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说国语不“蓝瘦”,民国中山人这样做
【作者】陈琳琳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16-10-14 【点击率】1755次

 

  最近,“蓝瘦”、“香菇”成热议焦点,原是一小哥失恋后录的视频中出现的词,其实是“难受”、“想哭”的意思,因他普通话不准,惹得众网友啼笑皆非。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话“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广东人讲普通话”,中山人也深受普通话“非常普通”的困扰,年长一辈应深有体会。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中山县政府已大力推广国语。市档案馆馆藏一份“中山县政府奉省教厅令发《广东省推选国语教育实施计划》仰遵照有关各项依期实施”的档案,详细记载了民国时期广东省推行国语教育的具体措施,包括成立注音符号推行委员会、举办国语师资训练、推行学校国语教学、普遍增设国语传习所等等。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民国中山人为了说国语不“蓝瘦”,做了哪些努力?
 
  国语运动周:演讲比赛
  为响应国民政府“国语统一运动”号召,广东省政府发起年度“国语运动周”活动,每次持续七天。活动项目包括国语相关资料展览,国语话剧、朗诵、辩论等表演比赛。
  市档案馆馆藏一份档案,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石岐镇暨附廓各小学国语演讲比赛”的资料,比赛由县立师范学校与县立民教馆联合举办,属当年“国语运动周”活动之一。
  从多份报名表可见,参赛学生不少,来自石岐镇各公私立小学:县立第二小学、私立仙逸小学校、旗鼓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长洲乡黄族私立烟洲小学等等。比赛规定,每人演讲以十分钟为限,讲题为“怎样做一个良好的小学生”或“讲述故事一个”。评判分值总分为100分,其中姿势态度20分、发音25分、语调25分、组织内容20分、特殊技巧10分。分值重点在发音语调,可见对国语根本的重视。
  比赛结束后,国语运动周报告称:“参加比赛学生国语程度均能达到水准要求,其中优异者发音甚为正确,且有北平口腔。”比赛结果还算令人满意吧!看来,说国语不“蓝瘦”,得从娃娃抓起呀!
 
  国语取代方言授课
  民国初期,中山学校的国语教学已摒弃文言文,然而,教师授课却依然使用方言,这无疑不利学生的理解识记,县府对此“三令五申”。
  市档案馆馆藏一份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政府档案,要求教员一律使用国语教学:“一面用语传文,一面把国语做教授的用语,使学生看的和听的趋于一致,那一定会‘事半功倍’的,……令所属中小学教员,在所能范围内一律用‘和标准国语相近的语言’做教授用语。”由此可见,对于当时只用方言交流的中山人来说,讲国语确实是一件很“蓝瘦”、很“香菇”的事,还好训令可谓“体贴”,要求“与标准国语相近”足矣。
 
  注音符号的推广使用
  标准化国语,注音符号尤为重要。为此,县府于1932年成立中山县立注音符号传习所,免费为青少年提供学习机会。
  据参加了传习所首期会话班的中山人郑景涵在《回忆中山县立注音符号传习所》中称:“在会话班学习时,课堂上一律要求用国语对话,尽管初学者南腔北调,也着实促进了教学相长的气氛。……尽管当时所学不多,但它对我后来走南闯北,改变方言会话,确实有很大帮助。” 可见,传习所对当时推广国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馆藏多份关于“县府饬令注音符号用于门首机关名称”的档案,其中一份内容称:“注音符号为教导识字之利器,统一国音之良方,迭经中央及本府令饬推行在案,……各机关团体学校,以后凡新建或重修办公地址,门首之机关名称塑字或木牌,一律于字旁加以注音符号,以示倡导。”在文字上面标注拼音,这种方式留用至今,作用亦非常显著。
上一篇: 解放前办报时间最长的报纸——《仁言报》 【关闭窗口】 下一篇: 那些年老中山逛过的“咸鱼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