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首期工程的建成带给了人们一个亮丽的视点:新旧文化在这里完美地对接,传统和现代有机地糅合一体,这相容不悖的融汇令这百年老街飘逸着一片迷人的文化气息。
孙文西路的格局拓展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初,两侧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虽距今仅70余年,但它是石岐古城800年历史脉络的沿续。步行街的改造保留了这浓厚的文化底蕴,注入了新的内涵。走在街上,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南洋式的建筑风格,都市味的橱窗店饰,档案式的历史照片,现实主义的铜雕浮雕……这是一种文化的升华,古老的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人力车铜雕:人文新景观
在孙西文化旅游步行街的入口处,一个古色古香的铜制雕塑吸引住了许多逛街者的目光,不少人还驻足仔细端详,留影纪念。
这是一个反映二三十年代中山街头小景的雕塑:一名人力车夫拉完黄包车停了下来,车旁一位衣着光鲜整齐的绅士正欲上车。雕塑采用超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逼真而生动,与街上的南洋风格建筑自然地融为一体,使人置身其中愈发感受到这里历史文化气氛的浓烈。细观雕塑,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细腻:人物表情生动传神,动态栩栩如生,衣纹与真的无异,车子真得更让人怀疑它是从博物馆搬来的陈列品;雕塑的人物神态各异,表现力强,性格气质跃然而现。耿直憨厚的车夫,文质彬彬的乘客,两人构成了对比的效果。整座的雕塑,唤起了人们对步行街历史溯源的遐想。
雕塑的作者中山市艺术家刘大邦先生谈起当时创作的思路说,雕塑的对象是普通的市民和游客,因此内容也应该是平民化的东西。超写实主义强调与公众进行平等而面对面的交流,正是这设计的思想方向。刘大邦介绍道,这雕塑与步行街的塔形入口标志建筑物构成一组,互为依托。塔形标志浓缩了孙文西路建筑上的各种特色要素,它与“骑楼”的柱子同高,既相容于街上建筑的风格,又能在表现上有突出的跳跃感。这组艺术品在设计上已充分考虑到了与周围环境空间的配合和共鸣。
而选择人力车作为雕塑的主题,又有一番故事。刘大邦解释道,一般而言,牌楼是入口标志的常见建筑,但是,在这里建一个牌楼便显然与孙文西路这百年老街格格不入。吴锐成副市长当时提出了人力车雕塑的构想,马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在设计中,刘大邦等人翻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其中,一幅孙科扶着卢太夫人上黄包车的旧照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取得逼真的效果,该雕塑除了人像的头部外,全部采用实物翻模,包括人物的衣服、手脚等,黄包车更是从珠江电影制片厂找来实物直接翻制。当时的设计原稿还包括对面马路的一个等待乘车的女子的雕塑,经过讨论修改后简化为了现在的设计。该雕塑在设计上还考虑到了作为公众艺术应具备的与观众交流的性质和功能,如采用与实物1:1的比例建造以加强对等交流的效果;在黄包车上特意留下空间以便许可的情况下让游人坐上。而细心者亦可发现,车旁西装革履者在空车时呈欲上车状,但在车上有人时却变成了与车上人交谈之样,真是巧妙精心。
《小城故事》:再现历史画图
如果说人力车铜雕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孙文西路二三十年代社会一个“点”的缩影,那么,镶立在步行街入口右边墙壁上的大型浮雕《小城故事》则是一个“面”的写照。
孙文西路蕴含着丰富多采的商业文化,历来物流、人流频繁,商贸云集,《小城故事》以此为背景,把当年这里商业文化的精髓溶进了雕塑艺术之中。在这6.6×2.45平方米的空间里,一个繁华的闹市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街上商号一间紧挨着一间,广告招牌满目皆是;路上行人摩肩接踵,大人、小孩、穷人、富人,各个阶层,各式人种,应有尽有。细看之下,有卖点心的、炒风栗的、拉车的、牵牛马的、逛街的、张望的、当巡捕的、跑商的……最为有趣的是,画面的前方还展现了如今已绝迹的卖“飞机榄”的场面:卖者置身于一个纸扎的大公鸡中,口吹唢呐,边走边卖;旁边几个小孩围着公鸡团团转,有钱的在买,没钱的在看。一幅浮雕,展示了一幅社会百态图。
浮雕的作者陈宅中先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山艺术家。他告诉记者,当初吴锐成副市长提出设计任务时,他仅用一晚时间便设计出了草图来。为什么?因为当年孙文西路的旧模样对他来说可谓记忆犹新,一切都历历在目。那里的一砖一瓦、一楼一阁都能钩起他回忆出一个个故事;而他正是把对孙文西路的那份深挚的感情,注入了浮雕之中,并运用他擅长的写实风格,用心来描绘出这一个个故事来。
完成了这幅浮雕,陈宅中还是意犹未尽。他向市领导陈述了自己的一项新设想:推出《小城故事》系列的之二、之三、之四等,创作一批雕塑来,把中山的名人如孙中山、苏曼殊、阮玲玉、吕文成、萧友梅等的风采展现于步行街上。
“南洋风”建筑: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孙文西路的形成与演化,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孕育于聚落村寨的小道,生长于中古城镇的街衢,濡染于清末民初欧式殖民地风格的东渐,从而形成了今日特有的“南洋风”建筑模式。这是中山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体现出了一种特有的环境性格及场所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城市人文景观资源。
“南洋风”建筑是指这旧街建筑空间上整体反映出的一种南洋式建筑风格。从间接源流上看,南洋风格建筑体现了19世纪以来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券柱式公共建筑风格的东渐及其影响,其中以欧式山墙、柱子、阳台及花饰中的巴洛克式样尤为引人注目,当中亦不乏古典复兴主义、折中主义、浪漫主义、艺术装饰派的痕迹。这些西来建筑的影响,经南洋华侨的中介,传入中国,加之本工匠的参与,欧式中融进了华夏匠意,成为了欧亚建筑文化的杂合体。特别是骑楼,它那贯通成排的店屋界面连续地沿街而立,供人穿行,更是孙文西路的一大特色。
走在孙西步行街上,你会感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黄春华 胡蓉)
1998年5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