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3 【点击率】1763次


【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7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综合改革工作,成效显著。一是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起国有、市属集体资产三级监管和营运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抓大放小”工作力度,全市公有制企业实现阶段性转制目标的达到70%。二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铺开。稳定和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铺开乡镇企业改革,开展“农村政务、财务两公开一监督”工作,同时逐步开展镇区资产经营公司的运作。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到1997年底,全市参加社会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达58万人次。四是巩固和完善金融、投资、财税体制改革。形成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及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实现新旧财税管理体制的平稳过渡,建立起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风险共担的投资体制。五是实行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负盈亏的外贸新体制,使外经贸工作逐步走向实业化、多元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此外,物价、工商、住房制度、培育市场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转机建制】 1992年发出《关于加速我市预算内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通知》,加快预算内工业企业转机换制步伐,选定6家企业为市综合改革、放开经营试点单位;成立火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股份企业;1993年华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法人股上市交易。1994年制定《关于在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山市企业转机建制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确定了企业转机建制的方向、原则和政策措施,年内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家证监委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995年制定《中山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全面加快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基本摸清了企业的家底和产权状况;按《公司法》要求重新登记已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组建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集团;对市属资产的监管和运营实行重大改革,成立了12家资产经营公司。1996年制定《中山市资产运营机构财务总监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向各资产运营公司派驻财务总监等一整套监控制度,各主要经济部门建立的12家资产经营公司大部分陆续开始运营,不少镇区也相应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由镇区政府授权经营镇属企业的集体资产;全市17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有14家实行了公司制。1997年,在建立三级架构资产运营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中山市资产运营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资产运营机构的行为,至此,全市基本形成了资产运营与监管统一的新机制。同年,制定了《关于重点扶持我市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决定》,加大“抓大放小”的力度,加快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步伐。同时,发出《印发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国有小企业和市属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组的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以多种转制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巩固和完善金融、投资、财税体制改革】 在金融改革方面,协助人民银行强化金融监管职能,加速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了信托投资、华侨信托投资、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等多家中山公司或办事处,完成中保人寿和中保财产2个保险公司的分册成立以及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的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的工作,成立了7家城市信用合作社、7家证券机构和1家中山证券登记公司,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及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同时,推进以汇率并轨、取消外汇上缴、实行结售汇制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外贸体制改革,有效促进了对外开放。
  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逐步建立起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机制,实行地方项目由地方负责投资,竞争性项目投资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1997年发出《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市政府拨款非生产性基建项目审批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发出《批转市财政局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初步确立了财政对政府拨款基建项目和其他有关部门基建项目在财务上实行统一管理的地位。
  在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由“定额上解”和“递增上解包干”的财政大包干体制,逐步实现全国统一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分设了中山市国家税务局和中山市地方税务局,实现了新旧财税管理体制的平稳过渡。1995年制定《中山市行政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管理方案》,1997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基金管理的通知》和《中山市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试行办法》,把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对全市行政事业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拓展了财政管理领域。在税务管理方面,逐步将原征管“两分离”或附设稽查队的模式转换成“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
 

【搞好社会保障及住房制度的改革】 1993年,实行临时工养老保险和在全市职工中实行待业保险制度;年底,颁发《中山市贯彻〈广东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建立了新的养老保险制度。1994年开展以养老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订《中山市贯彻〈广东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在全市范围内抓紧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5年逐步在镇区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了关停企业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1996年9月成立市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全市社会保险的综合管理,大力推进社会养老、工伤、待业、失业、临工等社会保障改革,使职工保险由企业行为逐步转为社会行为。1997年发出《关于调整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工伤保险和关停企业养老保险基金计征、发放标准的通知》,解决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和给付标准偏低的问题。1996年制定《中山市企业富余和失业职工再就业保障试行办法》,建立再就业保障制度,设立再就业基金,实施再就业工程。
  1992年制定《中山市住房改革“两个细则”》和相应配套政策,根据住房标准价出售城镇公有住房。1995年实行城镇住户公积金制度,为解决城镇职工住房问题筹集资金。1997年制定《中山市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和新的配套政策,重新明确公有住房按成本价出售,售后产权归个人,住房可以进入流通市场。同年制定《中山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和《中山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住房津贴实施细则》2个文件,把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为货币分房制度,规定从1997年10月份起实施住房津贴制度,为未享受过各种住房优惠待遇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发放住房津贴;其他单位参照执行。(梁细荣)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7年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利用外资水平,推动了中山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一是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特别是注意抓好软环境的建设,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力求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市、镇区两级外经工作管理机构,将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权以委托方式下放到镇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全市利用外资向高层次发展。三是坚持新上的项目以利用外资为主、引进外资以高技术含量为主、合资合作以外商出资为主、兴办外商投资企业以外商独资为主的“四为主”原则,做到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四是依法办事,坚决刹住“三乱”行为,落实和兑现有关鼓励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五是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利用洽谈会、展销会、恳亲会、联谊会等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同时,通过让股权、让市场的办法,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使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国际财团、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中山。7年来,全市累计外贸出口总值111.6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6.7%,工业出口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成以上;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合同1714宗,实际引进外资25.5亿美元;至1997年底,全市共办起“三资”及“三来一补”企业4000多家。(吴杰祥)

