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1 【点击率】1802次 | |||||||||||||||||||||||||||||||||||||||||||||||||||||||||||||||||||||||||||||||||||||||||||||||||||||||||||||||||||||||||||||||||||||||||||||||||||||||||||||||||||||||||||||||||||||||||||||||||||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公有企业改革。从1992年开始,在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大力推行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试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1994年,全市有60%的公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或嫁接外资、职工参资参股以及联合、兼并等9种转换机制的形式实行转制。从1994年开始,对各类企业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开展以企业产权重组为重点的新一轮的改革行动。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工作。从1992年起,先后制定了《进一步扩大开放,搞活对外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山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1993年,实行新上的项目以利用外资为主、引进外资以高技术含量为主、合资合作以外商出资为主、兴办外商投资企业以外商独资为主的做法,有效地缓解了发展经济资金不足的困难。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全市经济活力。从1995年开始,全市乡镇企业的规模超过了市属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1997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26.5亿元,是1990年的8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59%,7年间年均增长34%。积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93年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良好的发展空间。从1995年开始,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和公有企业互相参资参股、互相渗透,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壮大实力、增强活力。1997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至6.6万家,注册资本(包括个体户自有资金)50.37亿元,上缴税金2.59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1.9倍、19.6倍和6.86倍。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优化投资环境】 “八五”期间,提出了“上交通,打基础,再腾飞”的战略方针,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实行“以电养电”、“以路养路”、“以水养水”的体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至1997年,在能源方面,新建、扩建了一批地方电厂,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28万千瓦,全市地方发电总装机容量达76.89万千瓦;在交通方面,新建了一批较高等级的公路和大中型桥梁,新增公路里程55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983.5公里,公路密度为58公里/百平方公里;在通信方面,完成了电话号码升7位、长途区号改3位两大工程,程控电话交换设备扩容31.6万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3万门,主线普及率达23%;在供水方面,市和各镇区分别新建了一批自来水厂,市供水公司日供水量提高到66万立方米;在城区建设方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标准,把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26.1平方公里。同时新建了一大批建筑新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使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2平方米,并通过绿化、美化、净化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区的总体环境。7年间,城区和各镇区还建成了一大批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公共福利设施,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全党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市委领导班子带头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统一全党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认识,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牢固确立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市场经济,就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倡导科学、民主的社会风气,建设多层次文化体系,提高市民现代文明素质;下大力气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扫除黄赌毒,维护社会稳定;做好社会福利工作,加快公益事业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繁荣家乡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铸造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规范管理、法律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引导和促使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文明行为。