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这首根据新疆民歌改写的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从上世纪50年代始,已是我国幼儿园的必学儿歌,为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儿童所颂唱。儿童一直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让他们在那里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是我们的社会、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
20世纪80年代的中山幼儿教育概况
中山现代意义的幼儿教育始于清末,民国时期略具规模,但发展缓慢,而且很不稳定,时有停办的现象,建国后则有较大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山的幼儿教育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全市幼儿园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20世纪80年代初,中山成立了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领导,发挥妇联、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的领导和协作作用,坚持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幼儿教育事业年年有所发展,幼儿入园率逐年提高,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82年至1985年间,扩建了县机关幼儿园、重建了石岐幼儿园,县二轻局、工业局、商业局、外贸局、供销社等单位新建了较现代化的幼儿园,农村的一些公社和大队也新建或扩建了幼儿园。公民办幼儿园均有所发展。
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山的幼儿园数、幼儿人数分别是建国初期的32倍及70倍。幼儿园有近160所,大多数幼儿园实现了“七有”(有光线明亮的课室、合适的座椅、活动场地、教具玩具、午睡的床铺、合格的厕所、流动水洗手);幼儿数接近3.5万人,幼儿园教职员工近1500人,入幼率接近70%,全市(中山在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六岁儿童基本入园。
1985年中山糖厂幼儿园小朋友在比赛中互相帮助情景的照片
幼儿园小朋友的“吃喝玩乐学”
幼儿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谋求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20世纪8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中山的经济相对发达,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拥有精彩的童年,膳食有营养、寓教于游戏,成为了当时中山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
膳食尽量合理搭配。据1980年的《中山县机关幼儿园教育工作汇报》记录,为了改进膳食,提高幼儿的伙食营养,幼儿园除了依据国家市场供应,购买到新鲜的蔬菜和蛋品,还得到了农村公社的肉类补给,以增加儿童营养。幼儿园每周的菜谱尽量做到不重复,提高幼儿的食欲。小朋友的早餐还增加了豆浆、饺子、花卷、糯米卷、夹肉冰花生饼、芝麻糊、花生糊、炒河粉、捞面等花式,基本做到合理搭配。小朋友使用的餐具也会经常进行消毒,保证饮食卫生。
早操加“日光浴”。为提高幼儿的体质、活跃幼儿身心,幼儿园的老师除了每天上午带领小朋友做早操之外,还会安排一节室外活动课,保证幼儿每天有两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夏日,幼儿园老师会让小朋友穿着短裤、背心一起到户外晒“日光浴”,有条件的幼儿园还会开设游泳课,让小朋友尽情享受嬉水之乐。
多种多样的大小玩具。经过80年代初期的一轮幼儿园新建或扩建,中山的机关幼儿园、单位企业办幼儿园和一些民办幼儿园的设施已经比较完备,园区面积一般不小于500平方米,有的甚至超过2000平方米,均按标准进行功能分区,设有活动室、寝室、卫生医疗室、食堂、音乐室等,有的建有游泳池、植物园等设施,配置了脚踏风琴、幻灯机、录音机等设备。幼儿园里除了教学用的玩具,还安装多种组合玩具,有儿童滑梯、摇船、障碍物玩具、娃娃拱门等小朋友喜爱的大型玩具,他们还可以自由取玩小型玩具和图书等。
在游戏中学习。1981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山的幼儿园基本按照规定,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作为教育内容。为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老师在上课时会使用多种多样直观的教具,使小朋友对诗歌、儿歌、童话故事、图片欣赏等有更直观的认识,启发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记忆。很多时候,老师们会制作拉线木偶、沙箱、头饰等增加小朋友学习的乐趣。老师也会带着小朋友到田野、公园里观察农作物和花朵,一起画画、唱歌、玩游戏等,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小朋友还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玩“邮局”、“百货公司”、“肉菜市场、“少年之家”、“医院”、“动物公园”、“客运站”、“食品厂”、“制衣厂”等模拟社会生活的情景游戏,促进小朋友的语言发育和沟通交流能力。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开设了音乐课、美工课,培养幼儿兴趣,并采取集体和个别分开培养的方式,使一些对音乐、美术有兴趣的小朋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与公办幼儿园相比,这一时期中山的民办幼儿园的软硬条件和发展水平等整体情况则相对落后。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用餐

20世纪80年代中山机关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学钢琴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晒日光浴
彰显侨乡特色的华侨及港澳同胞捐资办幼儿园
中山是我国的著名侨乡。从1978年起的10多年间,中山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热心支援家乡的幼教事业,踊跃捐资建设幼儿园。其中,包括美籍华人王达雄于1981年捐资20万人民币在家乡沙溪龙头环创办的一所园林式的设备完善的笑来幼儿园;由华侨、港澳同胞于1982年捐资18万人民币建成的石岐烟墩幼儿园;旅美华侨欧阳官昌于1984年在石岐兴建的欧阳干荣公幼儿园;中山的知名慈善家、香港同胞郑亮均先生于1988年捐资136万元人民币在石岐中山路兴建了一座面积达1560平方米的设施设备完备先进的郑亮均幼儿园。
作为中山土生土长的“80后”,快乐无忧的童年、精彩的幼儿园生活,一直是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幸福回忆。吾有幼儿将于今秋开启他的“精彩童年”幼儿园生活。特以纪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