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1997年11月29日)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17 【点击率】238次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积极探索经济增长新形式,促使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全市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忽视的力量。
  市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96年,全市集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8.1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由1980年的9.28%上升到1996年的26.3%(下同);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份额由1980年的3.9%上升到6.47%;社会商品零售额的份额由1980的0.04%上升到14.22%;纳税份额由1980年的19.09%上升到36.43%。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商业网点共有3.46万个,占全社会商业网点总数的93.29%。至1996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5.82万户,私营企业4281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46.8亿元,从业人员28.19万人。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首先,户数份额增加快。个体工商户1996年达5.81万户,比1990年增加2.38万户,增长69.56%,年均递增11.6%;私营企业1996年达4165户,比1990年增加3850户,增长12.22倍,年均递增67.5%。其次,从业人员份额增长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996年达17.6742万人,比1990年增加8.53万人,增长93.31%,年均递增14%;私营企业1996年达10.51万人,比1990年增加10.06万人,增长22.33倍,年均递增87.7%。第三,注册资金数量增长快。1996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5.94亿元,比1990年增加4.99亿元,增长5.26倍,年均递增44.3%;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9.82亿元,比1990年增加39.59亿元,增长7.34%,年均递增11.6%。第四,大型私营企业逐渐出现。1996年,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的私营企业达到417户,雇工1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达到93户。全市278家最大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为120万元以上,户均雇工达355人;其中最大的1家私营企业注册资金高达2.2亿元,雇工518人。
  个体私营经济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首先,个体私营经济在城市的发展快于农村。从个体工商户分布来看,1990年城镇占37%,农村占63%;1996年城镇份额上升为43%,农村份额下降为57%。从私营企业分布来看,1990年城镇占28%,农村占72%;1996年城镇份额上升为45%,农村份额下降为55%。其次,个体私营经济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从个体工商户分布来看,1990年第二产业占10%,第三产业占62%;1996年第二产业份额上升为13% ,第三产业份额上升为77% 。从私营企业分布看,1990年第二产业占80% ,第三产业占20% ;1996年第二产业份额下降到52%,第三产业份额上升为42%。第三,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大大加快,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严重滞后。1990年个体私营经济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布是7∶3,到1996年发展成8∶2的格局。
  个体经济的内在素质不断提高。首先,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较高。当时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总人口中不同文化程度构成是文盲半文盲22.3%、小学34.6%、初中30.2%、高中11.0%、大学1.9%;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构成是文盲半文盲16.2%、小学26.7%、初中46.5%、高中16.1%、大学0.6%。从总体情况看,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高于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总人口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其次,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日趋合理。1990年中山市私营企业三种组织形式的比重为:独资企业0.7%、合伙企业95.5%、有限责任公司3.8%,到1996年发展成独资企业40.1%、合伙企业17.4%、有限责任公司42.5%。第三,私营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含量增加。1990年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7.3万元,到1996年上升为95.6万元;1990年私营企业户均雇工人数为12人,到1996年略上升到25人。从整体来看,私营企业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林添溢)

上一篇: 1991~1997年中山市获省以上教育科学成果奖统计表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中山城市居民消费向开放型转变(199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