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1996年制定了《中山市“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出用3~5年时间,在省内率先创建成为文明城市。在城市和农村全面铺开创建文明户、文明经营单位(户)的活动;坚持开展文明镇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评比活动;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掀起“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高潮;在服务行业中开展创建文明窗口工作;开展“同是中山建设者”活动,关心和爱护外来员工。 (吴兆涛) 【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 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通过举办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学习班、市直单位处级、镇区科级领导干部学习班等,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邓小平文选》和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精神;从1991年起,每年分别举办处级干部学习班和科级干部学习班,受培训的处级和科级干部分别为2318人次和2453人次;从1995年起每年举办一期由市领导和镇区、部委办局负责人参加的党建学习班;对全市农村管理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实行任职培训。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抓好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的落实。每年根据中纪委的要求和各时期的工作实际,指导、检查、督促各党委(党组)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坚持每半年通报一次情况的制度,努力提高党委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制定了《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委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决定》,对班子的学习、坚持民主集中制、工作作风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建立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先后制订了《中山市镇(区)党委书记工作守则》、《中山市直属机关党组织书记工作守则》、《中山市镇(区)党委党建工作百分制评比实施方案》、《中山市直机关党委党建工作百分制评比实施方案》、班子成员每季度一次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委每年一次党建工作和党风检查评比制度。 【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 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精神,根据中山的实际,于1995年制定了《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力度。7年来,按照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提拔正科级以上优秀中青年干部1354人次,使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岗位。加强培训教育。组织中青年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精神,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7年共举办了8期后备干部培训班,受训的中青年干部达1350人次。通过压担子、下派挂职任职、干部岗位交流等途径,不断加强实践锻炼,7年间,从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选派了106名中青年干部到镇区挂职;从1995年起,先后选派了7人到阳江市挂职,接纳安排了省内外112名中青年干部到中山挂职锻炼。调整、充实后备干部名单。按照部委办局配备3至5人、镇区5至7人的要求,全市共配备后备干部1958人次。从1997年起,建立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并实施“三个一”(一百名党政领导干部、一百名企业经营管理者、一百名科技人才)的跨世纪人才工程,至1997年底,入库人数达206人。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1995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按照“五个好”(一个好班子、一条好路子、一支好队伍、一个好环境、一套好制度)的目标要求,切实抓好农村管理区的党支部班子建设。1997年确定了“一手抓巩固提高、一手抓先进”的工作重点,对已实现合格达标的管理区实行跟踪帮助,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并树立了一批“五个好”示范管理区;同年底,30个镇区树立32个“五个好”示范管理区,全市树立了10个“五个好”先进示范点。1994~1997年,召开3次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彰82个先进单位和112个先进个人,较好地提高了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1994~1997年,共抽调59个市直单位和17个镇区干部930人组成83个工作队到农村经济纯收入不足10万元的83个经济后进管理区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过扶持帮助,至1997年底止,有81个管理区集体经营性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摘掉了贫穷的帽子。加大建设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的力度,1994~1997年共调整农村党支部班子385个,调整面达96%,其中新进班子292人,调出265人,调整支部书记130人,其中从镇区机关中下派支部书记18人,使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1997年底,全市农村管理区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者由1994年的178名增加至228名,高中文化以上者由1994年的340名增加至610名。