕和会长杨海出席由邓小平封面题字,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修订编纂的《孙中山先生画册》在全国政协举行的发行仪式,会长杨海与南京中山陵的代表作为基层代表发言。11月12日,市政协副主席黄华裕和会长杨海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聆听总书记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对孙中山革命一生及其思想和历史贡献所作的最新和最全面的评价发表的重要讲话。12月15日,全国第十八次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在香港召开,副会长李伯新代表研究会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林华煊、肖艳红等应邀出席会议,与国内及港、澳、台、东南亚等有关团体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加强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以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为契机,组织会员撰写文章,出版文集和专著。编撰出版《孙中山研究文集》第四辑,改革会办刊物,合并《会讯》和《会刊》为不定期刊物《孙中山研究》,于6月刊行首期。由创会起至2006年底,累计编印《会讯》76期、《会刊》5期、《孙中山研究文集》和各种专集30多本,发表研究文章超1000篇。副会长李伯新出版《孙中山故乡·翠亨》,萧润君主编、黄健敏编著《孙眉年谱》,王业晋主编、黄健敏、李宁整理《李仙根日记·诗集》,胡波主编《人文香山》第一辑等,杨海、陈迪秋协助孙必胜和孙必达编写《孙眉传》。 
  组织会员开展与学习研究工作有关的参观、访问活动,促进会务发展。3月30日,部分理事赴澳门向新聘的名誉会长李成俊、卢伟硕、胡家仪,名誉顾问林树棠、刘羡冰颁发聘书,座谈孙中山研究工作。8月26日组织全体会员到广州参观国民党一大会址、中共三大会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11月11日,组织全体会员到故居纪念馆参观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办的孙中山馆藏文物原件展览和到南朗镇南塘村参观由老村民几经周折保留下来的、孙中山在民国10年为南塘国民学校题写的《朴诚勇毅》的训示牌匾。12月11日,部分常务理事及“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书画作品展”组委会部分成员20人应邀参加香港地处中环卫城道7号的孙中山纪念馆(甘棠第)开馆仪式,受到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和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丁新豹及香港孙中山纪念馆馆长梁洁玲的热情接待,参观辛亥革命党人在香港的遗迹青山红楼,与在港的名誉会长、名誉顾问余国春、朱莲芬、黄炽雄及孙中山的侄曾孙孙必达夫妇举行座谈,征求对研究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2006年,《中山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人民政协报》、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和中山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香港凤凰台等媒体均采访和报道研究会会员的谈话和活动讯息。1月8日,在孙中山纪念堂召开年会暨《孙中山与振兴中华》学术研讨会,李文光、李伯新、容晖、赵德均、杨悦生、陈迪秋、欧宝龄、郑华冠等8位会员宣读论文,顾问黄彦教授等作评述及指导讲话。3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逝世81周年,与市委统战部、市社科联、孙中山故居、中山日报社联合举行弘扬伟人精神,构建和谐中山座谈会,刘玉池、杨海、林绍声、李伯新、黄向农、李文光、欧凤威、虞天识、郭昉凌、胡伯洲等10多位会员及顾问盛永华和孙中山的侄曾孙孙必胜发言,《中山日报》于3月16日刊载会议情况。8月15日,与市社科联举办加强孙中山研究,弘扬香山文化座谈会,由市社科联主席张冠华主持,李伯新、胡伯洲、杨海、陆文伟、林华煊、吴冉彬、李文光、简君毅、虞天识、杨成华、欧凤威等会员发言,明确提出孙中山的思想是香山文化的“魂”、是香山文化的集大成者,研究香山文化必须下大功夫研究孙中山,使香山文化的研究与孙中山研究相辅相成,《中山日报》于8月16日刊登会员发言摘要。(黄秀莹) 
 

附:2006年市孙中山研究会主要领导名单

长:杨

副会长:刘玉池 胡伯洲 李伯新 肖润君 郑向荣


【中山诗社】 中山诗社的前身香山诗社成立于1980年3月,由黄启发、陈树荣、郑玉麟、林国胜等人筹组而成,最初成员20多人。1985年,市政协主席陈振光提议发动在香山诗社基础上扩大发展为中山市中山诗社,促进中山诗词活动蓬勃健康发展。2006年,诗社新增社员8人,全社社员205人,共创作诗词约2850首,出版《中山诗苑》3期,与市老干局合作出版《爱晚集》第2期,与市旅游局合作出版《中山旅游诗词集》1本,与顺德诗词学会合编《撷英集》第5期,与五邑中华诗词学会、新会冈州诗社合编《兰蕙集》第7集。 
  2006年,中山诗社继续带领中山诗词活动蓬勃发展。3月下旬,经诗社各组推荐,并由常务理事会确定刘景良、郑家尤、陈杰民3位社员的诗词作品代表参加全国“华夏杯”诗词大赛。5月9日,召开常务理事会议决定协助小榄镇小榄中学和东升镇胜龙小学建立诗教点。6月11日,在市老干活动中心举办《中山旅游诗词集》采风活动起步仪式,来自江门市五邑中华诗词学会、新会区冈州诗社、顺德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山诗社70多人参与。8月,举办中山市旅游诗词大赛,收到约700首参赛作品,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9名。11月11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在《中山诗苑》第58期特出专辑发表诗词33首,并选送其中12首刊于《中山日报》。12月2日,成立辖属社黄圃诗社,中山诗社辖属有东区、河泊、蓮湖、民生、小榄、沙溪、黄圃、东镇、新诗组和在市外的佛山、海外诗组共11个。(邓仲锦) 
 

附:2006中山诗社主要领导名单

长:陈占勤

副社长:刘初鹏 胡伯洲 李文光 萧金康 梁自然 刘居上 黎东生

 


上一篇: 社科联工作(2005)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社科联工作(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