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陈锦君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16-10-19 【点击率】1887次 | |||
俗话说:“进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而梁启超的咸鱼诗:“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让原本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广东咸鱼从此翻身,列入风流儒雅类了。到了年轻一代,又有“做人没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我已经是条咸鱼”的流行语,咸鱼已经超越了餐桌,成为跨界“网红”。 中山人很爱吃咸鱼,据说“咸鱼豆腐煲”是孙中山餐桌上的必备菜。在他家乡翠亨村的居民也喜欢用咸鱼干下饭;但吃咸鱼干时,一般会丢弃刺多、肉少、味咸的鱼头。而孙中山却爱用咸淡中和、风味独特得使人食欲大增的咸鱼头煲豆腐。就像林子祥的歌曲《分分钟需要你》所唱的“咸鱼白菜也好好味”,正是这种平淡而有滋味生活的写照。 中山人做咸鱼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那时香山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孤岛,四面环海,近海捕鱼成为居民维持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由于当时没有低温保鲜技术,鱼获很容易腐烂,捕到的海产品大多需用盐腌制后储存。《中山市志》记载,在南宋建县时,中山已有利用海水煮盐和腌制鱼干的作坊。民国时期,香山水产品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易,水产品内外贸易主要由鱼栏和鱼贩经销。在当时的中山,经营咸鱼的商号属进口行业,商店集中于石岐南基路一带。 南基路在岐江河东岸,是连接凤鸣路和泰安路的一段路,在民国时期号称“咸鱼街”,足见这里咸鱼行业的繁荣。 “咸鱼街”的商铺大多数以经营批发业务为主,其货品运销邻近各县,也兼营零售。据《广东经济年鉴》记载,民国24年(公元1935年),中山县拱北进口咸鱼为6825700公斤,咸鱼业的经营状况于此可管窥其一二。而《中山市农业志》也曾记载,在清同治年间,香山输往香港、广州、江门、顺德陈村等地的蚝、蟹、虾酱、咸鱼、蚝油、蚝豉等年值白银约五、六十万余两。 上世纪四十年代,南基路咸鱼街的两旁骑楼建筑底层全是咸鱼栏,其醒目的大黑字招牌引人注意,宣传招牌货的各式广告标语抢人眼球。沿着街道并排着几十家咸鱼铺,只见旗杆上、廊檐下悬挂着一条条、一串串或一捆捆的咸鱼,大的有半人高,小的只有手掌大,形状不同,色泽也不同,在微风中摇摇荡荡,闪闪发光。门前是批发商上货的手推木车,走近可以看见所有铺面的案子上、墙壁上也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咸鱼,令人如同走进咸鱼阵,真是目不暇接。 今天的南基路已经没有了咸鱼的身影,但仍是中山最繁华的路段之一,大小商场、食肆林立,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住在咸鱼街的许多中山人,已不知道这条小街曾经有过卖咸鱼的繁盛历史,而对于老石岐人来说,往昔咸鱼街的回忆是美好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