按照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多层次、多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富帮穷”活动,北区7个富裕管理区与板芙、神湾镇的7个贫穷管理区实行结对子扶持后,7个贫穷管理区集体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党员队伍建设】 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保证质量”的方针,通过抓规划、抓重点、举办建党对象学习班、共青团“推优”等措施,扎实地开展发展党员工作。7年共发展新党员9449名,至1997年底,全市党员总数达49725人。在近两年发展的新党员中,35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生产一线这3项指标均超过了省下达的“三个百分之七十”的要求。坚持一年一次的党员脱产轮训制度,轮训率达95%以上。举办了“心中的歌献给党”卡拉OK大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竞赛”和“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征文大赛等。同时认真抓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1992~1997年,共举办了5次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会,其中市党员电教中心摄制的电教片多次在省电教片观摩评比会获奖。全市农村管理区全部配备了“两机一室”(摄像机、录像机、党员活动室),24个镇区具备了制片能力,形成了市、镇两级共同制片的富有特色的电教工作模式和党员电教网络,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员管理工作。每年均开展主题突出的“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党员联系群众活动,从1992年起逐步推行党委对党支部、党支部对党员的目标管理,并注意做好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结合“创先争优”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及时总结表彰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注意探索和总结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好经验。7年共表彰了先进基层党组织919个,优秀党员12228人次,优秀党务工作者683人次;对不合格党员的则作出组织处置,7年共处置533名不合格党员。 【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从1991年开始,加强对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管理工作。1993年制定了《市管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管理办法》。7年共选拔了34人次的优秀专家、拔尖人才。1996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意见》,1992~1996年,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科委、统战部等单位共组织了3次全市性的知识分子工作大检查,有效地促进了知识分子工作的顺利开展。 #p#副标题#e# 【市直部委办局班子的考察】 1991年和1993年先后2次开展对市直部委办局领导班子的考察工作。考察采取听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下属单位负责人对现有领导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意见和开展民主评议、民意测验、民主推荐的“三民”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1991年考察了63个部委办局201名领导班子成员,找了886人谈话。1993年派出5个考察小组,考察了59个部委办局的领导班子成员。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充实市直部委办局领导班子的方案,并为下一年度市的五套班子换届改选作了准备工作。 【镇区党政班子换届改选】 1993年和1996年先后2次对镇区党政班子进行换届考察和改选工作。1993年,派出5个考察小组,谈话918人,召开56个座谈会,全面考察32个镇区的领导班子。经过换届改选共调整镇区党政班子领导39人,其中党委书记9人、镇长(办事处主任)13人、副书记5人、党委委员12人。新提拔和新参加党委者172人,其中党委书记9人、镇长(办事处主任)12人、副书记17人、党委委员134人。调整后镇区党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43.5岁。1996年,谈话1027人,召开39个座谈会,考察28个镇区党政班子。经过换届改选,共调整了66名班子成员,其中书记6人、镇长5人、副书记12人、副镇长18人、党委委员25人。新提拔和新参加党委者98人,其中书记6人、镇长10人、副书记14人、副镇长36人、委员32人。换届后班子平均年龄是43.1岁,班子整体素质比上届有较大的提高。 【农村管理区干部培训】 从1995年开始,开展对农村管理区支部书记、主任任职资格培训和农村管理区未达中专学历的干部中专证书教育培训,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共开办了农村管理区支部书记、主任任职资格培训班15个,入学643人,至1997年底,已全部领取了任职资格培训证书。开办了农村管理区未达中专学历的干部证书教育培训班13个,入学518人,并全部领取了培训结业证书。在此基础上,组织发动了276名农村管理区干部分7个班续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专班。 【编纂中共中山组织史(第二卷)】 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中共组织史资料续编工作的意见》的要求,1995年成立组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甘玉明任主编,副部长郭有生任副主编,负责领导组织史资料续编工作。并在组织部、外经委以及离休人员中抽调5名骨干成立组织史续编办公室。按照“广征、核准、精编、严审”的工作方针,1995年10月至1996年12月,调阅了12个文件卷宗,约500份文件,确定了237个收录机构,设计了《中共中山市委组织史资料征集卡》寄发到有关单位,较好地完成了约8万字《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组织史资料(第二卷)》的编纂工作,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表彰。 【市属企业班子考核建设】 1997年,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做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的通知精神,组织了36个考核小组共234人,对市属222家企业815名班子成员进行全面的考核。