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陈琳琳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16-09-30 【点击率】1630次 | |||
四十五年前(1971年)的国庆节,对于中山人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一年,中山的四位工人代表被选中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临行前,中山全县民众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当他们归来,全县民众又为他们举办了热热闹闹的欢迎会。市档案馆馆藏一组照片档案,拍摄的正是庆祝他们光荣归来时的情景。
![]() 图1:群众夹道欢迎工人代表们光荣归来的壮观场面 照片中,代表们走在的路中间,被夹道欢迎的群众簇拥着,手中拿着花朵的孩子们在前方领路,旗帜仪仗紧随其后,群众舞动着红绸、跳着舞步;在“热烈欢迎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工人代表光荣归来大会”上,四位工人代表向群众展示锦旗、奖品,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其实,意义非凡的并非国庆观礼本身,而是从中反映出来的,那时候中山不一般的产业实力。被选中的四位工人代表分别来自玻璃厂、粤中船厂、中山丝厂、兽药厂。这些产业在当时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呢?让我们一同来回顾它们的辉煌历史。
石岐玻璃厂:辉煌半个世纪
1954年7月,石岐六户私营商业集资办起了一家小作坊式的大新玻璃厂,以土法吹制民用的煤油灯筒、药用玻璃瓶和水杯等低档产品,生产工艺落后,到1956年公私合营前一直亏本。
1958年大新玻璃厂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石岐玻璃厂,更新落后设备,开发新产品,其中新开发的826汽灯罩达到了国际水平,产品畅销东南亚,成为中山最早的工业出口产品。
1967年,在国家玻璃设计院指导下,石岐玻璃厂成功试验浅池平拉工艺生产线,提高了平板玻璃的生产效率,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的空白,亦成为中山工业拥有的第一项国家级技术。与此同时,又增加了压花平板玻璃生产,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玻璃生产厂。
1996年,石岐玻璃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玻璃马赛克生产基地,产品遍布国内外。从1954年建厂到1998年转制,石岐玻璃厂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
粤中船厂:曾是中山工业先导
粤中船厂于1954年7月1日建成投产,是中山解放后第一家新建设的工厂,亦是第一家省属国营厂,初期以造木质海洋渔船为主,60年代造出全省第一艘铁质机动客轮,逐步取代了木质“花尾渡”。
因拥有强大的金属加工能力和机械制造能力,粤中船厂很快成为了中山工业发展的先导者和母机,并成为全国水运工业五百强企业之一。
70年代,粤中船厂是交通部定点生产船用柴油机企业。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下,中山许多工厂的吊车、大跨度的厂房金字架、岐江桥和员峰桥的钢结构都是粤中船厂的杰作。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大量兴建桥梁,以水路为主的运输开始让位于陆路运输,粤中船厂开始走下坡路,1999年全面停产。
1999年,中山市政府投资9000万元,将粤中船厂旧址改建成现在的岐江公园。
两个丝厂:创下生产最高纪录
20世纪40年代初,中山县内首家拥有人力木缫机及数十名工人的中兴丝厂在小榄镇创办,因受战乱影响,直至50年代中期,生产才趋向稳定。
1958年,中山县内第二家丝厂在南头建成投产。1960年,两厂年产桑蚕丝达35.5吨,为当时蚕丝产量的最高纪录。
1967年11月,由广东省轻工业厅投资108万元,在小榄沙口建成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8209平方米,拥有立缫机4800绪的中山丝厂投产。次年产桑蚕生丝76吨,产值230万元。
1979年,中山丝厂扩建增添4组自动缫丝机,年产桑蚕生丝能力达到210吨。1980年,南头镇重建南头丝厂并投入生产,1982年两厂年产桑蚕生丝达267吨,是中山缫丝业生产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由于桑蚕种养业不景气,1985年中山丝厂被迫改产,后基本被染织制衣等生产替代。
兽药厂:深受全国用户欢迎
中山的兽药生产始于1956年,在农业局兽医股辖下的生物制剂室,生产品种有猪瘟兔化疫苗,鸡瘟疫苗等。1959年在民生中路南园巷建新房,挂牌“中山县农业局兽医生物药厂”,产品以生物药为主,中草药制剂为辅。
70年代前后,中山出现民办兽药厂4间,即张家边五星兽药厂、珊洲兽药厂、石岐中区化工厂兽药车间、郊区南下兽药厂。
1984年,石岐中区化工厂兽药车间贷款130万元,新建厂房200平方米,新增加工人40人,设有针剂、粉剂、酊剂、清洗消毒等6个车间,生产的品种有37个,并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产品行销全国10多个省市,深受用户欢迎。1986年全厂总产值480万元。
这些在上个世纪曾令中山人骄傲不已的产业,如今大都已成为历史。不过,无论是祖辈还是后辈,许多人并未忘记它们,粤中船厂旧址改造成岐江公园,不仅保留了昔日船厂的遗产,而且将其与公园设计完美地融合,这便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
|||
|
|||
|