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天凉好个秋 纸鸢望天流——重阳放纸鸢的故事
【作者】穆晓莹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16-10-09 【点击率】1694次

 

天凉好个秋,天凉也有愁,为了不辜负秋天的好天气,也为了消解秋天带来的愁绪,很久以前的中山就有一种游乐方式“放纸鸢”,现在的年轻人则叫做“放风筝”。纸鸢和风筝是同一样物件,但旧时的“放”和今日的“放”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石岐人放纸鸢,一去不回头
  据《中山市志》记载,中山人历来有在九月九日当天登高的习俗。抗战前石岐还流行登高放风筝(纸鸢)。那时石岐曾流行一段重阳童谣:“九月九,去登高,戚(扯)高纸鸢望天流,滞(衰)运流晒(尽)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可见那时放纸鸢是一种带走“霉运”,迎来好运的风俗。为了让这些“霉运”一去不回头,把纸鸢放上天空后,还要把纸鸢的绳子弄断,或故意让别人的风筝线把自己的风筝线缠断,或放到一定高度时抛掉系风筝的线头,或在线的适当位置绑上点燃的香枝把线烧断的;总之,放风筝者都想自己所放的风筝能飘向远方,而且越远越好。
 
  小榄人放纸鸢,斗鸢好激烈
  和石岐人的“被动式”放弃不同,小榄人放纸鸢是主动出击,割你线没商量。据《小榄镇志》记载,放风筝(纸鸢),是清代榄乡颇盛行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斗鸢(也称鹞)”者,常在麻线上抹玻璃粉,风筝线在空中纠缠互锯,线被锯断者负。榄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放上天的风筝不带尾巴,别人的风筝便可与你打斗,被割断线的风筝便飘然落下。这种斗纸鸢活动后来还成为小榄菊花会上的余兴节目。为了在斗纸鸢上不输给别人,小榄人制作的纸鸢非常讲究,每条“竹校”均需经过秤量、比例、烘烤、定型以及绘画、装裱。
 
  南朗人放纸鸢,威震省澳
  比小榄纸鸢更出色的就是南朗的泮沙纸鸢了。相传南朗于宋朝时就有重阳放纸鸢的习俗,至明清时期更达至鼎盛。这项盛事亦有大型观赏与小型界斗之分:前者包括百足(即蜈蚣)、彩凤、大裆、双飞蝴蝶等造型醒目的风筝,由大家族主持,后者有菱角仔、马拉鸢、燕子等品类,可自娱自乐,又或是界线比拼,但两者皆旨在放飞纸鸢溜走晦气,以求福荫。
  据《南朗镇志》记载,泮沙村素有“风筝之乡”的称誉,自古以来有放风筝的习俗,每年重阳节举行纸鸢集会。民国时,县民教馆曾组织过2届放风筝竞赛。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泮沙村人许航宝在广州举行的放风筝大赛上获得“金猪奖”和“风筝能手”称号,之后还被邀请去澳门表演,泮沙风筝名噪一时。
  
  时至今日,放纸鸢的叫法已经被放风筝取代,但仍然是中山人喜爱的一种活动。过去做风筝全靠自己动手,现在随处可买。过去登高放纸鸢为了去除霉运,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放风筝就成了一种休闲娱乐。
上一篇: 城市的记忆拼图——黄包车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中秋明月景如画》 鹤歌声里寄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