通过民主测评和民意测验,班子成员的优秀、称职票达100%的有112名,达80%~99.9%的有376名,达60%~79.9%的有203名,60%以下的有124名;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班子自身建设等综合指标被评为好的有78个、较好的86个、一般的45个、差的13个。根据考核情况,调整班子41个53人,充实班子45个52人,整顿班子3个,加强班子97个。 (蔡 宏、梁常兴) 【理论教育】 把科学的理论同中山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起来,组织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从1991年开始,采取了“突出重点,抓好‘龙头’,抓早抓细,带动全面”的方针,坚持“一要精,二要管用”的原则,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题,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及各次全会精神、党建理论、科技与法律知识为重点内容,协助和组织了市委常委学习中心组,举办处级干部培训班、理论骨干及企业政工人员职务培训班、党员干部轮训班等进行理论教育,全市每年均有95%以上处、科级党员干部参加培训学习。1994年,与组织部联合举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00题知识竞赛”活动。1996年,为全市各单位订购了8000多册《学理论学党章知识100题》,编写了辅导材料《学理论学党章简明90问》,并派员指导学习,开展竞赛活动。加大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力度,组织理论骨干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理论研讨活动,组写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员教育的思考》、《理论先导与领导带头》、《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促进中山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等论文,组织编写《中山党建》、《中山社科》共14期,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997年,开展“邓小平理论与中山实践”征文活动,应征稿件100多篇;召开中山理论界与企业家座谈会,共同探讨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中山日报》刊登理论文章,开辟《学习“十五大”精神笔谈》等专栏,分别与中山广播电台、中山电视台合办了《理论倾谈十分钟》和《理论访谈》节目,扩大理论教育的辐射面。此外,宣传部理论教员还深入各镇区授课和辅导学习,每年均在150多场次以上。 【把握舆论导向】 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式宣传形式。组织中山日报社、电视台、电台、有线电视台以及中山图片社等传媒单位突出重点地报道国内外形势、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市委、市政府工作精神,1992年宣传党的“十四大”精神,1993年追踪报道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1997年宣传庆香港回归以及“十五大”精神。利用自编的《宣传动态》提供宣传报道要点和交流新闻单位工作情况,加强新闻舆论导向工作,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利用境内外宣传媒体,不断扩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中山知名度,1991年以来从不间断地协助中央电视台、澳门《大众报》、香港亚洲电视台等媒体制作专题片或刊登以中山为内容的专题报导,反映中山人风貌和中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制订《中山市“八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中山市“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目标责任制,确立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制定评分细则,进行考核、总评及表彰先进和树立典型。从1990年起,每年组织一次评选“十杰市民”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不断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水平。1996年起,与有关部门一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道德先进集体”和“职业道德标兵”评选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协助学校、企业等单位对市民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品德、家庭美德教育;学习、宣传、实践《新三字经》、《社会公德四字歌》、《家庭美德五字谣》、中山人精神、《中山市市民文明公约》、中山文明手册,在全市营造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良好氛围。1997年,精心策划、有步骤地运用先进典型作引导,广泛报导“小榄人的文明风采”、“火炬开发区的文化追求”、“古镇镇人破除迷信的精神”、“北区人的爱区爱家情操”等典型,大力宣传中山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同时在新闻传媒上开辟专栏节目,用舆论监督不文明行为,如《中山日报》的“花与刺”、中山电台的“城市本色”、中山电视台的“巡城马”、中山有线电视台的“眼观八方”等专栏节目,从市民日常行为入手,抨击不文明行为,净化社会风气。 【加强新闻出版事业管理】 1992年,成立新闻出版办公室,负责管理新闻出版事业。每年做好全市各印刷企业、书报店年审工作;协助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查处传黄、贩黄、侵权、盗版等违法行为。到1993年全市共审批了印刷厂91间、书报店21家;1997年,共审批印刷企业540家、书报店(摊)289家。1997年,举办印刷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学习和贯彻新颁布的《印刷管理条例》,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每年均有计划地组织参观学习,举办宣传工作培训班,或举办评比、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各级宣传队伍的素质,已形成了由各镇区政工书记、宣传委员,各部委办局宣教(政工)科、市属新闻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办报人员、政工人员等规模可观、生气勃勃的宣传队伍。