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中山人如何“买买买”?
【作者】穆晓莹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16-11-11 【点击率】1729次

  “买!买!买!”“今天你剁手了吗?”网上购物已经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琳琅满目的商品,生动有趣的网页店面,“卖萌耍帅”的亲切客服,再加上疯狂的折购,此情此景,想不动心也难(总之买就对了)。那么在没有网络甚至没有电脑的年代,中山人还会如此疯狂地“买买买”吗?那时的购物体验又是如何呢?

 

  古代“买买买”:你挑担来我趁墟,“十八间”里好热闹

  在古代,中山人最喜欢“趁墟”(当然现在也喜欢),《中山市志》记载,南宋建县时香山境内有10多个集市,到了清代,有30多个,每逢墟期,集市上人声鼎沸,好不热闹。那时的集市按农历举行,各个镇区交替进行。例如最热闹的石岐沙岗墟是农历每月逢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南朗一带则是每月逢二、五、八为尾数的日子,沙溪大涌一带是每月逢一、四、七日,差不多所以中山全境天天都有墟期。墟上有什么卖呢?卖的东西可多了,谷米、山货、海味、家禽、糖果、草药、水果……吃穿用一应俱全。除了定期举行的集市外,还有固定的店铺,大约在明代后期,县城铁城以西的石岐,开始聚集了十八间较大的商铺,俗称“十八间”。当然,所谓“十八间”,其实只是个以示其多的虚数,指的是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号,包括纸料铺、疋头铺(布店)、陶瓷铺、海味杂货铺、中药铺等。

 

  民国“买买买”:百货商店高大上,“街铺栏栈”有内涵

  《中山市志》记载,民国18年中山县评为模范县后名气大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来做生意。当时在县城开设的大商户,有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汇丰公司、多多公司;有福和盛、生发、宝昌、永安、天宝等金铺银铺;有信发、满新、雨贞等百货商等等。那时的大商店商品都陈列在玻璃柜里,有些商店还有专门的导购员,穿着笔挺的制服,为前来购物的顾客服务。

  除了大商店,还有家庭式经营的店铺,俗称里家外铺,家店结合。还有兼顾生产和批发的,前店后厂,批零结合。民国10年(1921年)修建长堤马路后,还出现了果菜栏、鲜鱼栏、咸鱼栏和布匹栈、药材栈等店铺。这些店铺主要是批发为主,客方多为小店铺、肩托串街的小贩,加工场等,相当于今天的“阿里巴巴”。

 

  解放初期:侨汇证是好东西,猪肉佬是好职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物资短缺,市面上也没有太多东西可买,唯一能让人愉快地买买买的地方就是华侨商店了。华侨商店是专门面向华侨、侨属的特供商店。在这些商店里购物是不用钱的,要用侨汇证。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凭票购物的年代,华侨汇钱回来后,亲属收到等值的人民币并获配发一定的侨汇证,凭证就可以到华侨商店买到市面上难买到的东西。小到粮油糖副食品,大到单车、衣车、手表、收音机,这些在当时看来,可都是奢侈品,在那时拥有一张侨汇证,简直羡煞旁人。

  除了侨汇证让人羡慕,猪肉佬也是那个年代令人十分羡慕的职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买肉要凭肉票,每人每月大约有1斤肉票,可就这么1斤的凭票肉,也不是随时可以买到。肉档前经常出现用砖头、板凳当号记隔夜排队轮候的现象。轮到了,能否买到心仪的猪肉还要看运气和猪肉佬的心情。

 

  改革开发后:大小商场遍地开花,男女老少都笑哈哈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中山的大小商场遍地开花,一扫之前的冷清。大的商场有中山百货、益华百货、商业大厦等,这些商店装修高档,主要售卖电器、家具、高级时装和进口商品。商场里还设有游乐场,对当时普通家庭的小朋友来讲,逛商场是很开心的事,有吃有玩,还有电梯坐。相比起来,民族路、金都城对小朋友就没什么吸引力了,全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档口”、“车仔”,但当时的“潮男潮女”们却逛得不亦乐乎。

  民族路一开始是一间间小铁棚,出售各种港澳服饰、小百货等,生意十分火爆。后来发展起来了,这些小铁棚改为临街店铺,民族路因为以售卖潮流女装、化妆品、毛线为主,又被称为“女人街”。男士们也爱逛“女人街”,因为那里有石岐最早售卖“名牌波鞋”的店铺和最全最专业的音响店。

  1990年代民族路附近的金都城也是非常热闹,那里汇集了中山最新潮的衣服饰物,还有零食餐饮等,再加上价钱便宜,深得“学生党”的喜爱,中山70后、80后们大多有一段逛金都城的快乐回忆。

  2000年以后,中山新型的商场越来越多,网络购物也越来越方便,沙岗墟、金都城、临街店铺等也却冷清了,但仍然拥有着一班忠实“粉丝”。

上一篇: 你听过的虎逊岩传说,是哪个版本?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还没脱单?档案君教你 “拍拖”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