 
【大力发展“三高”农业】 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95年6月,在市“三高”农业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发展“三高”农业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促进传统农业朝着“高产、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到1997年,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米袋子”与“菜篮子”并重、城郊型与外向型结合、示范基地与龙头企业并进的“三高”农业新格局,建立起优质水稻、水产、畜牧、蔬菜、水果、速生丰产林、花卉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7大生产基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1996年,中山成为广东省农村小康达标市。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8亿元,其中“三高”农业产值占50%以上,科技进步因素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8%。(彭雁)
 

【开拓广货市场,繁荣中山经济】 自1990年起,致力开拓广货市场,积极为企业促销产品。把广东企业的名牌产品联合起来,以省政府驻各地办事处为基地,将名牌产品和群体优势相结合,以整体形象和力量开拓内地市场,在内地建立广商城和广货商场专营广货,用广东的管理方式,聚数百家厂企,汇上万种货物,形成规模经营。1997年,大力开拓西北市场,7月在兰州市成立甘肃飞天粤港商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办飞天广货商场,动员51家广东企业(其中中山企业28家),1000多个品种,价值270万元的产品在广货商场销售。同时,为32家企业搜集必要的资料以及经济信息,在全国21个省、市设立经销点或办事处,加快了中山产品的销售,提高广货在全国市场中的占有率。(梁财胜)

 #p#副标题#e#


【科教兴市】 认真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1991年3月,创办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充分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和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落实各项科技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1995年9月,被国家科委评定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199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0.7%,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8%。坚持以教育为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88年全市普及9年义务教育,1997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至1997年底,全市拥有大学1所、中学107所、小学388所、幼儿园334所,设有中专、师范和各类成人学校,初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规范教育体系。多年来中山市学生参加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6年被评为全国“两基”教育工作先进市。(何杰斌)

 
【加强城市管理】 注重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公德意识、卫生观念,使讲文明、爱清洁、按章办事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实行依法治城,促进城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坚持以块(区办事处)为主、条条(职能部门)保证、条块结合的原则,发挥综合协调功能和监察执法的作用,保证资金、队伍、措施的落实。7年先后制定了规划建设、管理、工商、交通等有关城市管理的地方规范性文件60多份,如《泥头车管理办法》、《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城区户外广告管理的规定》、《工程监理制度》、《建筑物竣工联合验收制度》、《物业管理规定》等文件,特别是1993年颁布了《关于在城区禁止零售、燃放烟花炮竹的布告》和1997年颁布了《严禁机动车在城区鸣放喇叭的通告》后,收到明显的效果。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1994年获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竞赛“南粤杯”、“岭南杯”奖;1995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1997年,市长黄子强获联合国人居奖;环境保护综合质量考核评比总分历年位居全省前列。1997年8月,在原有的强化城市管理基础上,开展了全市性“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廖文、周健伟)
 

