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文章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成文日期】2021-04-02 【点击率】2493次 | |||
轻快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积极动力。这音乐是不是耳熟能详?
这就是流行不衰、每逢喜庆节日总会响彻大街小巷,堪称广东过年必备乐曲的《步步高》!是一代粤乐宗师吕文成的代表作。
吕文成(1898-1981年)(资料图片)
吕文成(1898-1981年),出生于石岐南门新墟(今中山市石岐街道南下),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最卓越的演奏家、作曲家,也是广东曲艺、粤曲的出色演唱家和革新家。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广东音乐的发展事业中,为广东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粤乐宗师”。
吕文成幼年随父亲到上海谋生,从小就酷爱民间音乐。他擅长演唱粤曲的“子喉”(即旦角假声唱法),所唱的《潇湘琴怨》《燕子楼》等曲,嗓音清脆悦耳,行腔婉转自如,吐字坚实清晰,独创一格,饮誉艺坛。1919年,上海成立“中华音乐会”,该会以研究音乐、陶冶性灵、提倡美感教育、养成高尚人格为宗旨,吕文成是最早的会员之一。
吕文成熟谙多种乐器演奏,因擅奏二胡和扬琴,有“二胡王”之称。他常与小提琴手司徒梦岩合作演出。在某次演出时,吕文成发现小提琴钢弦的高音部分特别响亮,于是对二胡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把二胡外弦由丝弦换为钢弦,同时采用琴筒夹于膝间演奏的方式,形成以发音高亢明亮、音色绮丽华美为特点的奏法。这种改良后的二胡,现称“粤胡”或“高胡”,成为广东音乐独具一格的主奏或伴奏乐器,丰富了演奏形式,促进广东音乐发展
粤乐宗师吕文成用改良后的二胡进行演奏(中山市档案馆藏)
1932年,吕文成离开上海到香港定居。在港期间,吕文成长期从事灌制广东音乐、粤曲唱片和乐曲创作工作,其中不少乐曲成为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佳作,如《平湖秋月》《渔歌晚唱》《步步高》《青梅竹马》《醒狮》《银河会》《齐破阵》等等。其创作结构严谨,曲调清新,旋律优美流畅,节奏生动活泼,富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吕文成毕生致力于广东民间音乐事业,十分关心家乡音乐事业发展。1935年,成立于清道光末年、中山最早的民间乐社小雅山房受邀到香港演出。活动中,小雅山房的八音锣鼓柜特别引人瞩目。其时在港居住的吕文成跟着表演队伍奔走了3天,并与其他几位广东音乐名家联名赠予小雅山房一幅绣有“一聆雅奏”的锦旗。吕文成还嘱咐小雅山房的成员们不要疏于习艺,要注重技艺的传承。其后,吕文成曾于1942年、1947年、1951年组团回家乡中山演出。所到之处,听众踊跃,盛况空前。
小雅山房内的“一聆雅奏”的锦旗及器具(中山市档案馆藏)
吕文成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坚持走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既重视传统,又大胆吸收外国音乐精华。他曾自述:“国乐有它优美的地方。我们非常赞成年轻的一辈多学习西洋音乐,因西乐有系统的教授方法。但希望他们记得自己是中华儿女,对中国各地方性的乐曲艺术多注意、多欣赏、多发掘其中的优点,这是本人对国乐前途的一个期望。”如今,人们聆听《平湖秋月》《渔歌晚唱》的诗情画意,感受《步步高》的高昂乐观,再从《醒狮》中提振民族图强之精神。吕文成的名字,将伴随着广东音乐而流芳。
制作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