从1991年起,每年进行一次企业政工人员职务评定工作,到1997年止,全市获高级政工师职称22人,获中级政工师职称455人,助理政工师和政工员共有1254人。 【创办《中山报》】 1992年1月,中共中山市第八次代表大会研究决定创办《中山报》,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欧家礼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金钻、副市长吕伟雄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1992年6月28日,《中山报》试刊第一期面世。1992年8月28日,《中山报》创刊第一期面世(为16版)。1996年《中山报》改为《中山日报》,为对开4版,主要内容是全面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力报道中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情况,积极倡导文明新风,鞭挞社会丑恶现象,融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联系的纽带及国内外了解中山的窗口。 【“理论倾谈十分钟”专题节目】 自1996年11月开始,宣传部组织的理论沙龙与中山广播电台合作,在中山电台开辟了每周一期的“理论倾谈十分钟”专题节目。节目采用问和答的形式,将国际国内形势、党的政策方针以及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浅出地向市民宣传解释,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也拓宽了宣传空间。 (彭晓新) 【保密工作】 坚持“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防止和减少失、泄密事故发生,确保党和国家秘密安全。一是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制定和实施《关于第二个五年普法教育期间进一步开展保密法制教育的规划》,宣传和学习《保密法》、《保密法实施办法》、《广东省保守国家秘密实施细则》、《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等法规。重点抓好干部保密法制教育,先后2次在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学习班上保密教育课;举办了4期保密干部学习班;1994年开展“新时期保密工作研讨”活动,收到论文20篇,其中2篇被推荐到省参加评选。加强群众的保密观念,组织100多个单位的干部、职工观看《硕鼠》、《密海警钟》、《没有硝烟的激战》、《秘密的阴影》等20多套保密教育录像片;在电视台先后播放了《秘密从这里泄露》等多部录像片;1996年7月开展保密纪律教育宣传周活动。分别于1992年11月和1995年4~5月期间,组织了全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科技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教职员工进行了保密普法法规知识综合考试。编印了有关保密法规常识1000多份,赶印《保密法规知识问答》2000多份,编辑印发《保密工作简报》23期5000多份,为保密教育提供较丰富的学习辅导资料。二是组织保密监督检查。检查了《新闻出版保密规定》、《对外经济合作提供资料保密暂行规定》执行情况,对市考、会考、高考、成人自学考试卷的传递、保管情况进行检查,结合“定密调研”工作对市直部分单位进行了“定密”情况检查,1996年6月起对全市副厅级以上在职领导干部进行了保密检查,对全市大中型企业涉密情况进行了普查。三是推广、应用保密技术设备。1996年9月和1997年6月分别制定了《全市保密技术设备建设达标〈试行〉规划》、《中山市保密技术“九五”发展规划》。7年来,各单位保密室(档案室)除配备铁门、铁窗、铁柜之外,还在要害部门配备报警器、碎纸机、防盗箱、加密机、干扰机等必要的保密设施和设备。其中,1994年、1995年为市四套班子及市委保密委主要领导的办公室配备了50台保密碎纸机和20台微机信息干扰器。 (李丽静)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 占地10283平方米,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0人,教研人员占17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8人、助教2人。7年共举办各种政治理论和专业技术轮训班80期,培训学员8712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2314人,镇区科级党员干部2448人,青年干部1323人,党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59人。市组织干部、企业领导干部、镇区组织委员、纪检委员、宣传委员、镇区政工副书记、公务员、农村管理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等各层次的党员干部2168人。
1991~1997年中山市委党校学历教育情况统计表
【中山市干部培训中心】 建筑面积3914平方米,附设综合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是市干部教育以及其他成人教育的基地,是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中山教学部、广东行政学院中山教学站。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高级讲师1人、中级教师11人,在校学生7624人。在坦洲、东升、南蓢、阜沙等镇设立4个教学点。1991~1997年,先后对市政府办、市人大办、公安、财政、税收、工商等行政机关干部进行岗位培训,举办了工业副镇长、农业副镇长、办公室主任(秘书科长)、乡镇企业厂长(经理)、房地产管理人员、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等培训班273期,共16366人。先后开办了财务会计、经济管理、金融、英语、公安管理、计算机应用、电气设备安装、文秘与档案、公共关系学等专业中专学历班64个、3026人。其中,1995年开办了农村管理区干部农村工作管理专业证书班,全市30个镇区571名农村干部参加培训,1997年转上农村经济管理中专学历换证班学习。分别于1994年、1996年与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省行政学院合作,对在职干部在原有中等教育基础上,开设专科学历教育,先后开办了财务会计、金融、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外贸英语、公安管理等大专班14个752人。分别于1996年、1997年与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深圳大学联合举办了金融专业专科升本科自学考试辅导班,已有220人(次)报考。(黄爱东)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书 记:谢明仁(1988.12~1994.12) 汤炳权(1994.12~1996.4) 崔国潮(1996.4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