【信息工作】 市政府办公室于1995年底增设信息科,专门负责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1996年1月成立市府信息中心(科级建制),并入原属市计委管理的中山市信息中心。1997年7月在原市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系统开展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1996~1997年,组建了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网络,聘任了114名特约政务信息联络员;建立健全了政务信息工作各项制度;加强了政务信息的编发和上报工作,使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全市各镇区和有关单位共向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2093条,其中被采用近800条。共编发《中府信息》106期;《信息快报》14期;《内参信息》14期,共向省、市领导提供300余条有价值的信息。1997年12月18日正式开通中山市信息网。同年,市政府办公室被评为全国市(地)政府信息网络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二等奖单位。(廖小康)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探讨活动;不断提高全市党员、各级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内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制,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抓好“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从1983年开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文明企业、文明单位等活动,至1997年底,全市30个镇区中评出文明镇区15个,评出文明单位5000个;自1988年起,连续10年开展“慈善万人行”活动,累计筹得善款1.65亿元,先后兴建了启智学校、博爱医院和市一中高中部等一大批“爱心工程”;从1990年起,连续8年发动群众投票评选“中山市十杰市民”活动,评选出80名杰出市民,成为全市人民学习的楷模;同时,加强“团结、爱国、求实、创新”的中山人精神教育,制订了《中山市文明公约》,广泛开展了以“我为中山添光彩,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为内容的社会公德建设活动;1997年,提出了用3年时间建成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发动和组织全市50万人参加经常性体育活动;建成了体育馆、图书馆、科学馆、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兴中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市政设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方针,大力建设安居工程,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市民创造一个整洁、安宁、有序的生产和生活乐园。至1997年底,全市文明小区覆盖率已达到100%。(吴杰祥)

 
【对口扶持】 自1991年起,安排了10个镇区和部门对口扶持阳江市10个镇,广泛开展一帮一扶持活动和多方面的经济协作,以无偿资助、低息贷款、合作合资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扶持工作,到1997年底,共投入资金4994.2万元,其中无偿支持资金1198万元,扶持项目12个,输入阳江劳务2.13万名,培训各类技术骨干1210人次,双向挂职锻炼干部3批44人。从1994年起,以低息有偿使用的方式投放资金500万元,支援三峡工程库区建设和发展经济项目;无偿资助100万元援迁巫山县秀峰中学;发动全市教育系统师生捐资50万元,资助巫山县西坪职业中学兴建教学大楼;发动企业筹集资金18万元,资助该县教育局购置工作用车,切实解决巫山县学校搬迁工作的困难;至1997年止,全市支援三峡库区资金668万元,有力地支援了三峡工程库区建设和移民工作的开展。1996年,制定了扶持东源县发展基础设施、实施工业项目、发展“三高”农业、改善教育条件、组织劳务人员到中山务工等计划,2年共安排了7个镇(区)12个市属单位挂钩对口扶持东源县17个镇和单位,选出20个较富裕的管理区与东源县20个贫困的管理区建立“结对子”关系,至1997年底,共投入资金2301.36万元,扶持各类项目58个,培训各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1000多人次,援建2间希望小学,资助1400多名失学儿童读书。此外,邀请对口扶持地区的干部参观中山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的环境建设,介绍发展经济的做法和经验,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梁财胜)
 

【信访工作】 坚持自1986年1月建立的每月15号的市长接待日制度和1989年7月开通的市长专邮。1995年3月修订《中山市信访工作目标管理的规定》,继续实行目标化管理;同年5月,建立全市信访情况通报制度。1997年3月,建立了各镇区和部分市直信访量大的单位每月信访情况上报制度,拓宽了信访通报范围,进一步促进信访工作的开展。7年共处理群众来信8730件,接待群众来访4906批1.29万人次;其中,市长接待日接待来访群众1672批6209人次。为群众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冯镜华)
 

 

1991~1997年中山市信访情况统计表 
 
年份
来信(件)
来访
市长接待日
批数(批)
人数(人次)
批数(批)
人数(人次)
1991
1304
554
853
290
504
1992
1194
478
942
213
384
1993
1112
468
966
182
934
1994
1237
537
1144
171
1441
1995
1194
335
779
317
808
1996
1322
594
1491
159
645
1997
1367
268
1067
340
935

 


【搞好与外驻单位的关系】 根据1994年6月颁发的《加强外地单位驻中山办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文件精神,定期到各办事处检查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召开1~2次办事处领导会议,沟通办事处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和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地区之间的工作联系和信息交流,促进两地间经济技术的合作。据不完全统计,至1997年底,外地驻中山办事机构有35个,已登记归档有21个。(梁财胜)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市长:汤炳权(1988.5~1996.4)

代市长:简国森(1996.4~1997.3)

市长:黄子强(1997.3起)

上一篇: 无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市政府(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